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之父老兵徐光耀

2017-11-30 01:31王智丽
河北画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张嘎光耀小兵

文/王智丽

小兵张嘎之父老兵徐光耀

文/王智丽

徐光耀,生于1925年,河北省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曾任河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第四、五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起,任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1947年在解放区《冀中导报》发表短篇小说《周玉章》。1950年出版长篇小说《平原烈火》,被译成日、捷克、英、蒙古等多种文字。1958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新时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树名和莺花》和《望日莲》,中篇小说《冷暖灾星》以及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另有三部剧本被拍摄成电影,即《新兵马强》《望日莲》和《乡亲们哪》。

为了约采访时间,在一个午后我把电话打到了徐光耀徐老家中,电话那头的声音清晰、洪亮,略带京腔,与我想象中92岁老人的声音相差甚远,以至于我以为拨错了号码。

时间定在第二天的上午10点,地点是徐光耀所住小区附近的一个私人茶室。天气不是很好,轻度雾霾,很是寒冷。我们准时到达,徐光耀和他的忘年好友,也是他的传记《小兵张嘎之父》的作者闻章已经在茶室大门口等候。徐老头顶一个浅咖啡色的羊绒帽子,身着深蓝色的夹克,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往那儿一站,腰板笔直着,目光那么坚定地望着你,就像路边那株最挺拔的白杨,说不出的平静与威仪。

其实只是那么一瞬,我对这个92岁老人的敬爱之心就从纸面上落到了心坎里。

那些滚在刀尖的日子

茶室不大,是一个单元房改造而成,但主人显然很有雅意,文房四宝、茶具古籍,一应俱全。徐光耀丝毫不隐藏对这个茶室的好感,说“这个地儿真不错。”

徐光耀不是很爱主动说话,但他说出每一句话都格外认真,对每一个问题都会尽力解释清楚。言辞是阅尽世事后的直截明了,又不乏一个92岁老人特有的通达与幽默。说完了眼睛会再次望向我们,眼神温暖恳切。

采访是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我们如果把文章的标题定为《老兵徐光耀》您觉得如何?”

徐光耀没有丝毫犹豫,说道:“我觉得可以。”是的,当之无愧,徐光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真正身经百战的老兵。

1925年,徐光耀生于河北省白洋淀边的雄县。抗战开始后,13岁的徐光耀参加了八路军,从此在冀中平原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殊死的搏斗,那是无数个滚在刀尖上的日日夜夜。

我13岁入伍,当了20年兵,是绝对的“老兵”。

从军的那些年,我大大小小参加过100多次战斗,很幸运地活了下来。在晋县的一次战斗中,肩头的棉袄被日本鬼子打开了花,子弹贴着耳朵飞出去了;攻打保定定兴县城南关时,脸前防护用的砖头都被对面的国民党军打碎了,头上落了一层土——这两次都是敌方的狙击手瞄准我的头,非常危险。

我经历了太多生命的离去,就在身边。在赵县前大章战斗中,我的班长对我说:“你瞧,敌人就藏在那儿。”我刚刚扒住他的肩头看,敌人的一颗子弹就“嗖”地打进他的额角,没再说一句话,他就这样栽倒在了我的怀里。

这样的牺牲太多了……啥叫瞬间生死,这就是了,刚才还活蹦乱跳,可能一会儿就是鬼魂。

死了多少人啊,一寸山河一寸血……

不容易啊,太难熬了!记忆中最难忘的镜头就是被敌人包围冲不出去的时候。直到现在我还不时做这样的梦:一大片火燃起来,照亮了周围密密匝匝的青纱帐,天特别蓝,大火之上,有很多人在跳跃……

8年抗日战争的残酷性自不用多说,在徐光耀战斗的冀中平原,冀中军民同敌人大小战斗约10万余次,抗日阵亡官兵5万余人,人民群众被杀害50万名以上。

徐光耀是幸运的,身经百战中却能够得以幸存,可他身边多少个战友却失去了生命。徐光耀亲眼看到他们是如何为民族的解放流尽了热血,那是令他永远也无法忘却的牺牲。

为什么笔墨最恋刀枪

每一位作家艺术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他的阅世经验和生活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自己人生经验中的最直接的感知,往往会使其终生不忘。

同样,徐光耀的的文学之路也是生活之路。在徐光耀所有的作品中,抗日作品占了绝大部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把我的抗日作品剔除的话我就没有作品了。”这不仅因为经历,还因为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8年抗战,我们终于挺过来,胜利了。回头一想,那需要写文悼念以光大其事的人,又有多少啊,真是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留下的是民族自由,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和那令鬼神感泣的崇高精神。这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支柱,前进的脊梁,是辉耀千古的民族骄傲。作为他们的同辈和战友,我是有责任把他们写出来的。素养不高,笔力不够,能做一分是一分,但是义不容辞,必须要做。

徐光耀13 岁入伍,当了20年兵,是绝对的“老兵”。

在文学艺术界,徐光耀绝对是作品比作者更有名气的典型。如果你随便和一个人提起徐光耀的名字,或许并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说《小兵张嘎》的作者,估计任谁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惊讶又敬仰的表情了。

在当代中国文学人物长卷里,小兵张嘎真的是一个无可争议的经典孩子,他的故事感动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回望一下,与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作家之中,有一批有着戎马生涯的战士。当他们投身到共和国温馨而幸福的怀抱时,对于往日血与火的强烈自省,和作为幸存者对于已逝者的追思,常常使之不安与躁动。由于这种社会反思与文化心理情不自禁地碰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一股战争文学热潮。徐光耀便是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之一。

1950年,当徐光耀把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奉献于文坛,曾引起一阵不小的激赞之声。抱着这本书,徐光耀走进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当年中央文学研究所的所长、著名当代作家丁玲对《平原烈火》评价颇高,并对徐光耀的文学之路一直寄予厚望。

徐光耀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成熟,在战争中学会了乐观、理解了正义;乐观和正义又被他写进了作品中,赋予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

纵观徐光耀的全部作品,绝大部分都反映出他的这一抗日情结,无论是早期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抑或中期的《小兵张嘎》《望日莲》《双玉潭》,以及后期的《热土》《忘不死的河》《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冀中“五一大扫荡”亲历记》等,都是在他心中永难磨灭的血与火的记忆。

凡在那时活过来的人,都永远忘不了“五一大扫荡”,在8年抗战中,这是最最要命的一场斗争了。真是血雨腥风,九死一生啊。我抗日军民在敌人的大网中,左冲右突,“过了筛子过箩”,经受了人世罕见的魔劫,却采取灵活多样包括隐蔽斗争的方式,喋血奋战,并且坚持了下来。这场考验,给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其他不说,但从创作素材讲,我写的《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及《冷暖灾星》等中长篇,无不脱胎于这场“大扫荡”,所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道低回 碧树常青

对徐光耀来说,创作是他唯一想做的事。可历史还是把他推到一个位置上去——河北省文联主席。推是推不掉的,于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尽心尽力做了许多年,对河北文学新人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铁凝、贾大山、冯敬兰、何玉茹等都接受过他的直接教诲和热情推荐,梅洁、张立勤、何申、谈歌、关仁山、阿宁等每有佳作问世,都受到他的殷切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河北文学正进行着一场冲出凹地的战斗,而这场战斗的领军人物就是当时的河北省文联主席徐光耀。

我不仅在观赏,也是把他们当镜子,来反观自身。我在悄悄地剖析自己:自己虽然已经被尊为文学家,但自己又对文学真正懂得多少?《平原烈火》不过是对原始生活的忠实记录而已。如果说感人,那是生活本身蕴含的感人力量,自己传达出的不过是千万分之一。怎么办?我不能倚老卖老,而是要努力向年轻人学习,把自己头脑中的陈旧东西置换出来!

政务庞杂又不能抽身而退,徐光耀只有一边不断打着“离休报告”一边继续创作,《我的喜剧》系列就是诞生于那个年代。直到1996年,71岁的徐光耀终于从河北省文联主席的岗位上离休,他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自由化境——《昨夜西风凋碧树》和《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相继问世。一篇是“反右派”运动的纪实,一篇是冀中平原“五一大扫荡”的追忆,真正对应了徐光耀自己总结的那句话:“我这一生,有两大情结,一个是抗日战争,另一个是‘反右派’运动,它们对我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两篇著作是我心脏安了起搏器后完成的。《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在山上的一个小屋里写的。星期天我骑着自行车上山,去时车尾巴后头夹着一捆大葱,自己做饭,自己炒葱,葱蘸酱,熬粥。一周回来一次,再拿点葱和酱,然后又一个礼拜。铁凝曾经去那里看过我,到现在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尖顶房子。很遗憾,现在小屋没有了,被拆了……

徐光耀与孙犁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都出生于河北省农村,经受了抗日战争的洗礼,又都以创作抗战题材的小说而闻名于世。他们之间真挚的师友之情,是当代文坛的一段佳话。

静水流深、光而不耀。92岁的徐光耀犹如一泓碧水,平静而悠远,水面下是曾经劲流涌动、而今博大自由的另外一个世界。千帆过尽、洞察一切后的他依然谦逊恢谐,保持着可爱的好奇之心——采访间隙,他偶尔会自嘲自己“已经落伍了”,说自己的写作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伎俩”;同行的郑标老师讲起有关紫砂的一些知识时他不断提问,那是超出年轻人的求知欲望;当说到一个朋友有三套房子时,他道那是“狡兔三窟,在三个房子里打游击”,逗得我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闻章曾经在徐光耀80岁寿辰时写给他一副对联:“若干年前经历些是非事,八十岁后不再有生死心。”徐光耀说,和平年代真是幸福,日子过得太快了。他还说他一直过着简单的生活,一辈子也最追求简单,经历过诸多磨难还能健康地生活到90岁也许和这份简单有关。

如今,徐光耀生活很规律:早起遛遛弯、回来写写书法、听听京剧。而且,他伴随文学前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自1944年至今,一直保持着不间断个人日记的习惯,2015年,作为对抗战胜利70周年的献礼,在众多好友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徐光耀整理出版了70余年来未曾中断的日记。这是一部更大的书,是个人的生命史,可以在太阳底下晾晒出来的人生实录,更是一份时代的投影,一份现当代历史的真切记忆。

八月的白洋淀到处飘着荷香,陈师傅带着他最小的徒弟八岁的夏思,在黄昏的小船上说谱子,讲着他小时候学音乐的故事。

猜你喜欢
张嘎光耀小兵
唤醒,赋能,共生:走向自觉的整本书阅读——以革命题材类文学作品《小兵张嘎》的教学为例
欢乐小兵将
欢乐小兵将
欢乐小兵将
抗日的洗礼
张文华
家长会
光耀千年的艺术国宝
欢乐春节让陕西文化光耀海外
小兵张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