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晖雯
【摘 要】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部门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通过政策选择或交易安排等,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调控,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行为。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为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问题进行了完善,这种变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是它有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通常意义上的利润操纵行为是指通过明显的违规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盈余管理包括会计操纵和经营操纵两个层面。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其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利益最大化的合法有利性,另一反面为其为规避税赋、转移利润、形成市场垄断以及分散或承担投资风险等不法行为提供了合法途径,从而扰乱市场资源配置。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就十分必要。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规避债务契约约束
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即金融机构为保护自身利益,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与其签订的保护性条款,如:限制举债规模、限制发放过多现金股利、规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等指标性的变动范围等。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违约行为,债权人就有权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而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惩罚,规避债务契约约束,降低违约成本就会采取会计方法或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筹资以达到配股的要求
在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制度下,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的门槛较高,并且股票的发行价格不定。而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企业获准发行股票以及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招股说明书中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是获取企业业绩的主要渠道,因此企业管理当局为获取股票发行的资格,或者是为了能够以更高的股价筹资,就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去改变企业的对外财务报告。配股是大部分公司上市后的最佳筹资渠道,但是企业配股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主要是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准。因此为获取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很有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尤其是《公司法》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股票上市。当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时,管理当局会为了维持上市资格通过交联交易、资产减值或重组的计提和转回达到盈余管理。
(三)获取政治成本
在我国,有很多巨型、垄断企业为了降低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有选择地降低企业的收益,从而减少社会的压力;还有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降低企业收益以此获取政府扶持,;在国有企业中,盈余管理的行为更加常見,一方面,管理者为迎合国家目标而实施盈余管理,另一方面,公司管理者的业绩和前途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息息相关,管理者就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前途而进行盈余管理。
(四)合理避税
在“现金流”日益重要的时代,节约税收相当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企业为了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会采取相应的会计方法,降低应纳税额或递延应纳税额。尤其是我国的税法制度与会计制度的不一致给了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避税节税的空间和动机。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
(一)会计政策选择下的盈余管理方法
短期的盈余管理方法主要为操纵应计项目。在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可以运用不同的选择和判断去影响或改变对外财务报告。首先,权责发生制原则较长时间不可动摇地位产生了许多的应计项目。常见的应计项目有应收账款变动,存货变动,应收项目变动,摊销费用等。管理层可以采取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提前确认费用等来改变企业盈利。其次,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必须由管理当局做出判断的未来经济事项,这些不同的判断和方法都会导致不同的会计盈余。
(二)关联交易的盈余调节方法
出于对盈余结果的考虑,企业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不同的规划。关联交易双方间的关系,更是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便捷的盈余管理手段。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如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托管经营、转嫁费用负担、计收资金占用费、实行资产和债务重组等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或是剥离企业的一部分加以改制,因此,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公司可以通过注资等方法改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秘密控制其他公司进行关联交易。
三、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主要为降低契约成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尽量降低契约成本、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订立的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然而在适度的范围内,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契约成本,还可以让企业管理当局在面对突发事件或者其他暂时性问题时更加灵活的应对,从而更好的克服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维持公司稳定,促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其次是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激励经营者。企业管理当局在经营过程中无可避免会面对市场风险和企业特有的风险,由于不可控的市场风险会使管理者承担报酬风险。与投资者相比,经营者无法通过为多家企业工作来分散风险。而盈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可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管理者的报酬风险,激励管理者采取更好的策略和行动,更好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再次是稳定股价。证券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使得股价并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价值。稳定股价是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对于一个盈利状况良好,运行稳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而言,由于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偶然事件的不良影响,导致不明真相的证券市场做出相反的反映,造成股价下跌。管理者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达到消除不利影响,稳定股价的目的,避免股东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则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作用。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管理者往往可获得一些独有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通常相当复杂且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难以以会计报告的形式传递出去。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多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信息,未经管理的会计信息使投资者和债权人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就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在这两种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合理调整利润,更好地把内部信息传递到资本市场中去。endprint
(二)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
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也非常明显。首先是盈余管理明显会降低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者通过过度盈余管理加工、改造会计信息,使其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严重缺乏全面性和充分性,过度的盈余管理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会不仅严重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其次,盈余管理同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盈余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管理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同时也有较大的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存在对他们不利的盈余管理,就会引起投资者对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的不信任,同时也会产生对企业管理当局履行责任与义务能力的怀疑。这会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影响企业的声誉,还会会使企业管理者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最后,由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可能会损害到一些投资者的利益。
总而言之,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其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还是在于企业管理者对盈余管理的运用是否损害到了他人的利益,以及是否符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第一,要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在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机构众多,然而在整体上缺乏统一的监管,各部门仅针对上市公司的特定业务,这就给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第二,要完善会计准则和标准,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在制定時就留有一定的可选择空间,再加上新的经济产业不断涌现,使得一些交易以及相关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相应准则中并未做出对应的规定。因此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际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才可以更好的监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第三,要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个治理结构松散的公司,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就越大。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遏制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避免过度盈余管理。同时公司的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此外,上市公司应使管理者的绩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挂钩,而是要引入其他一些外部竞争机制,使得管理者必须通过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以及长期稳定发展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有效激励公司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刘烨.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解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2] 张泽波.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20):2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