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
在中国陕西关中地区,蒲城县由东向西,经富平、泾阳、礼泉直至乾县共六县的渭北高原上,一字型分布排列着唐代帝王的十八座陵墓。这些陵墓前的石雕、石马、石人各不相同,它们代表着当时年代的文化,每一尊石雕背后都有一部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石雕本已沧桑的面容伤痕累累,但它们仍然忠实地守卫在唐陵前,静观风云变幻,似乎在等待有人们来关注自己往昔的辉煌。
唐代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制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汲取了前世帝陵的诸多元素,而且对后代帝陵影响深刻,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屹立千年的唐陵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映照着李唐社会的重大变革,极富研究价值。毋庸置疑,唐陵是唐代以后各个朝代礼仪制度的典范,也是贵族官吏乃至平民墓葬应遵循的标尺,与其他墓葬一起反映出社会的等级秩序。帝陵的排列、陵园的布置,建筑石刻的样式,以及背后的丧葬观念、习俗、礼仪、制度,甚至带有个性化的奢华与节俭,都直接影响着一个时代各类墓葬的基本面貌和演变。而高大的封土山丘,宏伟的陵园布局,屹立的石刻雕像,形成物化的礼法标示,在人们的视野和常规的祭奠活动中,无不影响着后世的生活。
欲图皇权永固,希望家族永享奢华,于是,帝王陵便成了礼仪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帝王葬身之地也被视为江山社稷的象征,皇家陵寝的风水更被认为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帝陵是封建王朝兴衰和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唐代帝王陵寝占地规模之大、耗费之巨,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
因为风水因素所致,唐帝十八陵葬地往往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农业机械无法使用。所以,一千三百年来,住在唐陵脚下的农民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沿用最原始的方式从事农耕生产。尽管如此,唐陵周围的守陵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老人去世也都埋在这里,他们守望千年唐陵,祭祀逝去的祖宗。守陵人平时打扫陵墓,巡山,防止有人盗墓,在陵墓周边的沟沟坎坎种一些庄稼、蔬菜维持生活。尽管有一部分人走出山野,融入了城市,然而还有一些人仍在坚守,他们是那些逝去千年的皇帝最忠实的卫士,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无名英雄。
定格他们的生活,留住他们的影像,是我们摄影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对中华文明和生动历史的忠诚守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