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校园视频创作

2017-11-30 19:21鲁晓舟许迪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鲁晓舟+许迪

摘 要 媒体融合背景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校园视频创作呈现新的特点;针对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创作的优化与完善策略。

关键词 媒介融合;校园视频;视频创作;ADFun-TV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085-03

校园视频,是指运用影视艺术语言创作,在各类播出平台上传播,以校园主题为创作内容,或以在校学生为主创制作的视频短片。由此可见,“校园视频”概念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校园主题的视频短片,以及在校学生创作的各类视频短片。论文中涉及的“校园视频”这一概念,主要指第二层含义,并将传播平台限定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即“在校学生创作并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传播的各类视频短片”是本文的研究主体。通过校园视频,当代大学生青春洋溢的精神面貌得以展现,校园视频为在校学生与社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1 校园视频创新适应时代需求

人们对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利用已深入生活,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日益加深,校园视频的播出平台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平台,视频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积极寻求变革来适应时代需要。

1.1 网络的普及决定校园视频的播出平台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通过新兴媒体传递信息、沟通交流、创造文化与娱乐的世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人们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用“互联网+”模式生活,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关键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校园视频播出平台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网络的普及、网民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视频传播的效率、观众的数量,以及视频的关注度。ADFun-TV是沈阳工业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电视台,学生的视频制作传播平台,电视台播出的全部作品皆为广告学专业学生自制的校园视频。ADFun-TV虽然以电视台的面貌制作、传播视频,但作品的播出平台并不是电视,而是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今日头条作为投放平台。放弃传统播出平台,没有选择在校园中針对特定人群定时播放,而是直接将视频投放在完全公开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环境中,通过“推送”“转发”等方式进行传播,充分尊重网络发展的趋势。

1.2 媒介融合程度的加深决定校园视频的内容与形式创新

新兴媒体的产生离不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新兴媒体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导致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不断聚合并继续推进着当下传媒发展格局中的媒介融合趋势。”[1]各种级别的摄像机、DV、单反相机、手机等摄录设备让视频的采集和制作更方便,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常用播放设备决定了校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需要适应受众碎片时间和移动状态下观看。

政策的支持也为媒介融合程度加深助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于2014年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媒介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日趋增长的移动媒体用户,校园视频创作不能局限于对传统电视节目的简单复制,而应更有针对性、更具适应性。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传播平台转变,创新传统的影视内容生产及视频的结构形式才能更好地迎合市场、满足受众。

2 校园视频创作的特征呈现

媒介融合背景下,校园视频的创作与传统视频创作呈现出特征的差异化,具体体现在原创性、多元化、个性化与稳定性四个方面。

2.1 视频创作的原创性特征

在校园视频的创作中,原创是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只有原创的作品才会产生巨大的生命力。在传统媒体中,内容的借鉴、节目形式的抄袭时有发生,传统媒体扩展网络业务的同时,视频的直接照搬也是其常见做法。与此同时,很多视频网站、视频自媒体往往将商业性看得更重,其制作与传播的视频也常常缺乏创造力,直接将热门视频转载或将现有视频进行简单编辑投放也颇为常见。而ADFun-TV播出的视频作品全部为沈阳工业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和剪辑的原创作品,作为学生课内实验的一部分,视频拍摄没有商业动机,所拍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展现他们的情怀和想要表达的故事。因此,原创性是其显著特征。

2.2 视频创作的多元化特征

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校园视频,创作呈现多元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品多风格、多类型。这一特征能充分满足网络用户多样的观看需求,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受众多元的需求在碎片化的观看时间里体现得尤为珍贵。ADFun-TV的作品类型丰富多元:通过纪实性视频看沈阳这座城市的旧貌与新颜、跟随故事片感受跌宕起伏的剧情、透过新闻栏目了解校园内外大事小情、更有娱乐性视频和校园随机采访引发轻松有趣的话题。伴随新兴媒介的发展,视频制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视频的制作者、欣赏者和传播者。多元化的创作特征,不仅体现了不同视频制作者的创作风格,更满足了受众多元且开放的观看需要。

2.3 视频创作的个性化特征

近年来,网络视频的发展势头迅猛,作品层出不穷但质量参差不齐,唯有那些充满个性与灵气的作品才能在凶猛的视频浪潮中溅起水花。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创作的校园视频作品,这类属于青年人的创作“展示了一定程度的综合、结构、共享仪式、价值观、风格和意义。”[2]虽然稚嫩青涩,但却呈现出异于传统视频创作的个性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广泛研究的社会亚群体所描述的青年文化具有独特的表达性和反抗性,与此相似,校园视频的创作渗透着年轻创作者的社会价值观、反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反抗性”早已弱化,但是作品中呈现的独特气质自成风格,形成强烈的个性化特征。ADFun-TV全部原创作品被深深地打上了“90后”甚至“95后”的烙印,青春、热情、张扬与释放。年轻一代独有的思考和看问题的角度也通过影像传达了出来。endprint

2.4 视频创作的稳定性特征

由于校园视频创作团队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在网络视频的创作者当中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创作群体,无论是团队成员数量还是作品量都有保证。ADFun-TV下设导演组、摄像组、剪辑组、主播组、媒体宣传和编辑部,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同时ADFun-TV的视频制作也是广告学影视广告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学学生的课堂视频作品择优播出。因此,校园视频的创作相对于其他网络作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 校园视频创作的问题分析

3.1 缺少强势特色内容,节目形式单一少有变化

校园视频在内容创作上选题丰富,纪实型、故事型、新闻型、访谈与街头采访型以及娱乐型等节目类型多样。ADFun-TV开播一年半以来,制作播出了《沈阳这座城》《校园剧好看》《校园发现》《我是段子手》《公益在线》《实验剧场》和《影视小课堂》等栏目,每期节目时长均控制在3到10分钟,因此短小精悍与栏目化是校园视频创作过程中一直采用的形式。

缺少特征鲜明让受众过目不忘的强势特色内容、单纯的栏目化略显枯燥的节目形式,不仅限制了节目的创作与发展,更无法满足媒体自身的发展需要。

3.2 创作团队缺乏建设

校园视频的创作主体是在校学生,学生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创作热情高,但流动性大也是学生团队最大的弊端。从生涩到成熟,当学生团队经过实践可以独立进行视频创作时,也将面临毕业。制作团队的流动性会影响校园视频创作质量的稳定,也限制了媒体的发展。

同时,ADFun-TV当前的视频创作仍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同时为同一个栏目制作视频,结束一季后再去进行下个栏目的制作,每个栏目的创作团队都不固定,导致节目的承接性较差。

3.3 互动性差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早已打破单向模式,而是多对多的交流,具有对话性、社交性,是名副其实的多向传播,因而互动性是校园视频创作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受众除了在社交媒体上点赞、评论与转发之外,无法更深度地参与校园视频的传播过程,因此,互动性差是当前校园视频创作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校园视频创作的优化与完善

针对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创作的校园视频尚属起步阶段,在创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可避免,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策略,从而使校园视频的创作愈加优化与完善。

4.1 推出特色内容,丰富节目形式

结合专业特点、团队技术与设备现状,创作能够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特色内容,从而弥补校园视频内容丰富,但缺少让人过目不忘的强势节目的不足;同时,在保留优势栏目的基础上,创新视频形式,打破原本枯燥、单一的节目构成,力图塑造校园视频媒体的品牌形象。

4.2 稳定创作队伍,着力团队建设

创建和谐稳定的创作团队,为优质校园视频创作保驾护航:

首先,学生创作者不能局限于一個年级一个水准,而需要有年级层次的区分,形成老带新机制,力求创作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技术稳定。

其次,打造高水平采编队伍,创作团队岗位化、栏目化分工,不仅按导演、摄像、剪辑、主播等岗位加以区分,还要组建栏目组,让校园视频的创作规范化。

4.3 增强互动性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认为:“转向电子传播的变迁,可以与现代性的经验属性的嬗变联系起来,其最佳表征就是凭借冷媒介(cool media)逐渐替代热媒介(hot media)。”麦克卢汉认为电影是热媒介,“坐在电影院里,实际上是孤立于受众的其他成员,这样一种社会活动不允许受众的各种参与……看电影这样一种活动酷似书本阅读强加给受众的那种被动。”[4]根据这一理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播出平台上传播的校园视频则是一种非集中化,提供个性化表达机会的冷媒介,“受众在意义产生过程中成为更加平等的伙伴”[5]进行“深度参与”。

视频内容和形式采用互动式设计,比如设置开放式结局,由受众讨论并投票选择故事结局,结果将影响视频最终的情节走向。

定期直播,将校园视频创作过程、演播室主持人录制等有趣的制作环节即时分享给受众,并同步在线沟通。

定期做受众的抽样调查和节目反馈,统计其感兴趣的节目类型,从而细分受众,在视频制作和推送时注明“类型标签”,方便受众选择。

精心维护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重视每个视频的浏览量、点击率、点赞数量及留言评论等;更要做到经常推送,引发话题,与受众深度对话。

让受众参与到校园视频的创作环节,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使视频观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过程。“在媒介融合时代,专业生产体系和用户生产体系互相交织,不同个体使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和终端,不同媒体平台表达的层次和场景也有所差别,进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信息传播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偏好个性化信息聚合式的表达,具有‘代入感和‘渗透式的多元呈现和有效融合的表达,以及能够刺激、协调和整合以个人、群体、圈子等为单元的社会传播互动的表达。”[6]发挥媒介融合优势,加强媒介与受众的连接与互动,让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

受众。

5 结束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视频制作的蓬勃发展,“媒介巨变的重要体现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市场——而且快速走向了集中。”[7]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校园媒体找准定位进行视频创作,从而挖掘市场的巨大潜力。校园视频创作是广告学影视广告方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视频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对影视语言的掌握和视频制作的基本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以青年为主的微视频制作和接受者已经形成一个承载思想传承的文化群体”[8]校园视频具有信息传递与舆论引导的作用,通过校园视频创作传播校园文化,更让年轻一代创作者们飞扬的创作热情通过作品释放,青春、张扬、创新、进取的活力形象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罗翔宇.媒介融合视阈下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变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4):145-147.

[2]杰夫·刘易斯.文化研究理论基础[M].郭镇之,任丛,秦洁,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6.

[4]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88-189.

[5]张宏伟.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的表达创新[J].编辑之友,2016(12):47-50.

[6]戴清.媒介融合:在技术与资本的牵引下[J].当代电视,2016(9):3

[7]王春枝.高校微视频创作与区域文化的良性互动探析[J].今传媒,2015:113-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