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雷波山歌研究

2017-11-30 21:33李自强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关键词:山歌艺术特征

李自强

摘要:雷波县作为彝汉杂居之地,拥有多样的文化艺术类别,民族文化艺术特点鲜明。雷波彝族民歌作为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原始民歌,也有新时代创作的新民歌。雷波县于2007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的称号,作为与人民生产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歌种,雷波山歌有著其独特的原始面貌,同时也是雷波彝族文化艺术的一面明镜。故本文在田野考察与案头文献①的基础上,对雷波山歌进行研究。

关键词:雷波县 山歌 分布及分类 艺术特征 功能及用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10-04

山歌,彝语称“丫”或“耶合”,是彝族人民在山野户外高声歌唱或假声的高唱腔唱的歌种,同时在“义诺”地区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数目,是彝文化下的产物,也彰显着彝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根据笔者在雷波县马颈子乡、五官乡、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雷波山歌进行分布及分类,艺术特征,用途及功能性研究,窥探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

一、雷波山歌的分布及分类

(一)雷波山歌的分布

雷波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于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小凉山,金沙江北岸,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东南隔江与云南省永善县相望,北与宜宾、乐山地区相邻,西接美姑县,西南紧连昭觉县、金阳县。根据现行政划分雷波县下设5镇,43乡:锦城镇、汶水镇、西宁镇、黄琅镇、金沙镇、海湾乡、杉树堡乡、帕哈乡、永盛乡、顺河乡、回龙场乡、桂花乡、松树乡、五官乡、小沟乡、雷池乡、咪姑乡、一车乡、山棱岗乡、谷堆乡、中田乡、八寨乡、岩脚乡、大坪子乡等。乔建中先生在论及地理环境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联时讲到:“传统音乐的某些体裁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是毋庸置疑的,极具依附性。如:高原山区的‘山歌、沿海地区的‘渔歌‘捕渔号子、种稻区的‘田歌、江河湖海上的‘号子‘船歌、草原上的‘牧歌等,它们可以说是特定地理环境的直接产物,二者之间基本是‘一对一的关系[1]。”结合雷波县的地理环境可以肯定的是“丫合”这一音乐类别在雷波县地域内是随处可见的。其次,农业作为雷波县的第一产业,是雷波人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人们在山野进行畜牧、种植等农业劳动必歌之以调节内心情绪,宣泄感情。“丫合”(山歌)作为极其依附地理环境的音乐种类,人们在山间,田野等户外劳作场合生产、耕作都会演唱“丫”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无论从地理环境还是生产劳作与山歌之间的关联来看,雷波山歌的分布是广泛的,与人民生活同样是密不可分的。但据笔者的田野发现,现善彝族山歌者多处于高山上,位于交通主要干道的彝族人民善彝族山歌者是非常少的,由于交通的改善,经济与文化的相应提升,大多数人脱离放牧、劳作等生活方式,对于山歌的传唱就逐渐较少。伍国栋先生在论及传统音乐与民族演进与发展时提及:“一个民族的演进及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而这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则恰恰要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和制约”[2]。由此可见经济及文化的提升对于传统音乐的保存及传承是极具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双刃的。雷波彝族山歌的分布虽广,但其山歌的保护、传承的持续性是不乐观的。

(二)雷波山歌的分类

雷波山歌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与彝族婚嫁歌、丧葬歌、酒歌等民间音乐相较,其演唱的场合、形式、内容则更为广泛。按照歌词内容大体可分为生活写实、感情传递、礼仪教育三大类别。

1.生活写实类

此类山歌主要是针对雷波彝族人民生活状态、环境以及对客观事实的阐述,通过山歌的演唱来呈现生活状态,方式以及生活的周边环境。如《牧羊歌》中:“放羊山坡上,山上竹子高,我往山上去,一会就到了,不知那边山,还有多么高?高山有三座,我都已走过,头一座高山,遍山种包谷;第二座高山,遍山种荞子;第三座高山,是我牧羊人,常去的地方”。通过歌词可以看出,这是雷波彝族人民对地理环境(依山而居)以及其生活(农业生活)的描述。又如《处处放光明》中:“火灾家里烧,火光四处映,狗在家里叫,声音传全村……”,也可以体现出人民生活现状。《阿依达施》一歌,描绘了奴隶主社会奴隶主对于穷苦人民的剥削,对压迫的哭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凉山彝族在奴隶主时期的社会关系构成。诸如此类的山歌还有《苦歌》《吉吉布脏惹(放牧曲)》《唧唧鸠唧》《迎客歌》等。

2.感情传递类

由于彝族人民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穷困人家一般都会被奴隶主征去劳作,同时迫于生计,许多人家都会外出务工,使得家庭团聚时间较少,所以人们都会通过唱山歌来传递思念之情。如《想父母,想童年》:“妈妈的幺儿十分想念父母,妈妈的幺儿十分想念朋友,妈妈的幺儿十分想念家乡……”。以及《思念父母而鸣叫》:“衣牛姑娘躺在草原上,聆听云雀的歌声……没想到它们是思念父母而鸣叫”。用云雀的叫声来暗指对父母的思念,抒发思念之情。诸如此类的山歌还有《可怜的小鸟》《阿角的思念》《阿依嘿阿》等。

3.礼仪教育类

这类山歌中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如《阿依达施》中:“小伙子呀,愿大山小山都踏下来,愿下方那座锦屏山塌下来,把那些奴隶主都埋葬”。由于奴隶主的迫害,使得人民希望脱离苦海,获得自由,幸福生活。上述《别拿舅舅开玩笑》,可以看出彝族人民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讲究“礼”,不以下犯上,在山歌中传递着彝族人民的“礼”。此类山歌还有《拉格撒撒》《阿果木果》《黑黑洛》《格尔格格拉》《克者》《阿次俄如》等。

二、雷波山歌的艺术特征

雷波彝族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单线性的音乐旋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音乐单线性音乐思维相吻合,正是由于这种线性音乐的存在决定了其调式、音列以及其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风貌。

(一)旋律及调式

根据在笔者搜集到的文献中山歌达20余首,结合笔者在五官村、梅宁村以及马颈子乡搜集采录到的山歌20余首来看,四川雷波山歌在音阶使用上以民族五正声为主,但也不乏由四度音列而构成的山歌音乐,如《月琴之歌》。笔者将雷波山歌在旋律音阶使用上的特征归为以下几点:其一,宮音位置的明确,体现了宫音的主导地位,在小节或者一乐句上采用同一终止方式——合尾。在雷波彝族山歌中,宫音的明确确立了其调式的明确性,在小节(一乐句)的终止方式上采用合尾的终止处理,使得旋律处理更具统一性(谱例1);其二,雷波彝族山歌在其结声(煞声)上的处理大多采用“低音”(旋律结束下行)处理,使得雷波山歌更具深邃及反思性;其三,在衬词部分,长音结合具有拖腔性质的颤音及滑音的使用,使得音乐在旋律的线性运动更加丰富。这种音乐的运动过程,正是用单个音的强、弱、徐、疾以及音色的浓、淡,音位的高、低等,自始至终地都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着细腻的变化②。其四,尽管雷波彝族山歌在旋律音阶的使用上采用民族五正声构成,但是在音乐旋律的进行中对五正声的使用却有着其特征,由徴—羽—宫—商或商—宫—羽—徴这样的音列环绕进行是非常多见的。

彝族雷波山歌因其单线性旋律进行的存在,使得它与西方音乐由和声进行对音乐进行支撑是不同,虽其并不依附和声,但是大多却对调式存在着依附关系。雷波山歌调式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调式结构力主要是通过对调式主音的呼应来陈述和组织框架,并且围绕调式主音环绕式进行来形成调式的基本结构力;其二,在调式选择上,宫、商、角、徴、羽调式皆有,但徴调式为最,羽调式次之;其三,雷波山歌的调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守调”观念的存在。雷波山歌在音乐进行中,始终在同一宫(均)调式音阶内对音乐来进行陈述,体现了音乐的统一性(谱例2)。

(二)节奏及节拍

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首先与本民族的语言节奏有关,同时也与中国人的心理节奏相关。如古代许多文人音乐的节奏都比较从容洒脱,这与他们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庸气度有关;山歌、牧歌等的自由节奏又与生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者长期“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松散生活方式有关[3]。由于彝族人民以农业经济为主,人民早期多依山逐草而生,在长期的放牧生活方式下,其歌唱的山歌多为抒发情感、结合劳作时的心理因素,山歌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由性和即兴性,从而致使节拍存在原生性的自由性。

雷波彝族山歌在节奏布局上由于山歌的表现形式,结合演唱场合及演唱时心理状况的影响,存在着即兴性和自由性。同时由于彝族语言特征的影响,雷波彝族山歌在节奏上呈现以下特征:其一,慢—快—慢的节奏布局。部分雷波山歌的“歌头”多为拖腔性质的长音呼之而出,从听觉效果上造成一种悠扬、飘渺的慢节奏感觉,在“歌身”部分采用节奏疏密的布局,来造成音乐不断推动前进。由于节奏密度增加使得歌身部分给人一种快速之感,在“歌尾”处多采用长音处理,结合其结声的下行结束,给人一种延绵、回味无穷之感。其二,由于彝族的语言存在着“重音后置”的特征,结合语言发音及声调,雷波山歌中对于后附点节奏的使用是极其常见的,富有推动力。其三,由于山歌具有极强的原生性,它伴随着人民的劳作、生活而生,并且是依附地理环境的产物,具有即兴和一定程度的变异性。笔者在马颈子采录的山歌,其中部分山歌在演唱中歌者会对节奏进行弹性处理,会对节奏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收缩,从而产生“弹性节奏”(谱例4)。

由于雷波山歌节奏特征的存在,致使其节拍上也存在其特征。其一,变拍子的使用(谱例3)③。由于雷波山歌节奏的弹性处理及歌唱的即兴性存在,从现有的文献、谱例来看,多采用变拍子的记谱,使得山歌在某一节拍的基础之上进行陈述,中间加入其他节拍形成一种交替节拍,然则将两者结合来看,就形成一种混合节拍。其二,劳动形式所衍生的具有原生性的自由节拍。雷波山歌结合彝族人民的劳作程度和方式来看,所产生的山歌大多具有自由性,固采用西方对节拍的划分原则是不能完全诠释雷波山歌的,笔者以为这也是现在对彝族音乐的记谱多采用变拍子的缘由,诚然对传统音乐记谱能够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而面对传统音乐的谱例,演唱者应该重视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学会“死谱活唱”,进行实地的学习和演唱是至关重要的。

(三)曲体结构

曾令士先生依据杨荫浏先生对于民歌原始形态的阐述撰《彝族民歌一句式结构及其曲式意义》一文中指出:“纵观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仅由一个乐句构成相对完整乐段的一句式结构,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曲式;由一句式变化联缀而成的多句式(包括二句、三句、四句以上)是通常所见的型态[4]”。四川雷波山歌其曲体结构多是由一句核心乐句构成,在这一核心乐句的基础上,多用重复、变化、模仿的手法进行曲体的扩增。这样的曲体结构笔者认为与山歌这一歌种是极具关联的。人们在山间、高山耕作、放牧,由于其劳动程度影响,山歌的演唱旨在抒发情绪、配合劳动节奏,故在曲体上相较于彝族婚嫁歌、叙事歌的曲体是较小的。即使是对唱式的山歌《散惹跛脚》,采用对歌形式进行演唱,都是在一句核心乐句上进行衍生,歌词在核心乐句下变化,并没有增加曲体结构,其核心曲体还是一句式。

杨荫浏先生对民歌原始形态的阐述:“用很少歌词,加进很多感叹词,反复歌唱,声音拉得很长,声调上也有相应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5]”。歌词的少用、音调反复,可以看出其曲体的简单,音乐发展思维的简单、朴素。同时曾令士在《彝族民歌一句式及其曲式意义》中指出:“彝族民歌曲式构成上大多是由歌头—歌身—歌尾三部构成,极具原始形态[6]”(谱例4)。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民间吹打乐的结构布局的“稳、俏、闹”是存在相似性的。雷波山歌一般在歌头采用具有呼唤性的长腔衬词来作为铺垫引导出歌身,在歌尾处同样采用长音低落结束。在音乐进行中,歌身部分往往以一句核心音调(单体)为基础音调进行衍生,演唱时根据核心音调变换歌词,具有即兴特征,而这种单体性旋律为基调进行歌曲结构布局的特点,体现着其原生性的朴素与古拙之美。

三、雷波山歌的用途及功能

儒家认为“乐由天作,乐者,天地之和也,笼天地于心内,和万物于音声”。如此乐者心声、情感、道德等与天地融为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音乐成为歌者表达情感的形式与手段,并反映音乐创作时段的现实生活,是人民生活的映射。山歌作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歌种,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下人民生活,生产时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方式,人民作为组织者将这些音乐进行组织,利用其来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外展形式。那么这些山歌在被创造时就被赋予其应有的功能,雷波山歌的用途及功能主要表现在抒情、教育、写实、传承等几个方面。

(一)抒情功能

从四川雷波的地理环境及历史进程来看,其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伴随农作、畜牧的生产方式,人们都会唱山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上述《苦歌》一歌,描述了奴隶时期,人们为奴隶主进行劳作时状况,有苦有怨结于心,不敢反抗,这时歌唱就作为其抒情方式,诸如此类的山歌还有《阿依达施》《可怜的小鸟》等。又如《思念父母而鸣叫》一歌,描述了放牛姑娘聆听云雀歌唱,来体现云雀思念父母,实则是在暗喻放牛姑娘对父母的思念,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此类的山歌还有《阿角的思念》《想父母 想童年》等。意识作为行动的先导,行动作为意识的外展形式。雷波山歌可以说是雷波人民在欢喜、哀愁时,内心情绪的表现,山歌作为一种载体,很好的承载了雷波彝族人民的感情。

(二)教育功能

中国自古就讲究“礼教”,《论语·泰伯》中讲到人的修为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看出“礼”与“乐”对人的重要性。雷波山歌中,大量体现着彝族人民对于“礼教”的重视,上文中《别和舅舅开玩笑》一歌,就旨在教育晚辈要讲究礼数,注重个人行为与品行。在《妈妈的儿子乖》一歌,唱到一位母亲对自己儿子的教育,要做一名弛骏马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英雄。同时,彝族小伙子在成年时,都会配带“英雄带”,从这一民族风俗来看,彝族人民骨子里面有勇敢、敢于斗争的气质。《能否垮下一座山》一歌中,老人们教育青年,即使在奴隶主家辛苦劳作,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这都可以看出,雷波山歌有着其教育功能,采用山歌演唱来规范青年的礼数,表达对青年的期望。

(三)写实功能

上文提及雷波山歌是人们生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的种种映射,雷波山歌的写实性贯穿于音乐发展始终。不同环境、历史时期其山歌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曲调却将雷波彝族人民的生活,社会结构真实的体现出来。如《黄琅出包谷》描写了雷波彝族人民在种植包谷,收获包谷时的景象;《处处放光明》一歌就描写到彝家的生活状态及环境,“火在家中烧,狗在家里叫,声音传全村,太阳出东方,处处放光明”,从歌词不难看出,彝族——一个火把上的民族,对于火的崇拜,也可以得知村寨式的群居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牧羊歌》,该首山歌中讲述了在群居村寨旁,彝族人民利用附近三座山来进行放牧、种植等生活环境与方式的描述。可以说雷波山歌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对雷波人民生活及社会的写实功能。

(四)传承功能

笔者认为其传承功能是最重要和最具意义的。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雷波县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雷波县部分人民已经开始脱贫致富,进行创业,然而山歌这一歌种,可以说是对本地区地理面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状态描绘最多的歌种。山歌的传唱对于后辈去探索过往历史,了解本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增进族内人和族外人对于该民族的认知。这样既可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又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可以说山歌作为民族文化认识和了解的载体和参考物,起到了极大的传承作用。

四、结语

雷波山歌作为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在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下映射着雷波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及生活环境。无论其歌词、曲调、旋律、曲体都体现着其独特艺术风格,同时也是雷波彝族人民的音乐思维的体现。从音乐来看,其是由人民创造,并为人民所服务的,雷波山歌作为雷波彝族人民思想意识、音乐思维的载体以及外展表现形式,是人民思想的结晶。从其分布情况来看,雷波县隶属区域皆有山歌的存在,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山歌这一乐种与婚嫁歌、畢摩调等比较,传唱度大大降低。从其音乐形态来看,旋律上的四度音列的环绕式进行,低音下行的结声方式;调式上徴调式为主,并在同一宫调内进行,体现着彝族人民的“守调观念”;节奏、节拍方面,以附点节奏为主的进行,以节奏的疏密程度来布局音乐,展现音乐进行的速度,以变拍子的使用来展现其即兴性的特征;曲体结构上,彝族雷波山歌大多在一句式的基础上进行衍生、重复、变化,体现其简单、朴素之美。从用途功能上来看,雷波山歌的传唱主要是针对后代的教育,生活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

整体来看,四川雷波山歌无论从音乐形态还是功用上都有着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及社会作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寄望通过此文来探其艺术价值,同时也起到呼吁更多的学者来重视这一极具特色的彝族音乐。

注释:

①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54-64页。

②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③谱例2与谱例3为笔者于雷波县雷马颈子乡采录,演唱者为:牛枯作子,石尔玛尔,谱例根据演唱强弱结合歌词进行节拍划分,只截选核心乐句或乐段,多采用一曲多段词进行演唱,故截取片段。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03).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5][6]曾令士.彝族民歌一句式结构及其曲式意义[J].音乐探索,1990,(01):30-37.

猜你喜欢
山歌艺术特征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国画:唱支山歌
幸福生活感党恩 幸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