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舞 王有炜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
李凤舞 王有炜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
供给侧改革引入高校思政课,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提供新的思路。科学分析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通过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环境,精准思政知识的供给,提升供给质量,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理念的提出,目的在于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2]。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的短板在于亲和力不强。毋庸置疑,在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多方合力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思政理论的供给方,教师应当引入“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人们愿意亲近和接触的心理倾向力,是人们主动参与和相互吸引的内在驱动力。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工作者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优化教学环境,在思政课教学中所产生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3]。高校思政课是全面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它通过政治导向、道德教化、情感陶冶和能力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增强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有了亲和力,受教育者才会主动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并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学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
(一)亲和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的通识课,如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视清高、教学内容空洞、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僵化陈腐,学生必然将思政课拒于千里之外。思政课面对的是情感饱满、意识独立且善于思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4],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时,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保证课堂教学环境的民主和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科学系统、结合实际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得到极大地提高和渴求知识的愿望实现有效地满足,教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提升了自身的存在感和获得感。
(二)亲和力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大学生是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经济建设、科技攻坚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我国的高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坚强阵地。高校思政课的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知识素养和纪律意识,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4]。无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思政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被教育者进行良性的互动,而亲和力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多一些关爱、沟通和正确引导,才能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渗透力,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兼备和严守法纪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安徽科技学院思政课的教学近况,笔者自拟问卷,开展了题为“关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近况的问卷调查”,对安徽科技学院在校本科生实行随机性匿名调研,调研的内容涉及调研对象的年级、专业、对思政课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认可度、思政课教学近况、影响因素以及加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建议等,以保证调研的深入性。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有3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共11道题,其中1~7题为单选题:前两道是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即年级和专业;后5道是考察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感受和想法。8~10题为多选题,考察思政课的近况及影响因素。第11题为简答题,意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求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对策。本次调查共发出500份问卷,全部收回,筛选后有效问卷4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
安徽科技学院的思政课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原理、概论、基础和纲要”这四门通识课。据有效问卷显示,在调研对象中,大一学生占26%,大二学生占36%,大三学生占20%,大四学生占18%。四个年级的比例符合思政课的授课年级,可使调研结果更为合理、科学(见图1)。安徽科技学院是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调研对象中,理工类占总数的83%,文科类占总数的16%(见图2)。
图1 学生年级分布
图2 学生的专业领域
(二)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状况
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参与程度、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能有效地反映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状况。
1.调查对象思政课堂的参与度
从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据图3所示,在调查对象中,32%的学生专心听讲,重点记录,56%的学生只听不记,5%的学生心不在焉、根本不听课,2%的学生看其他书或打瞌睡。这表明多数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参与度有待于提高,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也需要矫正。在思政课堂上,学生学习随意、对待知识浅尝辄止,以致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知识,遑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了。
图3 学生在思政课堂的表现
2.调查对象对思政课的满意度
关于思政课满意度的调查,据图4所示,在调查对象中,喜欢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的学生占32%,非常喜欢的占15%,介于喜欢与不喜欢之间、持中立态度的占48%,不喜欢思政课的占5%。这些数据表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尤其是探索新型教学法,即“移动课堂法”[5],效果显著。然而,非常喜欢思政课的学生只占15%,喜欢和一般的学生占80%,这说明思政课为大多数学生接受,但尚未达到学生的期望。
图4 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
3.调查对象对思政课的认可度
从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思政课的作用以及学习思政课的原因三方面调查,可直接反映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据图5所示:在调查对象中,非常赞同开设思政课的学生占37%,赞同开设这门课程的占47%,认为没必要开设的仅占7%和持无所谓态度的占9%。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是认可和接受的。据图6所示:在调查对象中,极大肯定思政课对今后发展的学生占总数的25%,肯定思政课有帮助的占51%,认为帮助不大的占21%,认为没有任何作用的占3%。这表明,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可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思想教化作用,但部分学生怀疑甚至否定思政课。据图7所示:假设思政课作为选修课,在调查对象中,53%的学生认为部分学生会选修,23%的学生认为很少有人会选修和4%的学生认为基本不会选修,仅20%的学生认为绝大多数学生会选修。学生上思政课,是因为必修课必须上(占61%)和受课堂纪律约束(占34%)。可见,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还不够高,教学实效性亟待增强。
图5 学生对思政课的必要性认识
图6 学生认为思政课对今后发展的调查
图7 学生对思政课若作为选修课的选修情况判断
(三)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现状离预期效果还有差距。通过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以及加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建议这三方面的问卷反馈,归纳分析如下:
1.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
据图8所示,在调查对象中,5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49%的学生认为教学手段非常重要,49%的学生觉得与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占总数的43%、32%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仅1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水平。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社会环境。可见,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当务之急。
2.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调查
据图9所示,在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调查中,84%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6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课堂气氛沉闷。3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个性特征、自我修养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仅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影响教学的吸引力。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质,肯定教师的魅力和修养,但学生们也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即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教学语言的平铺直叙和教学环境的死气沉沉,这也为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图8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问题调查
图9 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原因调查
3.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建议调查
在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建议调查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约占总数73%的学生都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现将高频词句整理如下:理论结合实际,即时事新闻、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师生多互动,创设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要营造生动、活跃、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扩大知识面和挖掘深度知识;加强实践教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语言要跟上潮流,使用网络热词,尤其要幽默;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形式;课堂内外齐发力;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的水平,特别是教师的魅力。可见,学生们需要一个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政课,实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季经理的办公室布置得很豪华。栗壳色的高级木地板,实木家具的文件柜,一张大班台足有半张双人床大,皮转椅的椅背高过头顶。他请我们在长沙发上落座,笑嘻嘻地问白丽筠,什么风把你吹来啦?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供给决定了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反过来,需求决定供给,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属于无效供给。供给侧改革引入高校思政课,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提供新的思路。此外,还要着眼于需求侧,抓住学生最核心的需要,进而提供和扩大有效供给,适应和引导学生在思政方面的需求,解决高校思政课供需错位的矛盾。因此,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供给方,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把握学生最为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精准思政知识的供给,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一)变革教学理念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前提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与学持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关于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6]。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和灵魂,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弱化了育人的效果。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科背景、性格特点和实际生活,无疑是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被动、机械,缺乏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可见,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前提。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高人才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7],以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些基本问题,确立与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诚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全员积极地参与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得到提升,师生之间平等和谐、互动共生,这才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内容是把握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
如图7和图8所示,在调查对象中,仅27%的学生上思政课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的吸引,4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可见,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即新颖的“配方”、精美的“工艺”和时尚的“包装”。首先,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实生活。理论结合故事、案例、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并加以分析和解读,成为学生在调研中反馈频率最高的观点。新颖的“配方”,是指教学内容及时加入最新的案例,并深刻剖析学生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矛盾,切实提供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全面、透彻地分析理论和解读现实。精美的“工艺”,是指逻辑严谨、内容深刻的理论,抓住了社会现实的根本,客观辩证且高瞻远瞩,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再次,以学生喜闻乐学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传递知识的教学语言要跟上潮流,这就是时尚的“包装”。总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适应和引导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取舍教学内容,让学生喜爱思政课,并从中受益。
(三)完善教学方法是抓住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
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否实现“春风化雨”的效果,取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完善。调查表明,58%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法问题,8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没有吸引力,重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陈腐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见,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亲和力的重要方面。鉴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教学内容,探索并完善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8],又辅之以新型的教学法,如视频教学、情景教学、激情教学、现场教学等,使学生关注的焦点回归课堂。此外,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还在于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选取调研课题、撰写调研策划、开展实地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在实践调研中,教师全程、全方位育人,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根据学生实际“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效的、精准的,必然会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四)优化教学环境是实现课堂内外的最大合力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同理,教学环境影响着教学亲和力。在调查对象中,49%的学生认为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6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亲和力的主要原因是课堂环境沉闷,在第11问答题中,也反映了学生对活跃、生动、有感染力课堂的需要。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态饱满富有激情,教学语言幽默诙谐,既要多讲社会正能量,也要科学分析社会负面信息,引导学生受社会正面信息的影响,努力营造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其次,思政课还要利用好第二课堂。譬如联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学院,举办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微电影制作大赛、革命歌曲进校园等活动;借助学校官方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运用;校园橱窗的内容要生动活泼等;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学生在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1]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EB/OL].http://www.zgdsw.org.cn/n/2015/1111/c218988-27802857.html.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2):17-22+195.
[3]郭华.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渗透力[J].闽江学院学报,2006(4):110-114.
[4]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zgdsw.org.cn/n1/2016/1209/c218988-28937852.html.
[5]王有炜,豆艳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路径:“移动课堂法”[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30(2):85-86.
[6]李海,邓娜.论教学理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4(5):231-232.
[7]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2).
[8]阚乃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5):68-69.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鲁越青)
OnEnhancingtheAffin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UniversitiesundertheSupply-sideReform
Li Fengwu Wang Youwe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Introduc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s targeted at providing a new wa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ffinity of the course. The status quo was scientifically analyzed of the relat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al needs of students accurately grasped.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ill be eventually enhanced by changing backward teaching ideas, innovating teaching content, perfec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supply of knowledge and improve supply quality.
supply-side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ffinity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2.013
G64
A
1008-293X(2017)12-0078-07
2017-06-08
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新常态下邓小平培育‘四有’公民的当代价值研究”(MYYJ201601);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研究”(SK2016SD22)。
李凤舞(1989- ),女,安徽阜阳人,安徽科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