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有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有人认为人类其实还具有第六种感觉,利用这种感觉,可以观察到一些平时看不见的事物,例如“灵异事件”,然而这种说法着实天马行空,玄幻且缺乏理论依据。
其实,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目前的科学界,对“第六感”这一词的诠释却同电影里有所差别。
李辉在《监狱阴影下的人生》的自序中说道:“我说过我是拙劣的跳舞者,意思是说什么舞都跳得不伦不类,写的传也是同样。文学性与资料性如何结合好,即使在写这一本传时,依然是一个让人头痛的事,看来只要继续写,头会永远痛下去。”[1]可见,李辉当时面临着如何处理传记文学写作中“真实性”与“虚构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是其他传记家和批评家争论的焦点。
在科学家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第六感”,指的是人类对于自己在空间中所处位置的感觉,但想要体验到这一感觉可不是简单的事。像其他感觉,例如嗅觉,只需鼻子便可完成;听觉靠耳朵;味觉靠舌头;视觉靠眼睛;触觉靠皮肤。而这“第六感”,则只有动用全身感官,尤其是触觉,才可完成。
由于这一特殊感觉异常抽象,很难着手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科研人员试着通过去掉研究对象的这一性状,来观察其表现。
为研究PIEZO2基因的重要性,科研人员曾将实验用小白鼠的这一基因剔除,结果其无一例外都以死亡告终。然而这两位女孩虽不具备PIEZO2基因,但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她们的皮肤感觉功能与常人有别,例如都感觉不到音叉的震动、都感觉不到软毛刷子轻刷掌心。不过若是用软毛刷轻刷她们有汗毛的皮肤,她们却可以感觉得到,但那是一种类似被针扎的轻痛感,而不是像常人那样感觉舒服。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儿童神经生理学家卡斯滕·伯内曼教授有幸找到了两个天生缺乏第六感的人——两位女性,一位9岁,另一位19岁,她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髋关节、手指、脚趾和脊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且走路不稳、四肢动作也不协调,因此伯内曼教授判断她们患有同一种遗传病。伯内曼教授首先对她俩的基因组序进行了测量,发现她们的PIEZO2基因都发生了变异,失去了活性。PIEZO2基因与触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云小辫:小奖状收到,小红花戴上,感谢意丝马梓钰同学颁发的“编书好看奖”,当然建议也收下。新的一年,意少将会响应意丝们的要求加厚的同时,更加料,多多为你们的学习助益。希望其他意丝也能向马同学学习,读意少的同时能够记笔记,并把看到的好的句子和词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研究人员又让两位女孩将手指放在自己的鼻尖,先在睁眼的情况下,伸出手指去触碰鼻尖前不远处的物体,她们均可轻松完成;但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她俩伸出去的手却远远偏离了目标物体,完全触碰不到,而这一闭眼触物任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能轻松完成。
伯内曼教授又进一步对两位女孩进行了行动方面的研究,结果让人震惊。教授先让她俩睁着眼睛走路,看似与常人无异,但细看会发现她们走得并不太稳;接着又将她们的眼睛蒙上,结果她俩完全无法行走,甚至连站立都需要有人搀扶才能站稳。
实验最后,伯内曼教授继续蒙上两位女孩的眼睛,然后抓起她俩的小臂,向上或向下移动,但她俩却根本辨别不了自己手臂所处的位置。
终于,伯内曼教授证实了他所认为的“第六感基因”的存在,这个基因便是PIEZO2基因。人类若是缺乏这一基因,虽然对于温度和刺痛的感觉都很正常,却将缺乏触感,导致对自身所处空间位置失去概念。两位受试女孩之所以髋关节、手指、脚趾和脊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正是因为在身体发育时期,自身体内感觉不到骨骼的正确位置而“瞎长”所致。
这一系列实验说明,两位受试女孩对自己的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毫无感觉。
襄仲如齐,拜穀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注]《左传·文公十七年》,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第717页。
那么这“第六感”对人类有多重要呢?伯内曼教授在论文中指出,例如弹钢琴、开车换挡、打字等动作,常人都可在不需要眼睛注视的情况下,单凭感觉就能用手完成,但缺乏第六感基因的人却做不到。而PIEZO2基因在人类群体里存在不同的亚型,使得不同的人对于自身位置感知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有的人做动作很笨拙,而有的人则颇为灵敏。
临床中,大肠溃疡疾病患者根据其病因部位及病理变化不同,疾病发生期间在临床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对其疾病的临床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干扰[1]。结肠镜检查在大肠溃疡疾病诊断中应用,有效的促进其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下文将以我院收治的60例内镜下诊断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患者为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表现进行分析,以对内镜下诊断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的价值意义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原来,“第六感”并没有那么玄幻,它与我们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
●珠珠 荐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