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2017-11-30 15:16夏三川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

夏三川

摘要:选取苏南五市人口承载、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三方面因素层的指标,围绕建设苏南现代化创新示范区的大背景,结合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情况,根据各市目前土地利用的是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苏南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关键词:苏南五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1-416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1.040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Modernized Demonstration of the Southern Part in Jiangsu Province

XIA San-ch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l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Southern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 is one of our countrys developed area,is also one of the high land utilization regions. Five cities indicators are selected,such as population carrying,economic investment and output. Combined with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to analyze each citys level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southern par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and use in each city,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raising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south Jiangsu.

Key words: five cities in the south of Jiangsu;land intensive use level;FCE

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最早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简单来说是指在一定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技术、劳动、资本等要素,所能够获得的产值水平。中国耕地资源稀缺,传统的方式主要是在土地上建工厂,从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新批的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少,因此这就迫切要求各地政府和企业利用原有的建设性土地发展经济,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不尽相同,江苏省苏南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后也不例外,发源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苏南模式”,在短短的20多年间,迅速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带动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012年,苏南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同时在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上也领先于其他地区。江苏省在2012年向国务院申报了建设苏南现代化创新示范区的意愿。关于建设现代化创新示范区,一方面是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进程和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苏南地区土地资源的稀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该地区继续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下功夫,实现经济的跨台阶式发展。本研究选取苏南五市人口承载、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三方面因素层的指标,围绕建设苏南现代化创新示范区的大背景,结合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情况,以期为优化和提升苏南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在评价过程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层次分析法具有严谨和易于操作的特点,故采用方法确定权重[2]。

1.2 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性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3]。首先是选取相关的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评价矩阵,最后采用适合的合成因子对其进行合成。

评价矩阵模型:

X=x11 … x1n ?埙 xn1 … ann

综合评价公式:?啄ij=

其中j=1,2,3,4,5,优等方案为=(1.00,1.00, 1.00,1.00,1.00,1.00)T,劣等方案为=(0.00,0.00, 0.00,0.00,0.00,0.00)T。

2 结果与分析

苏南建设现代化创新示范区于2012年由江苏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并于2013年获得批复,因此本研究选取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12、2013、2014年苏南五市的统计年鉴(2015年的数据各市更新情况不同,因此没有采用)。选取的指标因素层主要有三方面:人口承载力、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各具体指标见表1,且已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4]。具体指标情况如表2所示。endprint

以2012年苏南五市各自的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为例,建立单层次模糊优选模型。

X2012=1.176 1.466 2.038 1.465 1.7530.254 0.507 0.676 0.465 0.5110.372 0.334 0.451 0.317 0.4166.748 8.204 12.00 7.315 8.3774.569 9.098 9.134 9.031 7.8865.541 7.753 7.577 7.381 6.077

接着就是要对该矩阵进行优化处理,对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地均建设用地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地均建设用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地均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建设用地第二产值、地均建设用地第三产值分别设定为越大越优型、越小越优型、越大越优型、越小越优型、越大越优型、越大越优型。具体公式:

将矩阵的每一行各项数据进行优化后,得到优化矩阵:

R=0.00 0.34 1.00 0.34 0.671.00 0.40 0.00 0.50 0.390.41 0.13 1.00 0.00 0.741.00 0.72 0.00 0.89 0.700.00 0.99 1.00 0.98 0.730.00 1.00 0.92 0.83 0.24

将优化矩阵中的数据套入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得出苏南五市2012、2013、2014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2012、2013、2014年这三年苏南五市中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比南京镇江高,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情况比南京和镇江两市高。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苏南五市中一直表现不佳,镇江市略好于南京市。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表现中,南京市首次以微弱的优势超过了镇江,该年无锡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从第二名掉落至第三名,且与同年的苏州市和常州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能该年无锡市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将围绕各市的土地利用情况从宏观数据做进一步分析。

由苏南五市的部分宏观经济指标(表3)可知,苏南五市在2012、2013、2014这三年中常住人口呈正增长,从数量来看南京和苏州两市增长的人口较多,都超过了5万人,无锡次之,而常州和镇江常住人口增加不到2万人。2012-2014年,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1.027倍和1.029倍,无锡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032倍和1.147倍,常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017倍和1.085倍,苏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010倍和1.011倍,镇江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056倍和1.079倍。与此同时,各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也不相同,南京市同比增长了1.124倍和1.037倍,无锡市同比增长了1.110倍和1.154倍,常州市同比增长了1.052倍和1.140倍,苏州市同比增长了1.14倍和1.04倍,镇江市同比增长了1.168倍和1.222倍。从城市建设用地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可以看出,无锡市在2014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比2013年增长了147%,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也比2013年增长了154%,相对应的无锡市的2014年的第二产业产值比2013年负增长1%,2014年的第三产业产值比2013年只增长了3.9%。苏州市2014年第二产业产值比2013年的第二产业产值增长了2%,第三产业产值比2013年增长了10%,常州市2014年第二产业产值比2013年增长了7%,第三产业产值比2013年增长了19.4%,不难发现无锡市在2014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及苏州市和常州市。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理论上来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苏南五市中应该会比较高,而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南京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14年才略优于镇江市,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对比分析来看,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要快于同期的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速度也与苏州保持一致,南京市第二产业产值2013年比2012年增长了8.82%,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5.01%,第三产业产值2013年比2012年增长了13.3%,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14.4%,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2013年比2012年增长了4%,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2%,第三产业产值2013年比2012年增长了14%,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10%。从速度来说,南京市在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比苏州市有较大的优势以外,在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速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再根据表2的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蘇州市城市建设人口密度大于南京市,且有扩大的趋势。另外,在地均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这两个重要的指标上,南京市在苏南五市中最低,可以解释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在苏南五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2012、2013年南京一直排在第四的位置,但是到了2014年南京市以微弱的优势超过镇江。从2012年至2014年这三年期间,镇江土地集约利用分别同比增长了6%和8%,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6.8%和22.2%,第二产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了9.2%和5.3%,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了14.2%和20.1%,表明镇江市在第三产业上在苏南五市中增长最快,但是在指标比重较大的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二三产业产值上与苏锡常三市仍然有差距,且在2014年,镇江市的地均建设用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指标排在了苏南五市中的最后一名,也影响到镇江市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分值,在苏南五市中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苏南地区作为中国能够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在其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事实上,对比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区域,它们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都是比较高的。以日本为例,在土地有效利用集约利用方面,日本政府要求将废弃的工厂遗址及填埋形成的土地都列入到城市开发用地范围,促进居住与工作接近的住宅提供方式,促进土地的流动;积极推进城市中心闲置土地的转换利用,与低利用及未利用地的集约相结合,引导公益设施及市中心住宅的建设;将建筑用地的集约化作为重点,推进整齐有序型土地区划整理事业;对有一定条件的闲置土地要提出方案和劝告,促进闲置地的利用;在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把握低利用及未利用土地的分布情况,进行适当引导,推进土地利用转换计划的制定;推进“低利用及未利用地银行”网站的建设,制定有关这些土地的整顿构想与调查,并且登记、公开上述这些土地的情况,提高土地活用等[5]。endprint

随着国家限制对于长三角地区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如何盘活现有的建设用地成为苏南地区各级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要促进城市地区土地有效且高效利用一方面要求推进中心地的活性化,加强土地區划整理、道路、公园、停车场等的整顿,重点推进为强化铁路、物流、港湾等机能而进行的城市中心地区的整顿与改善;另一方面是促进对现有城市街道土地的有效、高度利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政策加以推进:一是推进根据特殊街区、特殊容积率适用地区制度对未利用容积率的活用;二是在市中心推进城市改造区划整理事业;三是推进准备对市中心街区土地高度利用及对城市机能在构建的市中心地区再开发事业;四是从大视野角度进行城市构造的重建,各建设主体相互携手,推进在特定区域重点且集中的结合城市整顿的城市再生综合事业;五是促进和扩充在对旧建筑的拆除、重建及区域设施的重建等过程中的密集型住宅地区的整备促进事业,这些手段都可以为城市土地的高度利用和集约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5]。

此外,更应该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退二进三。所谓的退二进三[6],不是指简单地舍弃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而是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这个大背景以及苏南区域实现现代化的这个目标,加快原有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金量,淘汰或转移原本落后的大规模占地的高耗能高污染低利润型企业,同时因注重和互联网领域的结合,使第二产业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平台实现自己更好的发展。

苏锡常镇宁五市在建设苏南现代化创新示范区的同时,应注重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在选取指标数据时,只选取了近3年的相关宏观经济数据,按照苏南现代化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时间轴,如果可以获取5年及以上的数据,测算出的苏南五市各自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能更为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 钱铭杰,王绪龙,孙玉晶,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6):529-533.

[2] 赵英伟.中国草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3] 梁雪石,陈 克,郑福云.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国土资源情报,2012(9):32-36.

[4] 周 伟,曹银贵,乔陆印.2000-2007年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9):1187-1192.

[5] 俞慰刚.日本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城市管理,2010,19(5):28-31.

[6] 汤庆园.土地开发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糊综合评价
一种高职院校助学金评定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