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的话语体系建设

2017-11-30 16:53高跃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德育

高跃辉

【摘要】网络话语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语言与交流方式,高校学生以网络话语为媒介,在网络环境下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以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哲学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的话语体系建设,对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话机制以及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哲学视角话语体系一、引言

话语是人们书写或者表达所依赖的语言,其存在于解释活动与理解活动中。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通常以话语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与桥梁,教师以书写或言语的形式向学生传达道德等德育内容的重要性与思想,学生以对德育的理解为基础与教师进行话语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理解为导向形成一种交流机制,这种机制所依托的正是话语,因此话语是实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理解、达成共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话语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德育教师通过德育话语可以顺利开展其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指标,实现自身作为德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在高校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教师能否一定高度的话语权、能否经由自身的话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话语能否得到被教育对象的认可与信服,是教育主体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话语本身就是社会权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权力下的产物,话语的垄断即意味着权力的独霸,话语的拥有即意味着权力的拥有,话语的缺失则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话语权力是影响德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话语权的分配与利用,充分保障德育的成效与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步扩大与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2G、3G、4G)建设的日益完备,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访问到互联网上共享的各类信息与数据,也能以网络为媒介尽情表达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与认知,这种借助网络技术表达或宣泄自身的思想与态度的模式即新一代的网络话语时代。网络话语与传统话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影响力等均非传统话语所能媲美,这种带有青年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依托高校学生得以迅速传播并广为接受,为高校德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二、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与重申实践的重要性,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教育主体与被教育者双方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以话语作为德育传播以及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保障二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话语能够合理均衡分配,进而在德育所传播的思想、道德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强化德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因此,德育教学应当注重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学,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与对接关系,进而使得德育教学走下理论化、抽象化的神坛,走向实践的现实论域。

现阶段我国德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话语权失衡现象,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本应处于重要地位的被教育者所拥有的话语权不断被弱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德育教师所传递的理论知识,而无权表达自己对于现象或现实最主观的想法,沉重的教学任务给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转而施加到学生身上,形成对学生思维与思想的束缚,话语的失衡与重心不稳使得德育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极大地违背了德育教学挖掘学生潜能、释放学生天性、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初衷与目标。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德育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强化学生的话语权,注重生命的个体化表达与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文主义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与成长机制。

三、哲学视域下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网络话语面向的用户群主要以高校学生为主,高校學生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使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学生借助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终端可以极为便捷地发送与接收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共享与转发,具有极大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如何以哲学为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借助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打通德育话语的教材、学科与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德育教师、学生之间高效的沟通机制,实现对学生个体的人本化培养,是建设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

1.加强网络话语的研究,消除网络话语差异。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环境是其释放自我的新天地,能够为其带来乐趣与满足感,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在这样的情感需求与社会需求下,大学生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快速掌握网络环境,快速融入到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中。而对于德育教师而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对新事物的接受与融入能力较差,甚至对新事物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网络话语,导致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话语方面存在一定的代沟,教师无法有效、敏感地捕捉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利于学生德育成效。因此,教师应当抱持着学习的心态融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吸收网络环境下属于高校学生的青年亚文化,深入理解网络话语的内涵与符号标志,掌握在高校学生中广泛使用的网络话语,适应学生的网络交流方式,然后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话语,以寻求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真正走近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实现以网络话语为依托的心灵交流。

2.加强网络话语策略的研究,平衡德育话语权分配。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发展自身的文化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话语权独霸,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权威与话语力量,德育教学的成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德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网络表达方式与接受习惯的研究,对其在网络环境下的话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德育课堂中,使得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引导、平等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打破学生对教师独霸的不满,形成互动式的平等对话方式,使得德育课堂的话语权能够均衡分配。

四、结论

网络话语的出现代表着新一代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高校德育教学而言,网络话语能够为高校德育教学提供更为丰富且多样化的手段,推动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深入变革,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新型渠道。

参考文献:

[1]齐尚晓.公共生活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转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01):99-104.

[2]孙金晶,丁慧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J].学理论,2016,(12):238-240.

[3]徐志刚.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2):62-64.

[4]张翠萍,董瑞军.基于生命哲学的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J].学术探索,2015,(06):143-146.

基金项目:

1.本论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常态下基于校园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B04)。

2.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互联网+德育”模式创新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550)。

3.湖南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新媒体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D17-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