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慧慧 靳慧霞 吴钢锋
摘要:指出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开展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改革以“1+X”的模式进行课程优化,不仅结合社会热点,还全面考虑了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有效拓展了專业思维宽度。提出了结合“环保项目策划书的编制和实施”、“暑期社会实践”、“环保创新创业项目”这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不同需求和深度的实践内容,以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充分认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其环保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环保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环境保护类;通识课程;教学变量内容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1020303
1引言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领域。大学生作为先进教育的群体,对其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行业、产业的发展和宏观决策[1]。环境保护类课程是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如何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调动学生的选课热情,建设以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环保通识课程,是笔者不断思考和实践解决的问题。
2环保通识课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环保教育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知识培养和环保技能培养3个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环保课程的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重知识灌输,轻意识教育”。在高校环保课程的设计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对于环保意识教育方面一直是“盲点”。在传统的环保通识课程中主要是单一的环保知识教学传授,虽然可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但缺乏意识和行为层面的内化,使得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和环保机构的责任,并未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己所学专业的联系及影响。事实上,各学科及其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如何在通识课教育中强化和深化环保意识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2]。
(2)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实践互动,与校园文化和社会活动联系不够。大学环保教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大学生的环保能力培养,使环保课程成为丰富学生人格内涵的有机养料[3]。但目前环保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还不够,课程设计缺乏生动的、聚集兴奋点的实践创新活动,不利于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的环保创新实践能力培养[4]。
(3)传统的环保课程教育缺乏环保创新研究的教学场所和平台,缺乏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前沿信息。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的开展在环保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上属于环保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5]。课程魅力在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资质和能力倾向的差异,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课程环节,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有兴趣有环保创新能力的同学提供一个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当前环保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加强环保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推动学校环保教育的建设。
3课程内容优化与实践
3.1通过“1+X”优化课程内容,增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变量内容
以“1+X”的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1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X为教学变量内容,该内容将在当前环境热点和学生、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上展开讲授。结合实际案例,通过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现状,增强绿色教育,结合不同专业背景融合环保内容,如绿色化工、绿色节能建筑体系、环保节能工业设计等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环保创新思维,寓环保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拓展了其专业思维的宽度,能够有机的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增加了学生对于环保思想的认识和环保创新能力的培养。
3.2结合社会热点,增加专题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专题讨论课,通过总结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垃圾分类”等,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发言。热点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同时分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组学生讨论总结后,老师都会对其总结内容和观点看法作总结性的陈述并针对其内容提问,督促组内和其它同学不断思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更牢固。通过专题讨论课堂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环境事件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和思辨能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认知,下面是对几个专题内容的案例。
3.2.1专题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近年来,国内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案例报道层出不穷,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6,7]。通过设置“水体富营养化”的专题,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曝光度高的报道,例如我国太湖、滇池等湖泊水体以及近海海域等出现的严重富营养化问题,2007年太湖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污染引发了无锡全城的饮用水危机;昆明滇池作为曾经的“明珠”,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经过20多年的治理仍处于劣五类水体;从2008至今,青岛近海海域频繁遭遇浒苔灾害,对当地养殖业和旅游业产生了冲击。通过对各个社会热点案例的梳理和多媒体图片的视觉冲击性展示,引发了学生对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视和思考,引导学生对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并对解决手段和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其中案例部分的重点事件我们也会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总结,以保持案例的新鲜和内容的丰富,并引导学生通过这次案例,讨论和总结身边富营养化的现象和事件。通过案例引导,问题导向的方式使学生从热点案例中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和急需解决的紧迫性,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和对该类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3.2.2专题2:“城市垃圾何去何从”问题endprint
从南到北“垃圾偷运”这一灰色产业链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尤其是2016年的太湖垃圾偷运事件更是备受关注。针对日益严峻的中国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垃圾围城问题,编制了“城市垃圾何去何从”的专题,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问题产生,依据学生不同专业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来引导他们从问题出发,思考并讨论解决策略[8]。例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垃圾分类立法角度来讨论和比较不同国家对于垃圾处理的法律条文,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可以讨论总结国内外对于分类垃圾桶的设计和使用,生物工程的学生可以从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角度讨论总结,等等。城市垃圾的专题贴近学生平时的生活,有很好的关注度,也能激发学生从垃圾处理角度进行环保方案的策划等,这些都是这个专题的特色。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环保教学中,笔者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一层次是小组环保项目策划书的编制与实践,通过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环保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次是暑期社会实践环节,选取前期有新意的环保实践选题进行更为长期的调研和实践拓展,不断完善和深化实践主题;第三层次是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环保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整合前期的环保实践成果,为对环保创新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实践和展示舞台,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学生愿意选修该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为不同学习热情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不同需求的实践内容,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多方面的环保创新能力[9]。下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作简要介绍和归纳。
3.3.1环节1:环保项目策划书的编制与实施
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点组成4~5人的小组,并自己选定一个环保项目主题编制环保项目策划书,老师将对每个小组环保主题选定的意义和策划书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在环保项目主题和策划书的可行性讨论过程中也不断加深了学生对自选主题的认识,并激发了实践灵感。每个小组在编制完策划书后都有2个月的时间依照策划书的内容进行课外实践,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调整的部分都可以和老师讨论,每周需要在微信群中公布小组的环保实践具体实施内容和下一步的计划,这样起到了有效的督促效果,同时小组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完成课外实践后,给予学生课堂集中展示的时间,通过多媒体ppt或实物展示小组的实践成果和心得體会,展示结束后,老师提问点评和学生评委团提问点评实现综合评价。
3.3.2环节2:结合暑期社会实践环节
笔者从前期实践环节中选取出实践意义大且具有拓展性的实践课题,继续组织并指导若干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实践团队规模扩大为10余人左右。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可以较为集中的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规划能力,也能充分理论联系实践,切实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实现了学生环保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我们在前期的项目策划中,有几组同学分别选取宁波市内周边河道进行了调研,但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无法进行长期的跟踪。而在第二层次的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召集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科技治水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完成了对宁波市多条河道的调研和基本水质指标(如透明度、pH、溶解氧、总磷、总氮等)的监测,并进入多个小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接触和学习到了更多环境专业知识,例如水质监测的技术,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综合素质,获得更大的校内或校际间的影响力,也能服务于社会。
3.3.3环节3:深入参加环保创新创业项目
鼓励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有兴趣、有能力、有毅力的大学生参加环保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教育培养[10]。基于本校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学校鼓励老师对创新创业大学生团队进行指导,并提供实验室和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比赛和项目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为今后的深造和就业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较为关注的问题,通过环保通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能引导学生对于环保实践项目的关注和投入,也能以更为科学和公平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该门课程为选修通识课程,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知识构架,简单的通过卷面考试分数或大论文分数来决定学生的成绩,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评价方式上,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本研究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其中出勤率占10%,实践环节(包括最终ppt展示和答辩环节)的分数占40%,期末考试占50%,专题讨论课堂的小组表现可设置加分环节。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5结语
为了实现环保通识课程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技能3个重要的培养目标,本论文首先开展了教学内容优化和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以“1+X”的模式增加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结合不同专业背景融合环保内容,设置专题讨论课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环保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和思辨能力;其次增设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环保创新能力,最后以多方面的考核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和环保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期提升学生的环保综合素质,达到该类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8~30.
[2] 贺志丽,慈成刚,张丽,等.环保意识在高校化学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与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3(18):344~345.
[3] 张霓.高等院校环保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endprint
[5] 呂希奎,周小平,陈进杰.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229~230.
[6] 毛志刚,谷孝鸿,曾庆飞,等,太湖渔业资源现状(2009-2010年)及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浅析[J].湖泊科学,2011,23(6):967~973.
[7] 金苗,任泽,史建鹏,等,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中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0):106~109.
[8]宋晓岚.城市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1,15(4):37~41.
[9]焦德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57~58.
[10] 马晓君,潘昌伟,陈立江.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探索及实践[J].未来与发展,2014(11):70.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a major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And thus the environmental class has become a common optional curriculum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which also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or students.This workinnovated in the pattern of "1 + X" program,which contained social hot spots,and alsoconsidered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and thus effectively expanded the professional thinking width.Teaching practice consisted with three levels,namely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ject","summer social practice"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which provide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needs and practice,and enhanced students to full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speculation,and also cultivated students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