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杨丙诚
以学校文化为抓手,倡导高雅的学校文化生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师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成为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条件。
2017年10月16日至21日,在北師大校长培训学院和襄阳市继教中心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第三批“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一行40余人来到了川渝福地。在感受其他学校浓厚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虽然近几年来,卞和小学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学校的卞和文化在全市乃至全省也小有名气,学校先后荣获全省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的称号。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卞和文化还停留在外显的物质文化和特色活动上,没有“落地生根”。要走好创建“卞和文化”之路,务必要弄清楚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问题:为了谁?谁推动?根在哪?
学校文化建设为了学生,偏离学生发展的文化是没有意义的。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全部意义,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化。在我们的校园里,中外名言警句高悬于教室和墙壁。但有多少孩子读过这些名句,又有多少孩子懂得其中的含义?所以今后,这些都将被孩子们的作品所替代,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被悬挂在走廊里,学生的手工、剪纸作品被贴于墙面上,甚至连水槽旁常用的标语也被孩子们的“节水小报”所替代。这些作品或许不是完美的精品,有些还稍显稚嫩,但全部出自孩子们的手,只有这样,“学生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这也应该是最好的文化教育,是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教师来推动,脱离高素质教师群体参与的文化是缺乏保障的。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以丰富的个人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善美的文化氛围,他们通过课程与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比如重庆人民小学非常鼓励老师发展“副业”,只要老师有兴趣,都可以开发自己擅长的兴趣课程。
目前,学校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对本校文化特色的自豪感不足,没有积极发挥各自的能力和特长,更没有成为学校文化的主动建构者。今后,学校要以教师社团为阵地,开展艺术节、读书节、技能展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用兴趣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搭建各种舞台展示教师的风采,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品味校园,让他们能够享受学校生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育人的幸福。这样才能锻造出有高度、有深度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在于课程,没有落实在课程上的文化是没有底蕴的。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是实施理想教育的载体,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例如此次参观的江南小学“跬步课程”,它包括基础性课程、延伸性课程以及跃升性课程三大类别,分为国家课程、学科+1课程、兴趣体验课程、传统特长课程、未来新兴课程五大模块,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备的体系。而诗文化背景下的草堂小学课程涵盖了国学课程、社区课程、诗社活动、读书活动、经典晨读、经典赏析、草堂暮诵。泡桐树小学构建了学科课程、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社团课程思维课程体系,提出自由课程理念,实现了走班制的个性化学习。
学习归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第二课堂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1+X”的校本课程体系。“1”指的是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的是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化课程。目前,我校拥有三十多门“X”课程,包括足球、竖笛韵律操、武术、书法、戏曲、阅读与写作、演讲与口才、数学思维、轻松发明、舞蹈、合唱、国画、素描……这些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中缺乏关注孩子个性发展的短板,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天赋,让许多孩子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唯有搞清楚了上述三大问题,方能让学校文化“接地气”;唯有把文化建设落到师生的心里,方能融化在卞和人的血液里;唯有把文化建设落到师生的交往中,方能书写在卞和人的脸上。
(作者单位:南漳县卞和小学)
(责任编辑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