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莲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诗词的掌握,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能够背诵、理解,并在生活中应用。学生应培养自主感悟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和语文知识的集中学习奠定基础。
一、在欣赏中背诵,自主感悟
诗词教学中,对诗词的“诗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感官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刚接触古诗词,对于诗词并不熟练,这个阶段对学生自主感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体会和感受,全面提升对诗词的感觉。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背诵程度非常重视,经常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古诗词进行鉴赏,通过辅助性教学工具,创设意境,全面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感悟能力。
如在教学三年级《山行》这首诗时,整首诗都散发着明丽的秋天景象。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首诗,在讲解前,笔者让学生大声诵读,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同学们喜欢四季中的哪个季节呢?”“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同学们回答各异。接着笔者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出每个季节的特点,当学生回答后,笔者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呢?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情景呢?”“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简单的几个问题,就把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笔者通过多媒体,将诗涉及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播放了准备好的诗歌范读,出于对答案的探寻,学生都很认真,他们能够跟着范读在心中默默地背诵。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中大家能够体会到什么?”笔者又一次进行提问。“高山之上,悠远的白云远处,有住的人家。”结合语境的创设,学生很快就进行了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欣赏和背诵,进而进行自主感悟。感悟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小学阶段,对诗词的欣赏虽然要求不高,但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式,将诗词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好意境,能够对诗词有自己的看法,进而全面提升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在联想中理解,拓展空间
对诗歌的体会和理解需要用联想来进行辅助。在联想的阶段,学生将诗词中的字词、语句甚至是意境变得更加形象化,拓展思维的空间,丰富诗歌蕴含的寓意。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目标的安排,无法自由发挥。由此,笔者在诗词教学中,创新了教学方式,以学生自由体会方式为主,解开学生的思维枷锁,达到诗词体悟中的“思想自由”。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诗中描写的是庐山瀑布的恢弘景象,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这首诗中,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由想象。“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笔者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解和联想,然后让学生回答能够想到什么。“在太阳的照射下,瀑布的水变成了紫色的烟雾。”给学生一定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想象,对于思维的培养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
联想能够锻炼大脑的思维,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样也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对细节的准确把握后,就能对大部分诗词进行定位,进而对其他类型文章进行拓展分析。
三、在生活中应用,提升能力
古诗词一般以短小精悍为显著特征。在这样的有限字数里揣度出作者的无限情感,这是我们在教育中所要传授的分析技能。而只会分析,不会掌握和实践也是能力的一种缺憾。将诗词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对诗词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学习诗词的技能。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在诗词的讲解中,融入一些生活的知识,或者举出一些生活的實际现象和故事。
如教学《绝句》这首诗时,诗中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感情。在讲解“黄鹂”时,笔者问学生:“大家看过黄鹂鸟吗?听过黄鹂鸟的叫声吗?”很多学生都表示没有听过,接着,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黄鹂鸟的叫声,让学生听,然后又将黄鹂鸟的图片展现出来,通过展示黄鹂鸟的知识,让学生进行了解。对于“柳树”“白鹭”,笔者也都一一进行解释,并且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看窗外的柳树枝条。将诗歌与生活进行联系,能有效促进学生诗歌学习能力的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生活。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体会诗歌的美好、作者的感情,一边也可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将诗歌在生活中展现,在生活中提炼诗歌,是我们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培养目标。
古诗词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需要我们一页一页翻阅;它也是一个个坚硬的核桃,需要我们打开它坚硬的外表,品尝最美味、最有营养的内涵。针对古诗词的教学与探究,需要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性。◆(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