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地理位置重要,是西北的重镇。《诗经·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的名句,是固原历史早期的写照。20世纪80年代,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文化,又诠释了《诗经》的内容。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乌氏戎地并设置最早的县制乌氏县,战国秦长城绕固原城北而过。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在固原设置安定郡,不但定格了固原郡级政治与军事地位,而且提升和加强了其“北控塞外,南屏关中”的军事地位与实力,被古人称为是“左控五原,右带兰会”的地方。自汉唐至明清,军事与政治并举。处在中原与边地的结合与过渡地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域中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之地。
固原是历代军事武官驻节的地方。自秦汉时期北地郡都尉驻萧关,直到明清时期陕西三边总督驻防固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清代康熙年间陕甘分省后,陕西提督驻防固原至清末,一直是关中的屏障。这种地理格局,在体现其军事意义的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由中原经河西走廊人新疆、中亚,通往西方的陆上贸易与文化往来的通道,分为东、中、西三段。宁夏固原的地理位置,正处在丝绸之路东段,六盘山南北耸立,成为关中西出的屏障;贺兰山南北雄据,俯视着宁夏平原的富庶。黄河,穿越六盘山、贺兰山而过。固原所在,为交通要枢。丝路东段走向分为南、中、北三道。固原正处在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其走向是:从长安(今西安市)经成阳县驿出发西北行,经醴泉、奉天(今乾县东),到邠州治所新平县(今彬县),沿泾水河谷北进,过长武、泾川、平凉,即入固原南境弹筝峡(三关口),过瓦亭关,北上原州(固原)。此后,再沿清水河谷,向北经石门关(须弥山沟谷)折向西北经海原县,抵黄河东岸的靖远,渡黄河即乌兰关(景泰县东)。由景泰直抵河西武威(凉州)。居延汉简里对这条通道已有记载,认为是最便捷的丝路干道。东汉时刘秀亲征高平(固原),河西太守窦融与五郡太守车驾聚会高平,浩浩荡荡的大军与战车走的就是这条通道。
研究者认为,汉代长安到敦煌有两条线,其中一条是主线,一条是辅线,主线就是途径(高平)固原的主线。已出土的居延汉简,对汉代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与驿站里程已有记载:
月氏至乌氏五十里
乌氏至泾阳五十里
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
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
这是汉代人记载丝绸之路走向与里程的最原始记录,是对丝绸之路早期途经固原的见证。泾阳县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安国镇泾水(河)之北岸油坊庄。张德芳先生在研究汉简关于丝绸之路文献时,对以上汉简所列月氏、乌氏、泾阳、平林置、高平5个地名的距离作过策算,认为这5处相距240汉里,折合今天约100公里。早期历史文献记载与地方考古发掘基本是一致的。
以北道为主线,还有两条道。一条是由长安西行陇州后,不再翻越大震关,而是沿陇山东麓过甘肃华亭县,至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穿越秦汉时的鸡头道(六盘山),即可抵达陇西郡。过鸡头道向西北行,也可沿祖厉河而下,在甘肃靖远北石门川黄河东岸或鸇阴口渡河,进入河西走廊武威。或者沿泾河至甘肃平凉,由崆峒山东峡进入宁夏泾原县,走鸡头道。公元前110年冬10月,汉武帝巡狩西北,“西临祖厉河而还”,即走这条道。一条是由咸阳至北地郡治所宁州(今甘肃宁县),再沿战国秦长城内侧进入固原。汉代班彪前往安定(固原),就是走这条道。他著名的《北征赋》,就是这次考察安定郡的结晶。
丝綢之路东段逾越陇山的南中北三道,在固原境内主要有两条线。除北道外,中道也在固原境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发生变迁。泾源附近的鸡头道,可抵陇西郡,是早期的中道。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人西征中亚、西亚的需要,这条线路向北稍移,翻越六盘山西进,大体是今天西(安)兰(州)公路的走向。清代著名文化人祁韵士嘉庆九年(1804)贬谪伊犁,在他的《万里行程记》里,记载了当年途经丝绸之路的走向:……平凉府——安国镇——瓦亭驿——六盘山——隆德县——神林铺——静宁州……,走的就是这条道。
东段南线,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翻越陇山(六盘山南)西行,在甘肃永靖炳灵寺附近过黄河,至河西走廊。或者从长安出发翻越陇山至甘肃临洮后,向北经阿干河谷至兰州,再沿庄浪河谷至武威(凉州)。
丝绸之路东段数条线路的走向,最后是殊途同归,都要途径武威、张掖,都要穿越河西走廊。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中、北两条线,渡过黄河后,都在河西重镇武威收拢,再沿河西走廊进入敦煌。?笏(摘自“丝路遗产”公众号)(编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