田红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033-01
《小学语文课程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小学语文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传授知识外,还要善于挖掘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1.注重对教材中情感内容的挖掘,经分析、理解、品味的思维过程,感染心灵,陶冶性情
语文学科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找准切入点,加强情感渗透,进行教书育人。下面我们以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一个文段,来了解一下这个过程: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文段中出现了四个时间词,如"8小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了。这个文段中所述的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地震后废墟中、瓦砾堆中。那"孩子"是才七岁、正在上小学的阿曼达。要更深入地理解上述文段,主要应该抓的关键词是"挖",父亲究竟怎样挖的,为什么挖了后会是那样的模样("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章前面部分,展开多角度的思维整理,并通顺连贯地表述出来:挖的工具?挖的对象?挖的动作?挖时的心理?挖时的困难与危险?挖后的形象变化?""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扎实了,同时连接了学生与主人公的情感,感受到父亲惊人的毅力,如山般的父爱,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
2.要出情入理,抓住文章的情感、情理,顺势引入教学重点,引导多角度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列宁说:"人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披文入情,出情入理,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学习中的丰富情感。
如《老人与海鸥》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老人的外表描写,能感受到老人的勤俭、贫穷,(抓三个"褪色") 阅读补充材料:"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車。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3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课前布置学生向爷爷、奶奶了解80年代的生活水平及物价特点,课堂上老师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讲述了那个年代餐厅里一颗鸡蛋和一碗红烧肉的价格,体会吴老喂海鸥宁可倾家荡产。老人仅仅是一个冬天这样来到翠湖边给海鸥喂食吗?"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多少个日子啊"" 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透过这些故事的背后,把学生的"情"移到教材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呼吸、共命运;再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上,让他们受感染,受教育,真真正正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学起来饶有趣味,倍添情意。
3.将师生的情感交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文的起伏而推进、延续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去驾驭课堂、感染学生,怎么能让孩子喜欢语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感到一种精神的享受: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柔情绵绵;时而情景交融,时而自然流放。让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感染每一个学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话语,一腔圆润的朗诵,一手美妙的字迹,一个脑筋急转弯,都可以把它传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那些情感饱满而投入的教师,每每讲到精彩处,总喜形于色,说到激动时,总是情动于衷,更易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反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连自己都是无精打采,一副"看破红尘"的神态,又怎能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唯有教师进入角色、激情四溢,才能与学生碰撞出和谐的情感火花,才能使学生"走进课文","身临其境""心感其情",与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同喜同悲"、"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