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017-11-30 00:45高璐周全
绿色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开发保护

高璐 周全

摘要:指出了环巢湖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为环巢湖区域旅游综合性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充分的文化基础。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环巢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探讨了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及推动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巢湖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1018604

1引言

2011年当时地级市巢湖市的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入合肥,800 km2的巢湖成為了合肥的“内湖”。2015年8月,环巢湖被国家旅游局批复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试点,随环湖大道的贯通,环巢湖12镇被连接起来并已通过规划将建成风格迥异的特色小镇,成为城湖共生的“大湖名城”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环巢湖的地域范畴,如果按照自然水系来划分,它应该泛指整个巢湖流域;如果按照行政区划,它应该包括合肥市、原地级巢湖市两个市全部和六安市一部(老市区及舒城县)”[1]。乡村旅游很大程度上是指依靠乡村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并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而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综合社会效益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可称之为旅游资源[2]。

2环巢湖自然人文景观资源

2.1自然景观资源鬼斧神工

2002年素有“皖中明珠”之称的巢湖成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境内山、岛、窟、洞星罗棋布,塔、寺、墓、亭各具特色,江、湖、林、泉携手并存,湖光、奇花、温泉、溶洞堪称“巢湖四绝”,构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好似“一面宝镜”,姥山岛、天门山宛如“两颗宝石”,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恰似“三串珍珠”,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犹如“四块翡翠”,王乔洞、紫微洞、仙人洞、华阳洞、泊山洞被喻为“五座龙宫”,这天然组合的景观,点缀在巢湖沿岸,形成“众星捧月”,绘就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3]。

巢湖山水风光旖旎,地下的地质地层景观更为奇特。除了绚丽多彩的地下溶洞、温泉、河流、峡谷外,最罕见的是平顶山、马家山的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奇观,完整地保存了距今2.5亿年至1.9亿年间地球生物复苏的丰富信息,并拥有鱼类、双壳类、爬行类以及著名的“巢湖龙”等多种化石,不仅成为中国地学界的地层研究标准,而且已被国际地学界列为全球下三叠纪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首选标准剖面,并将其列入国际地质年表,永载史册[3]。

2.2人文景观资源叹为观止

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古遗迹遗址、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神化传说以及区域内的方言民俗、名人名作、农林牧鱼生产活动、饮食文化等。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人文资源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和人文传承价值。

2.2.1文化遗存,灿若星河

巢湖历史悠久,文化起源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文化底蕴厚重,该地区目前保留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远古文化遗存。从上古文明考古发掘及夏商周历史传承来看,环巢湖区域内有距今30万年的“和县猿人”,距今20万年的巢县“银山智人”以及位于含山县境内距今约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类进化里程碑的凌家滩遗址,三大远古文化遗址代表了环巢湖流域的文明起源,印记了人类文化进化的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人类最早的古代文明。还有人文始祖有巢氏、古皇有巢氏、仁祖巢父以及“陷巢州、涨庐州”等远古文化和神话传说。该地域还分布着肥西古埂岗(新石器)、六安皋陶墓(夏)、肥东吴大墩(夏)、巢湖“放王岗”遗迹(商)、含山孙家岗遗址(商)、肥西大墩子(商周)、含山大城墩(西周)等多处夏商周时代以淮夷文化为主体的古文化遗址以及巢湖放王岗汉墓群和唐家嘴水下汉城遗址。“这些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数量可观的出土文物,充分证明了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

西周晚期,巢湖流域方国林立,有皋陶之后裔受封的六国、位于舒城的群舒诸国、位于舒城庐江间的宗国、位于合肥附近的庐子国、位于巢湖之滨的巢国,它们地望毗连、唇齿相依,为今天留下了许多一脉相连的地名痕迹。环巢湖群星璀璨的古城镇,既见证了巢文化悠久的起源,又伴随了巢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如今,巢城、庐城、夏阁、柘皋、散兵、中庙、三河、八斗、店埠、长临河、吴山、白石、盛桥等古城镇,这些历史悠久和独具特色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传说,一个地域,集中出现如此多的古城镇,实为罕见,充分证明此地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5]。

2.2.2地灵人杰,风云际会

这里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之所,历代贤人高士层出不穷。上古高人许由、巢父卧牛山隐居留下洗耳池、周灵王太子乔紫薇山修道留下王乔洞、欧冶子山中铸剑因人而名有了冶父山、西汉文翁入蜀办学、东汉王蕃制浑天仪撰《浑天图记》和《浑天象注》、魏晋时期庐江何氏一门学者辈出,私家著史,成效斐然[6]。巢湖地区人文荟萃,诞生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唐宋文化大繁荣时期,这里的名山胜迹曾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留存下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米芾的“宝晋斋”、杜牧、李清照的乌江霸王祠诗咏等千古名篇[7]。姜夔、殴阳修、陆游、石涛、郭沫若、李焕之等名士在此也留下了踪迹和佳作。

这里还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自秦汉直至明清,涌现出大批的军事杰出人才。著名军事谋略家范增、九江王英布、三国名将周瑜,元末巢湖水师大将俞廷玉父子和廖永安兄弟等。明清以来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洋务集团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皖系集团人才群体涌现,淮军将领群体骨干分子分布在整个庐、巢(及六安)地区。以“淮军圩堡群”为代表的淮军文化”成为“三国文化”之后的环巢湖文化中的最显著特色。近代淮军名将代表人物有刘铭传、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唐殿魁唐定奎兄弟、刘秉璋、潘鼎新、吴长庆、聂士成以及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等。民国时期著名的巢县国共三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等,也都出生于此,可谓将星璀璨[6]。endprint

2.2.3文化深邃,涉面弘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和文化。这里除了由大自然馈赠而形成的山水文化和温泉养生文化外,自古以来巢湖流域居民所共同创构、积淀、演化和发展的“巢文化”内涵丰富、蕴蓄深邃。

(1)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品牌,有和县猿人、巢县智人等古人类文化;始祖有巢氏、古皇有巢氏、仁祖巢父等远古文化;含山凌家滩、肥东吴大墩、肥西古埂岗为代表的古遗址文化;有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尧让九州许由洗耳”、“商汤放桀于南巢”、“楚霸王乌江自刎”、“伍子胥过昭关”、的传奇故事;这里是《诗经》“南音”的发祥地,有共同的方言所形成的标志性的剧种——庐剧以及门歌、农家秧歌、渔歌号子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戏曲文化和“陷巢州、长庐州”、孔雀东南飞、包青天故事、三河小辞店等特色民间文化[8]。

(2)“巢文化”还具有极其缜密的群体系列性和整体连贯性。形成了大禹治巢、禹娶涂山、皋陶氏族、夏桀入巢、末嬉夏阁等等构成的夏文化系列;有鹊岸战、观兵山、会吴城、子胥昭关、楚王妃郹城、群舒之兴衰、楚吴之争雄等等构成的春秋文化系列;有从巢县东山头一直连通到大别山麓的秦汉古墓文化系列[8]。

(3)其它代表性的文化系列还有以下几种。

三国文化。藏舟浦、回龙桥、飞骑桥、斛兵塘、逍遥津、教弩台等遗迹以及曹操观兵的明教寺、操兵巷今至还在诉说着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故事,“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公元208~253年不到50年的时间里,合肥城和巢湖裕溪口就发生了十次规模较大的军事冲突,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孙权六攻合肥而不下,双方有时出动兵马数十万众,战争规模之大、层次之高,直接影响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和历史发展走向[9]。

淮军文化。这里有以俞家父子、廖家兄弟等为首领的明代巢湖水师文化系列以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文化系列,还有以“巢湖三上将”、“庐江五督抚”及孙立人、卫立煌等为代表的现当代军事文化系列[8]。其中淮军文化最为瞩目。当年,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淮军,以中庙镇的淮军“总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炀镇的李鸿章当铺为中心,从庐江的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到现在的巢湖市、无为的丁汝昌故居和墓园以及肥西刘铭传故居,目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9]。

包公文化。这里还是北宋名臣包拯的故乡,包公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是民间千载传颂的“包青天”,至今犹存的《包氏家训》,清廉家风,可谓一字千钧[10]。包公祠、包公墓、包公书院、香花墩包拯少年读书处、廉泉、清风阁、孝肃桥、包河、花园井、清净塘、衣胞地——,“廉洁、正直的包公文化精髓,是千百年来包公文化备受推崇的原因”[5]。

宗教文化。自古深山藏古寺,山水名勝历来是与宗教名胜融合在一起的。巢湖东岸有东、西、南圣宫等道教名胜;冶父山、太湖山、天井山、银屏山等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环巢湖沿线号称“湖天第一胜境”建于东吴的巢湖中庙和建于三国的肥西紫蓬山西庐寺以及建于明代的庐江汤池镇的白云禅寺,为区域内三大名寺。明清时期,随着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传入,各种宗教文化依托巢湖山水共存互融,成为环巢湖名胜的一道独特风景。

3互联网+时代的环巢湖旅游资源的开发

3.1文化传承——地方文化的发掘传扬

环巢湖区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物态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作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有巢氏已成为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巢居时代成为代表中国先民进化的一个标志性时代,安徽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的起源地,已无可争议地被正式写入国家级典籍——《中国地域文化通览》[11]。

这一地区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等也非常丰富,有中庙庙会、亚父文化活动和夏至节民俗活动等。民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彰显厚重历史、弘扬巢湖悠久历史文化、展示巢湖人民精神面貌,打造文化精品的品牌节会。环巢湖现存的传统手工技能,渔网编制技艺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无不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承载着巢湖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是发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筹码。

1964年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先生根据巢湖民歌元素和巢湖风光创作了民歌《巢湖好》。1998年《巢湖好》被拍摄成MTV,先后在中央电视台CCTV3、CCTV4频道连续播放了两个月,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歌曲发源地南湖方村名播海内外。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成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新创民歌《放歌巢湖八百里》又被中国音乐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歌,巢湖民歌的文化特色被传承和弘扬。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南湖方村的特色乡村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使南湖方村成为环巢湖的一张文化名片。

3.2与时俱进——崔岗艺术村、三瓜公社等旅游新名片的发掘

2012年夏天,一位艺术策展人来到合肥三十岗乡西部崔岗村,被崔岗独特景致所吸引,在这里租赁了一处农宅,改造成画廊和工作室。随后,圈内的艺术家受其影响,诗人、画家、雕塑家、玩家陆续进入,租赁农户闲置的房屋并改造为各具特色的工作室或私人艺术场所。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予以政策引导和管理,并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将乡村原生态、原风貌,原住民与时尚前沿艺术相融合,规划建立了艺术创意村落,崔岗成为安徽首个“文化创意村”。如今,几百年来寂静无闻相对闭塞的一座普通村庄,因为艺术家们的到来,短短几年里,成了“文旅相融,城乡共生”的诗意村庄。

位于巢湖经济开发区半汤街道的汤山下的“三瓜公社”由南瓜电商村、西瓜美食村和冬瓜民俗村三个各具特色的村庄组成,是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种植、电子商务及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利用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改造,最大程度保持原有乡村风貌,保留江淮地区农村的真实生活场景与农家生活情趣,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以“合作社+农户”、“互联网+三农”、“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激活了乡村发展,带动了村民创业致富,成为一、二、三产融合的典范、农旅商旅文旅结合的标杆。endprint

南湖方村依托巢湖民歌音乐和巢湖风光糅合,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在传扬地方音乐文化特色中声名远播;崔岗村由艺术家依据当地自然村落,将民居与艺术结合,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村落+艺术打造出“文化创意村”;“三瓜公社”则是互联网时代下由安徽淮商集团与合巢经开区联手,成为农创和乡创的“双创”典型。三张颇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片都是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的成功案例。环巢湖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潜力巨大。

4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托基础和凭借条件,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其保护程度和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其能够被永续利用,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长远要求。

4.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

首先,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应服从保护。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或因管理不善,客流量超过其承载力等问题。旅游资源开发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一旦保护不力,资源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和基础。要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就必须建立起两者的共生关系,以推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其次,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开发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旅游是人类追求美与享受的一种文化和精神活动,只有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才能激发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有所作为。而通过合理的开发使部分收益以不同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也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4.2环巢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环巢湖区域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总量大,品种丰富,类型较为齐全。她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以及丰富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遗迹,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等决定了其在旅游的发展上,应该具有多元化和全方位立体开发。

4.2.1注重整体建设

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纳入整个环巢湖区域总体旅游规划之中,一是地域的整体性,将整个环巢湖地区纳入统一规划中;二是资源的整体性,将史前遗存、神话传说、地理变迁、山水风情、民俗文化、当地农事渔业生产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开发等进行整合,从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高度上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4.2.2挖掘文化內涵

针对环巢湖良好的本底条件和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在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中,加强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旅游载体,提炼文化主线,充分做到历史文化元素与旅游开发建设的深耕合作,合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等专题旅游,重点打造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精品景点,把环巢湖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4.2.3打造主题公园

以主题园区的形式形成“主题文化园”系列产品。根据旅游开发地的主体旅游资源的性质、类型、规模等确定旅游区开发的主题。充分利用环巢湖区域的文化元素、地域元素,选择具有旅游价值的元素,例如有巢氏文化、焦姥文化、淮军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利用,策划建立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

(1)山水名胜主题文化园——山水风光旅游休闲基地。以湖东的中庙(姥山)和湖西的三河镇为重点,辐射巢湖、庐江、肥西、合肥滨湖等区县景点,建立湖东、湖西风光游览区,凭借温泉资源发展养生文化,同时加快开发和推介巢湖南岸的原生态乡野风光,形成环巢湖旅游览圈。

(2)文明初现和人类进化主题文化园——和县猿人、巢县智人、放王岗遗址等古人类文化园;有巢氏、巢父、“陷巢州、涨庐州”神话传说等远古文化园;凌家滩、皋陶墓、吴大墩、古埂岗等古遗址等人类进化文化园;焦姥文化园、夏文化园、宗教文化园,环巢湖地区名人馆等。

(3)军事爱国教育主题文化园——春秋战国文化主题公园、包公文化园、三国文化园、明代水师文化园、淮军文化园等。

(4)巢湖地质展馆——展示巢湖流域地质变化及巢湖成因、巢湖水底考古新发现等。

(5)巢湖民俗文化园——建立民俗风情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展馆等,通过展览、表演、庙会、集市等多种方式展示巢湖的民间艺术、地方音乐戏曲文化、巢湖流域古今名人名作、江淮农村传统生产生活。同时,游客还可以亲历牵牛试犁、水车车水、播撒稻种、石臼舂米、撒网捕鱼等传统农事、渔事活动,体验播种、插秧、耕种、收割、采摘的乐趣,感受农家风情、体验农业文化,享受田园乐趣。

5结语

在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中,应树立大旅游观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提升环巢湖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开发建立适合的旅游产品体系作为支撑,将环巢湖地区山水、人文、传说、古迹、田园、湿地、养生、美食和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将农业、湖渔、山泉、农家等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小憩等特色农旅的农家乐点线相连,使游客既能领略到800里湖面的旖旎风光,又能欣赏到“稻海麦浪、碧波鱼跃、水清岸绿、蔬果飘香、村映湖山”的江淮鱼米之乡乡野风[12]。将区域内乡村中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环巢湖规划中的12个风格迥异的特色小镇建设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无缝对接、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巢湖全域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实现环巢湖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翁飞.环巢湖文化是“大合肥”的文化支撑[N].合肥日报,2015~4~30(A05).endprint

[2]赵余林.旅游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佚名.风水瑰宝中国淡水名湖——巢湖[EB/OL].http://ah.people.com.cn/GB/n/2014/0225/c227574-20645664.html.

[4]翁飞.梳理打造环巢湖文化圈,增强省会经济圈文化底蕴[J].理论建设,2008,113(1):63~65.

[5]梁昌军.话说合肥历史文化(中)[N].合肥日报,2013~09~26(T14).

[6]翁飞.环巢湖文化摭谈[J].学术界,2008,130(3):156~162.

[7]翁飞.环巢湖文化圈是“大湖之城”崛起的强力支撑[J].巢湖学院学报,2012,112(1):1~2.

[8]宁业高.“巢文化”的基本定义与内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87d9a0102eftp.html,2013~3~30.

[9]梁昌軍.话说合肥历史文化(下)[N].合肥日报,2013~9~26(T15).

[10]朱震宇.话说合肥历史文化(上)[N].合肥日报,2013-09-26(T10).

[11]方娟.深挖文化资源富矿 巢湖打响“有巢氏”文化旅游牌[N].合肥日报,2013~11~07(T10).

[12]赵登岩.环巢湖现代生态农业画卷徐徐铺展[N].合肥日报,2014~11~17(A03).

Abstract:The Chaohu lake area is rich in natural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are amazing.The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are breathtaking whether it is natural landscape or cultural relics rich in the country.Such abundant resource types have laid a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 the reg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the law should be followed to protect and develop in the development.Keep pace with The Time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Internet+,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branding with the residents' lifeand production.So,integration developmentom 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can be achieved inChaohu lake area.

Key words: Chaohu lake area;rural 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发保护
浅谈动力总成骡子车开发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