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学经典的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2017-11-29 23:12朱娟
青年时代 2017年32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学生党员道德教育

朱娟

摘 要:积极发挥国学经典在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自身不断改革和提升的迫切要求。本文探讨了国学经典对提升学生党员的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三轴心”动态模型,在党校课程设置、组织生活、社会实践三条轴线中融进国学经典教育,创新支部组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式,有效拓展了党建工作内容和领域,增强了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从而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动态调节和有序发展。

关键词: 国学经典;学生党员;道德教育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十次发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环境支撑,因此,国学经典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既是响应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对当下社会和学术界“国学热”的回应,更是高校党建自身不断改革和提升的应有之义。笔者所在学校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导向功能,创新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和党员教育形式,拓展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和领域,增强了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着力打造党建文化的新亮点。

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一)国学的含义

据学者考证,“国学”一词初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是指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教授课程主要有《五经》和《四书》。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一书中, 其以“国故”来概括国学的主要内容与文献典籍,他认为,“国学”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正统高雅文化的学术活动, 有时则混同于“国粹”。按此理解,国学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 它是国学的核心作用内涵, 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1]。今天, 我们所称的“国学”,广义上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热”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 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在《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一书中,王如才指出,文化道德教育主要是借助经典实现的,通过经典文化进行道德教育,主题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主线是落实做人与做事,使教育对象真正成为具有中华气派与世界眼光的年青一代,养成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国学经典承载着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文化精华,近年来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等本身就来源于传统文化,如果当代学生党员静下心来学习品读、审慎思考、认真践行,并逐渐将其内化为一种涵养,必将为个人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当前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分析

本文以省内外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党支部为调研对象,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员人员流动快,理想信念模糊,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淡薄等现状展开了深入调研。

(一) 95后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富有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有一定的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政治意识淡薄, 文化和理论素养不高。学生党员人员流动快,学习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传统文化接触积累有限,自然就缺少了一种人生的底蕴与沉淀,不乏浮躁功利之气。据调查问卷表明, 在600位受调查者当中,有 70%的人是通过自学来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当前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在国学经典学习上的欠缺。此外,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普遍不感兴趣,甚至视为负担,对学校组织的支部活动,也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党的信念、宗旨、党员义务等根本性问题,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

(二)网络时代信息广泛,良莠不齐,给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带来难度。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但学校的应对技术和防范措施相对有限,但学生党员处于道德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阅历不深,鉴别能力不强,对其中的反动言论等文化垃圾缺乏判断,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容易造成道德意识弱化、是非观念模糊等。

(三)价值观的偏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涌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盛行,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把优秀传统美德置之脑后,价值判断实用化、功利化,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动机不纯,削弱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国学经典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德国学者哈肯创立的“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意义在于将以往独立体制下形成的基层组织内部分散的功能实现重组,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使组织功能获得价值增值,远远超出各基层组织的功能之和。基于这一理论,本文提出由“课程设置轴”、“组织生活轴”、“社会实践轴”三个轴心构成互联的动态模型,以达到““1+1>2””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从而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动态调节和有序发展。

(一)课程设置轴:依托“明德修身——国学经典进党课”项目,面向广大党校学员、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在二级党校党课中增加经典文选阅读的课程,激励青年学子在学习经典中体悟人生,提升文化与道德素养。将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党建认知三者相结合,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使党课更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润物无声中接受传统文化和党性教育的熏陶。如诵读《弟子规》、《朱子家训》等阐述修身治家之道的启蒙教材,解读其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将传统文化的闪光点逐步渗透到道德教育之中,有利于凝聚传统美德中的“崇德向善”正能量,启迪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创新,共同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二)组织生活轴:依托“倡文明树新风——弘扬传统我先行”项目,利用组织生活传承文化精粹,利用文化教育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拓展党建工作内容和领域。endprint

在“三会一课”、党日活动、支部活动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辩论比赛、诗歌诵读、礼仪普及、阅读分享会等,不仅通过阅读品味的方式学习经典,更以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内心,在实践参与中寻找那份心底的感动,培养人生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启迪灵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如古诗表演活动,身着古装吟诵诗篇,重现古风古韵,活泼有趣的表演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把同学们带入了引人入胜的境地,真正以境激趣,达到在党员教育上愿学、爱学、乐学的良好效果。

(三)社会实践轴:利用校地共建资源进行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探索构建“高校——实践基地”双向互动的支部管理模型。通过各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团队开展志愿服务,如对墙面、围挡、路障等进行国学知识漫画涂鸦,既美化了环境,又呼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书画、绘画等义务支教活动,尊重和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在服务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中感受到自身价值,这是最好的党性教育。依托“民俗记忆——校地共建志愿行”,将经典传承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借助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党员服务岗学生志愿者利用传统节日走进留学生、结对社区和学校,共同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实践服务中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播经典,感受经典,在经典的浸润之下提升学生党员个人内在修养和境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磨砺心性。如何发挥国学经典的导向功能,探索传统文化与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相融合的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高校党建工作者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07.P204

[2]么振华. 国学的冷热之争—对国学热的回顾与总结[N].中国教育报,2006-03-16.

[3]王蕓.“国学热”现象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1).

[4]张祖洲. 国学教育与党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J].语文学刊,2011(9).

[5]聂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1).

[6]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03-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学生党员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