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凤萍 李娜 张金玲 邹丽芳
无缝隙转运在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转运中的应用
钱凤萍1李娜2张金玲1邹丽芳1
目的研究无缝隙转运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3—6月共34例实施机械通气并由急诊抢救室转运到ICU或手术室的成人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以2016年9—12月转运的38例为观察组,实施无缝隙转运,比较两组转运时间及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时间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转运能缩短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的转运时间、减少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无缝隙转运;急诊科;机械通气;安全管理
气管插管是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最常用的抢救措施之一。在急诊,患者经过气管插管等初步抢救后,常需要转运至手术室、ICU等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在转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气道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气管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意外拔管、低氧血症[1]。这些事件一旦发生,极易导致严重后果。无缝隙管理指的是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管理为依据,通过创新机制、优化职能和重组业务流程等手段,形成具有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反馈等功能的持续改进的管理系统[2]。我科2016年9—12月,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引入无缝隙管理,缩短转运时间、降低了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为入住急诊抢救室的、需要携带机械通气转运至手术室或ICU的危重症患者。纳入标准为:(1)在院前或抢救室内建立人工气道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有转运至手术室或ICU者;(3)转运时需要机械通气者;(4)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排除标准为:(1)转运前半小时内未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者;(2)转运前护士未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工具(MEWS)进行评分及计算氧合指数者。选取2016年3—6月转运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选取2016年9—12月转运的38例患者为观察组,采取无缝隙转运,转运前,护士均使用MEWS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体温和意识五个方面进行评分[3]。刘杜姣等[4]的研究表明,氧合指数(PaO2/FiO2)与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相关,连续动态监测其变化可能作为判断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故本研究由护士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前30分钟内计算患者的氧合指数。两组患者在年龄、MEWS评分、氧合指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根据无缝隙管理的内涵,科室采取以下措施:
2.1.1 完善、落实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制度 科室制订院内转运与交接制度、急诊患者转病房交接制度、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及流程、转运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转运人员定期考核制度。
2.1.2 完善急救设施和设备 院内转运设备包括心电监护、转运呼吸机和转运箱,箱内包括呼吸球囊、加压面罩、生理盐水、肾上腺素、输液器、留置针、注射器、吸痰管等急救设备、药品及物品。
2.1.3 优化转运交接流程,制作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单 急诊科和病房共同设计了转运交接记录单,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生命体征、急诊处置、气管插管深度、呼吸机参数、静脉输液通路、主要用药、病历资料以及皮肤等,使用清单式,方便交接,防止漏交接。
2.2.1 转运前准备 (1)病情评估:医师在转运前需全面、认真、系统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转运,与家属充分沟通,签署转运同意书;护士要充分了解病情、药物使用情况、身上所有管道的名称、位置及通畅性,特别要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自主呼吸的强弱、呼吸机使用的模式,并预见性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患者准备:转运前,护士要听诊患者双侧呼吸音、充分吸引口、鼻腔、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认真检查并妥善固定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道,防止转运过程中出现松动、脱落;排空各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颜色、性质;在转运交接单上注明各管道的名称、置管的时间和长度;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烦躁不配合患者给予适当镇静,予约束带约束肢体,保证转运的安全。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转运前MEWS评分和氧合指数比较
(3)急救仪器、药品及物品的准备:准备好性能完好的转运呼吸机、保证氧源充足,根据转运时间必要时携带备用氧源,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合适的呼吸机辅助模式及报警上下限。检查患者正在使用的药品,根据转运时间提前更换快用完的药物,特别是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物等。备好性能完好的转运监护仪和物品齐全的转运箱。
(4)畅通绿色通道:提前电话通知交接科室做好仪器设备、药品的准备,设计转运路线、提前通知电梯负责人员备好电梯待用,减少等待时间,确保转运通道畅通无阻。采用转运床整床转运,减少患者搬动。
2.2.2 转运途中的监测 (1)病情观察:转运过程中,转运护士始终站在患者头侧,保证患者面部及转运心电监护仪的屏幕在视线范围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神志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一旦患者出现变症,要根据病情情况立即就地或返回科室采取抢救措施。
(2)转运呼吸机的管理:配合医生严密观察呼吸机的运转情况,注意观察呼吸机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及呼吸频次是否正常。若患者出现烦躁、呼吸机报警,应及时检查管道有无脱落、扭曲,查明报警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
2.2.3 转运后交接 到达ICU或手术室后,转运医护人员与病房接诊人员进行“清单式”交接,交接结束,接诊人员在急诊科转运患者交接记录单上签名,转运护士记录交接结束的时间。
表2 两组转运时间的比较
表3 不良事件发生率
3.1.1 转运时间 本研究中的转运时间指患者离开抢救室,转运至ICU或手术室,并且两个科室医护人员完成交接所需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3.1.2 不良事件发生率 本研究中转运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气管导管堵塞、气管导管移位、SpO2下降、气管导管意外拔管等。“气管导管移位”的标准为气管导管向里或向外移动2 cm以内,但能维持机械通气者,常因为气管导管未妥善固定;“ SpO2下降”指SpO2下降10%并持续10分钟,常因为氧源不足、呼吸机回路断开、气管导管气囊漏气、导管堵塞等[5]导致;“气管导管意外拔管”是指由于患者烦躁或其他原因导致气管导管位置向外移动大于2 cm甚至直接拔出,无法正常机械通气。
采用 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两组转运至手术室的时间和转运至ICU的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如表2。
本研究中,两组在气管堵塞、导管移位、意外拔管、SpO2下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如表3。
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无缝隙转运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前进行全面的评估、预见性地处理高危因素,完善患者准备及急救药品、物品及仪器的准备,畅通转运通道,能大大降低转运风险、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缩短转运途中时间;而采用清单式转运交接单,能够提高交接的效率和完整性,缩短交接时间。故无缝隙转运科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患者转运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转运38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1例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剧烈咳嗽后,痰痂堵塞气管套管的内套管,导致气管堵塞,予拔除气管套管的内套管并吸痰后气管堵塞解除,顺利转运;1例由于患者发生躁动,剧烈摇摆头部并烦躁不安,导致气管插管向外拔除3 cm,转运医生及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后及时调整气管插管位置,未造成严重后果,安全转运。3例出现SPO2下降,在及时调整呼吸机给氧浓度后均安全转运。较对照组,无缝隙转运可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重要的场所,细微差错便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对于急诊科病房护理管理高效和便捷的管理方案[6-7]。有研究表明[8],无缝隙护理管理,极大地减少了急诊科与其他科室间护理人员交接后问询次数,遏制了科室间相互交接推诿的发生次数。魏兰[9]的研究表明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的交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表明无缝隙转运能缩短急诊机械通气患者的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转运的安全性。
[1] 沈丽英. 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安全监护[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1(9A):44-45.
[2] 王斌,刘婷. 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3] 谢晓梅.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病人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2010,24(7):1954-1955.
[4] 刘杜姣,薛庆亮,王鹿杰,等.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与预后关系探讨[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0):592-595.
[5] 邱亚云. 规范转运流程在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264-265.
[6] 胡慧.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急诊科病人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全科护理,2013,11(11):975-976.
[7] 崔红丽. 品管圈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交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5):235-236.
[8] 于舒,杨红云. 急诊-ICU 承接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评价研究[J]. 吉林医学,2016,37(3):705-707.
[9] 魏兰.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0):18-20.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Transport in Transport of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QIAN Fengping1 LI Na2 ZHANG Jinling1 ZOU Lifang1 1 Emergency Department,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South Branch, Fuzhou Fujian 350028, China; 2 Nursing Departmen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eamless transport model in emergency patients transferred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MethodsIn the study, 34 cases of emergency adult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ansferred with routine transportation method to ICU or operating room from Mar. 2016 to Jun. 2016 as control group. 38 cases of emergency adult patients transferred with seamless transport model from Sep. 2016 to Dec. 2016 were chosen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ransport tim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ad happening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ransport time and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Seamless transport model can shorten the transport time of emergency patients transferred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bad happenings.
seamless transport; emergency departmen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afety management
R473
A
1674-9316(2017)25-0038-04
1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急诊科,福建 福州 350028;2护理部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