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业会有怎样的不同?
人,永远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未来的制造业会有怎样的不同?这是Infor 大中华区商业咨询总监鹿崇在一次智能制造技术沙龙中抛出的问题。
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而根据德国的工业4.0报告,未来的制造企业在每个生产环节、每个操作设备都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可自动化完成生产线操作。且每个设备都能相互沟通、实时监控周遭环境,随时找到问题加以排除,也具有更灵活、弹性的生产流程,满足不同客户的产品需求。
在鹿崇看来:如果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届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制造行业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定制将成为制造业的常态,面向“制造+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全面实现。制造企业的运营效率极大提高,生产高度智能与安全,供应链高度协同,上下游资源极大优化,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致发挥,客户参与度和满意度极大提高。
“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风景自然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未来制造业会因数字化而变得高效、集约与智慧。
提到数字化转型,包括制造企业在内,更多关注的是新技术的部署、新平台的搭建、新应用的开发和新模式的创新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数字化的企业文化创建。
人,永远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数字化变革难免造成企业内部频繁的变化可,而这又可能导致员工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企业动荡。
在数字化进程中,企业让员工充分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对于企业能否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对此,鹿崇给出了自己的10条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制造企业顺利建立起实现变革的企业文化,并最终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解释动机。向团队解释为什么采用这项技术,计划能获得什么,涉及到什么利害关系。
消除障碍。员工在学习新技能或者某种工艺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努力解决员工所面临的难题,包括学习/阅读能力以及体力等方面。
承认风险。每一举措都存在风险,可能受挫。不要否认和隐藏它们。如果让员工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猜测,这将比实际面临的风险更糟。
诚实公平。以身作则,确保生产线经理知道企业的期望,并遵守企业的标准。
设置现实的时间表。不要急于求成。不现实的计划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失误,实际上减缓了变革的过程。应尽可能灵活。
听取员工的意见。邀请企业中各层面的人员参与计划的制定。听取一线用户的想法。让员工敢于发言。
提供教育和培训。应教授新的技能,让员工适应各类学习,包括实际操作学习。
早日沟通,经常沟通。在整个演进过程中,管理层和员工之间要保持对话,欢迎员工提出意见和反馈。
如果需要,随时调整计划。在部署计划中设置检查点,用于决定是否继续下去或者进行调整。
适时奖励。奖励员工取得的成就,包括初期取得的成果。当达到目标时,整个团队应该进行庆祝。
当然这些建议是经验之谈,不会和不可能置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有一个道理是制造企业应该注意的:数字化转型,技术能力储备固然重要,企业文化等非技术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本刊记者:孙杰贤
E-mail: sunjx@ichina.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