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思路和方向

2017-11-30 08:56吕燎宇
浙江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杭州湾滨海绍兴

□吕燎宇

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思路和方向

□吕燎宇

2010年2月,绍兴市委市政府按照浙江省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启动集聚区建设。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是全省15个重点布局的产业集聚区之一。集聚区分为“一心三区”,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2万。“一心”指核心区江滨区(142平方公里,7万人);“三区”指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18平方公里,30万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133平方公里)和柯桥区滨海工业区(100平方公里,4.8万人)。2016年,集聚区实现GDP 665亿元,同比增长7%,占全市比重13.4%。为推动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

理清发展思路

全力打造辐射长三角的“大湾区”经济圈。抢抓目前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确立“打湾区经济牌,闯产业新城路”这一发展新思路,在全省环杭州湾经济区建设一盘棋的统领下,积极主动地融入“大湾区”经济圈。一是加速大产业崛起。立足《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方案》《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系统思考集聚区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精准定位,精细施策,科学谋划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发展重大举措,全力争取省级政策支持,加快实现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在沿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带的战略崛起。二是加快与大上海接轨。依托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抢抓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机遇,积极发挥集聚区接轨大上海“桥头堡”作用,主动承接上海产业溢出、项目转移、人才输出,全面深化与上海这个“大湾区”龙头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推动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大区域联动。提升沿海各产业集聚区规划,实现区块“联动开发、连片发展、共建共享”,加强与宁波杭州湾、梅山国际物流、嘉兴现代服务业、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等周边集聚区的产业对接、资源共享、经济联动,加速产业布点落地,加快集聚形成环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带,做大做强环杭州湾产业集聚区。

全力打造外联内畅的“大交通”体系。加快区内、区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形成快捷发达的海、陆、空一体化“大交通”体系,迎接杭州湾南翼同城时代的来临。区内交通方面:加快打通目前制约四个片区融合发展的几条“断头路”;加快推进越东路北延伸段(望江大桥)、滨富线(新城大桥)前期,争取2018年开工;进一步优化完善BRT快速公交和区内公交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磁悬浮列车规划,打造绍兴交通枢纽副中心。区外交通方面:一是高质量、高起点地推进建设杭甬高速北复线绍兴段,建设东融西联的杭州湾区南翼战略通道。二是启动杭州湾跨江铁路通道方案研究,建立北达上海、南京,南及台州、广州,西联杭州、武汉,东通宁波、舟山的四向区域综合运输走廊。三是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和6号线和萧山机场连接线的规划与建设,逐步实现杭州湾区公共交通轨道化。四是推进集聚区共享机场及港口群建设,研究市区轨道交通接入萧山机场,推动公路连接萧山机场,推进通用机场建设,设立“虚拟机场”,共享萧山、浦东等机场资源。五是加快5000吨级上虞新港区建设,形成江河联运、通江达海的现代航运体系,共享宁波-舟山港的海港、义乌的无水陆港。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格局。立足集聚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贯彻实施好绍兴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以及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等三大省级试点方案,研究制定《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更加突出各片区错位发展,夯实“十年形成规模”既定目标的实现。核心区(江滨区)是集聚区主要的新增拓展区域,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加快建设绍兴现代医药高新园区,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东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聚区实施产业整合提升的主要区域,突出绿色精细化工作为强势发展的主导产业。南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聚区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区域,突出新材料作为强势发展的主导产业。西区(柯桥滨海工业区)是集聚区实施产业整合提升的主要区域,突出功能性差异化高端纺织印染作为强势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支撑性项目建设,包括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平台项目、能级提升项目、特色小镇建设等。

全力打造高效一体的“大滨海”运行机制。当前,绍兴市正加快推进“一城三片、一江两岸”的大城市建设,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三区融合正向纵深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启动实施。按照浙江省提出的产业集聚区建立“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体制框架的要求,应全力打造快速高效、体制机制一体化的“大滨海”框架,加快推动各片区的融合发展。完善集聚区管委会实体化运作机制,统筹管理分别隶属于上虞区、柯桥区、越城区、绍兴市区等不同行政区划的四个片区。

明确发展方向

更加突出集聚区的战略地位。“大湾区”建设是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升级版和高级形态,全省上下需充分认识集聚区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主平台作用,省级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集聚区建设。尤其是目前重点发展的杭州湾沿线自北向南布局的杭州大江东、绍兴滨海、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舟山群岛新区等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省里需统筹考量,着力提升杭州湾南翼各产业集聚区规划,实现区块“联动开发、连片发展、整体提升”,重点在科技创新、高端产业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军民融合、大院名校合作、中外合作产业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省级配套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考虑到环杭州湾集聚区的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过高,具有方向性和关键作用的重大项目不多,应全省统筹,重点倾斜,由省委省政府牵头,确保一批“万亩千亿”级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在环杭州湾集聚区内落地布局。

加强环杭州湾集聚区的联动发展。合理的分工协作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协调机制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环杭州湾集聚区联动发展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推进交通一体化。实施贯通环杭州湾区域的大交通网络建设,尽早打通杭甬高速北复线、329国道北复线、沿钱塘江快速通道等三条区域性交通道路,以交通的一体化带动环杭州湾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体化。错位发展各显优势。环杭州湾集聚区需进一步统筹发展,各集聚区之间应对产业定位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错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优势集聚的湾区发展新格局。形成集聚合力发展。环杭州湾集聚区要有整体性发展的理念,以杭州湾湾区为平台开拓大市场,打开大空间,向国家争取更有利的发展资金与政策。建立协调组织机制。杭州湾湾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与实施的机构,如设立“环杭州湾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或者委员会,方便对于环杭州湾集聚区的统一管理、协同发展。

从省级层面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土地保障方面,目前,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的是在地市范围内调剂解决的分配体制,这样的体制很难全面保障集聚区大开发、大建设。为此,应把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的用地问题提升到省级层面来研究解决,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省单独切块下达给重点规划区。同时,对区内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原则上要列入省重大产业、省重点项目“笼子”,并优先安排土地“双追加”指标。资金保障方面,建议省级层面帮助协调落实滨海集聚区国家金库与省直接结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希望省里出台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优惠政策,如设立大湾区专项扶持资金,多方组建百亿、千亿级产业基金等,加强大湾区经济的资金保障。

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综合考核办法。《浙江省产业集聚区综合考核办法》在评估省级产业集聚区年度建设发展情况、客观反映各集聚区的工作推进状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形势,建议调整当前一年考核一次的办法,改为每隔两年或三年考核一次。在此基础上,适当优化个别考核指标,如:增加规划控制区的经济指标,适当减少核心区占比指标和分值,单项考核注重新增产业项目数,提高新引进10—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加分值等。

作者单位:绍兴滨海新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局

猜你喜欢
杭州湾滨海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绍兴大闯关
无人机运用于杭州湾
杭州湾跨海大桥信号中继站设置方案研究
滨海顶层公寓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