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航天新闻

2017-11-30 04:50胡杨
太空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塔架液氧宇航

□ 胡杨

“两会”上的航天新闻

□ 胡杨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各类新闻集中“爆发”的时段。通过代表、委员之口,人们可以了解各行业、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专家、学者对这些进展的看法。今年“两会”期间,航天界的代表、委员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信息。

一是我国重型火箭发动机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已正式启动先期关键技术攻关、方案深化论证,目前火箭发动机技术攻关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底,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曾介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拟命名长征九号,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首飞。

我国重型火箭先期关键技术攻关、方案深化论证工作于2016年6月正式批复立项,主要内容为“一总三大”:一总即重型火箭的总体技术和方案优化;三大即10米级大直径箭体结构的设计、制造和试验,480吨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介绍,目前,两种大推力发动机的攻关进展顺利。48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了首次发生器-涡轮泵联试,达到了预期目的,验证了发动机系统和组件方案的可行性,标志着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220吨级高性能氢氧发动机也已完成了多个组件方案详细设计,进行了组件的研制试验工作。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按照蓝图,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的推力将超过3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00吨以上,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吨以上,可满足未来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和更远的深空探测需求。如果首飞成功,有望成为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而航天系统又有一句老话: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发动机关键技术的突破,无疑为重型火箭的研制开了个好头。

二是中国正在寻找“可回收火箭”的技术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说,现役火箭降低成本,主要是通过改进优化测试发射流程来实现,但长远来看,可重复使用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据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可回收火箭”关键技术的预研工作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已开展,并取得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常规的一次性火箭的重复使用,主要是通过对子级和助推器的回收来实现。目前共有三种办法可实现回收后重复使用,第一种是采用“降落伞+气囊”的方式回收;第二种是给火箭助推器装上可控翼伞,加上小型控制系统,利用卫星导航滑翔落下;第三种是采用类似美国SpaceX公司的垂直回收方式。我国至今仍在分别对这三种方式进行论证、仿真技术试验和关键技术验证,通过关键技术论证和方案比较,有望在“十三五”期间确定技术路线。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或许会给航天未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志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中国,在这个领域不该也不会缺席。当然,路线与方向的选择须慎之又慎。鉴于航天史上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找到最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才是上佳选择。

三是发射工位数量少已经限制中国航天发射频次。

包为民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今年将实施28次宇航发射任务,全年宇航发射次数再创历史新高。“其实按原计划,有30多次发射任务,但受发射工位数量等因素限制,无法满足这么多发射任务。”我国在文昌、酒泉、西昌和太原的四个航天发射场拥有宇航发射塔架,但数量和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宇航发射任务快速增加,发射基础设施也亟须提升。他建议扩建更多发射塔架,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宇航发射需求。

因发射工位少而被迫减少发射次数,印象里这个问题还是首次公开提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近年来中国航天发展的迅猛。如同车辆大增导致拥堵必须修新路一样,发射需求大增也需要更多的发射工位。好在几大发射场已经摆在那里,新建发射塔架无需太大的工程量和太长的建设工期。只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猜你喜欢
塔架液氧宇航
风力发电机组分段塔架加阻技术研究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简则
液动机引流式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系统
液氧煤油发动机氧系统双机耦合振荡频率特性
液氧煤油发动机喷管非冷却段传热分析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细则
液氧甲烷发动机
2016年中国宇航发射将首超20次
一种塔吊式混凝土输送装置
风力发电机组仿竹塔架的刚度和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