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究*

2017-11-29 07:39王永灿
关键词:精细化时代政治

王永灿

(江苏科技大学 发展与改革处,江苏 镇江 212003)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究*

王永灿

(江苏科技大学 发展与改革处,江苏 镇江 2120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概念,是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模式和价值追求的有机融合。精细化发展是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追求和必然选择。从时间维度上看,粗放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教育个性化发展趋势以及“内容+形式”的双重需求;从空间维度上看,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主阵地、话语空间和自身发展空间拓展的多重需求。只有实现教育理念、内容、质量和载体精细化,并从主渠道教育精细化、软环境营造精细化和日常管理精细化几个维度着力,才能助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麦克卢汉说,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都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简单地说,微时代是一个媒介技术、意义和文化高度融合的新时代,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各类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微视、APP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短小精悍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微内容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技术印记和特点:传播介质多样,用户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即时通讯软件等方式和外界进行信息交互,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即时性强,用户可进一步提高对信息传播和处理的速度和质量;互动性强,一对一、一对多全方位、全时段互动,突破了传统的现实的时空限制,多级裂变的传播效果;黏合性强,可通过粉丝转发或朋友圈转发获得几何级传播速度,用户黏着性更强等。毋庸置疑,微时代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其对象。

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特点。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日常生活摆脱时空限制,生活方式呈现出“移动”和“随时”特点;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他们从被言说、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我呈现的主体,有个性化、主动的自我表达方式和社会参与方式,但微时代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又让他们受制于技术的“专制”,呈现出畸形的依赖和盲从,陷入“被”与“我”的双重悖论中;既热衷私人空间,也关注公共空间,在公共议题和个人话语之间切换自如,关注场景呈现“微”与“宏”的双重叠加;社会交往由“熟人社交”转变为“熟人和陌生人”社交的高度融合,虚拟社会逐步走向“真实”,虚拟和真实的界限模糊甚至高度融合,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多元化特征。(1)丰富性。移动终端便捷性和高效性的优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和传播途径更为丰富和多样,能够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2)即时性。信息传播、接受和反应速度加快。(3)互动性和平等性。微时代凭借技术优势有效衔接了现实生活和网上生活,通过构建引导、启发和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促使师生建立起基于信任关系的平等、民主、互动的新型交往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4)隐蔽性。微时代虚拟化环境赋予师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师生双方都可以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和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更强调寓教于乐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色彩。(5)精准性。微时代的技术优势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使专门定制、定向按需传播成为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不可否认的是,微时代,思想政治话语结构失衡,与生活世界疏离,主导话语权受到威胁和解构,再加之自身理论建设的滞后以及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信度和效度双重危机。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传统滞后的被动适应转变为具有理论前瞻性的主动适应,积极探索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研究,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本真内涵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精细化既是管理领域的一种概念、观念和意识,也是教育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和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是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模式和价值追求的有机融合[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彰显的是大写的“人”,即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传递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重视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促进其自身价值体系的自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精”在何处?“细”在哪里?“化”为何物?——“精”在理念和态度,“细”在见微知著的每个细节上的人文关照,“化”就是化坚硬为柔软、春风化雨的教化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教育对象的精准认知。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发展深入进行的起点[2]。技术发展架构的媒介环境与社会、教育、文化等因素共同参与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言行方式、思维意识的重塑,同时也带来“异化”,如思维呈感性化、浅表化、视觉化倾向,判断和批判能力搁浅,理性思考能力弱化[3]。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海量性和共享性、个性化和群体化等特点将教育对象湮没于看似喧嚣、繁荣实却空洞、无意义(多数情况下)的互联网的“广场效应”中,进入到“网络无意义时代”。

其次,对教育目标的精确把握。在这种时代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任重道远”——锻造精神支柱、重塑精神世界、填补价值空缺,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规避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人”,努力彰显时代精神与人的存在意义,更好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无根生存样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与工具性价值,找寻最合理、最科学、最有效、最智慧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秘诀和现实路径[4]。

最后,对教育路径的精心选择。教育者应始终秉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精心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用引导性、启发性、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的观念体系并促其“生根发芽”,促使价值观念由外塑到内化;努力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目标和“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在育人同时促进主体价值的实现;构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互生互长的教育生态[5],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浇灌成“思想之花”;等等。总之,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会贯通在每一个教育细节、步骤和过程中,进而实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精细化,促进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全面发展[6]。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作为引导公众思想价值观念的“旗帜”,理应具有前瞻性和自我发展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在社会结构转型激烈、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时期,在文化全球趋同以及文化地域特色之间张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作为建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在逐渐“失语”和“无力”的尴尬境地。相对于快速变迁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念内涵、话语体系、引导方式等还处在“前理论”时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成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追求和必然选择。

(一)时间维度——特殊的时代境遇

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处在“别现代”*王建疆教授认为,任何问题都是在特殊社会形态中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而当前中国也正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中。他把特定时空中的时代问题用“别现代”进行概括。“别现代”不同于现代、后现代、前现代,但又同时具备现代、后现代和前现代的属性和特征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一提法并非只是现代性的另一种称谓和说法,其话语创新背后隐含着思想、理论和主义的创新。时期[7],其社会需要、时代问题、文化背景、思想话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就处在这个以新兴媒介为依托的“别现代”境遇中。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呈现的问题,既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也有前现代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痕迹,还有后现代的解构思维,这种跨越时空的多元化特点都无一例外地相遇在“别现代”。处在“别现代”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跟上时代和教育对象的需求。

第一,粗放型模式难以满足微时代思政教育个性化发展趋势。从客观环境而言,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个人和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8]。微时代对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交往、文化表达、消费娱乐、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从主体本质而言,微时代更强调个体的存在感、对个体的尊重以及对个性和个人的关注。因此,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应趋向个性化,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性别、专业以及个人特长、兴趣、发展规划等,并据此制定“因人制宜”的教育方案;应突出特色化,针对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制定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内容、方式等,以达成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9]。很显然,传统粗放的教育模式对教育个性化内涵的理解和实践都远远不够,没有根据教育对象多方面因素进行群体细化,也没有做到教育方案和培养目标的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

第二,单一化模式难以满足微时代思政教育“形式+内容”的双重要求。从形式上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块黑板一粉笔,一根教鞭一本书”和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为主;从内容上看,课内理论灌输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并根据时代特征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等不同时期的教育重点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近代史、形势政策课等理论内容的传授。课外理论引导和濡化则是以依托各高校学工部门、团委、院系组织的各类理论宣讲、团学党建活动、班团主题会议、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对于多数学生而言, “纯粹”的、内容单一的、形式枯躁的课堂理论教学或课外的引导濡化都更像是一种概念化的、只存在于头脑中的理论推演。这套看似“高大上”的话语体系由于并未根据时代、环境和对象的变化而在理论内容的时代性、层次性和实施途径上进行积极调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教育对象最感性、最直接的生活世界之外,成为形而上的口号式的“宣传”。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单纯的概念和理论的逻辑演绎,而是服务于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具体实践。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一个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去认真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矛盾和问题, 立足多元化视角的“切人又切时”“有趣又有料”“形式+内容”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是一个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具有大众化特征的媒介途径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的过程。

(二)空间维度——多维空间扩展的需要

微时代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生态,教育环境呈现出丰富性、即时性、互动性、隐蔽性、精准性、平等性等特点[10]。这种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并进行多重维度的空间拓展,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主阵地的拓展。微时代,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改变和需求。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载体,突破传统教育课堂,将教育主阵地逐步向网络平台延展,实现课堂和课下、虚拟和现实的无缝对接。如,开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题网站和论坛、思政专题课、“校长微客厅”“团学在线”“党建E家”等。借助这些“微”领地和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增强其理论感染力和实践引导力,构建全时化、全程化、动态化的教育主阵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拓展。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微时代,受教育者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却遭遇挤压,话语权日渐式微。因此,教育者要对话语方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如何赢得更大的话语空间、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是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和精细化发展的关键。 而扩展思想政治话语空间就需要倚重话语体系的力量,努力为教育对象“提供最准确、最适合于受教育者思维、接受方式及心理需求的教育语言”[11]50,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话语体系,用受教育者认可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力量。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发展空间的拓展。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需要探寻一条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工具性价值充分糅合的最合理、最有效、最科学、最智慧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以提升受教育者精神境界并实现其自我发展的路径。要实现这个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就要与时俱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提高理论自足能力,减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增强理论渗透能力,以保证其思想启蒙、提供精神动力、思想灌输和保障、夯实思想基础等使命和责任的实现。

三、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实施要求和实施维度

(一)实施要求

1.理念要精——以人为本,强化认知,提高影响力

微时代,思政工作者要不断更新和创新教育理念。首先,以人为本,用心用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理念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标语,更是内化于教育者灵魂深处的“情结”和外化于行动的“标杆”,能够把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导向真正扎根在教育者的心中、脑中,并一丝不苟地落实到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与老师思想的互动,更是情感的互动[12]。教育者应真诚面对学生,努力把疏离变为亲密,把“我”变为“我们”,把“顽石”点化成“金”;不把讲台当神坛,不把自己当神仙,俯下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正如卢梭所言,教育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其次,注重实践,强化认知,促进知行合一。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微公益”、志愿者活动,把握和利用各种契机展开机会教育,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内涵濡化学生,推动他们思想、人格和价值世界的建构和完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并升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认知。如此,教育者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影响力,才能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的意义世界到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通路,加快学生从对信仰的感性认知到信仰理性确立的进程。

2.内容要精——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提高内容力

在“内容为王”的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就必须抓住微时代教育对象的需求和特质并据此为他们“私人定制”一份“有趣有料有意义”的精神大餐。如当前舆论非常关注的“南航徐川现象”。徐川作为一名思政工作教育者,其思政工作的精髓就是如何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通过故事讲道理。诸如,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党史而非照本宣科,让学生对党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将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融入一分钟微视频,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使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通过原创文章《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直面现实,谈自己对信仰的理性思考;借助节日契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谈团圆、重阳谈敬老、春节谈传统等,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具体而生动的节日认知中;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发布系列网络正能量文章《一二·九里谈青年》《教师节里谈教育》《青年节里谈中国》,从国家和个人层面上讲述人生、理想、意义和价值等。总的来说,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下隐性教育相结合,将线上正面引领和线下潜移默化相结合,放弃单一而高深的理论说教,把“高大上”的教育内容用“萌萌哒”形式呈现出来,以“微言”显“大义”。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信仰才能在学生心中萌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和育人力量才能得以彰显。

3.质量要精——精心设计,以质取胜,提高引领力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助网络,用“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的网络文化产品宣扬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供给结构,由滞后的被动适应转变到前瞻性的主动引领,提高自身的引领力。在利用网络文化产品实现思想引领的过程中,首先,要精准把握思想性,不能偏离“主航道”。在这个基础上,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的内涵,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唱响主旋律”;其次,要精确把握规律性。遵循网络传播规律,结合网络语言特点,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引领力;再次,要注重艺术性。网络文化产品创作要充分体现“三贴近”,既能充分结合和反映大学生的生活现实,又能迎合当代大学生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趣味;最后,要注重传承性。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用接地气、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对大学生展开思想引领和教育。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21个语种外文网站群,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师范大学依托易班,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举办“易班网络文化节”;同济大学以网为媒,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互联网+思想引领、学生服务、特色活动、体育健身、在线游戏和线下活动”六大模式,营造校园网络文化等。这些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非教化的有趣味的平等互动传播,最大程度地开发文化产品的价值延展性,使其能充分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目标。

4.载体要精——优化载体,按需传播,提高传播力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有效利用新兴媒介载体,满足微时代大学生的传播需求,优化传播供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力。在高校层面上,高校应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规划设计、深入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的基础上,定位精细化,建立一个校-生垂直化的平等互动的微门户平台。可设置新闻聚焦、党团在线、各类专题(如“两学一做”活动、名师谈教育)、专题讨论区(如校长“微”客厅、名师“微”课堂、专家“微”讲座)、原创发布等专栏,把国家和学校层面的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和学生的利益诉求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在教育者层面上,要注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体资源。教育者可以将教育内容融入形式新颖、长度适中、直观生动、切合实际的微视频中,也可以将其运用于课堂理论教学或课下的资料补充;可成立专门的“思政微视频工作坊”,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量身打造体裁新颖、内容贴切、紧跟热点的视频影音并按需、定向传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评论并与教育者互动,实现“教育永远在线在场”的全时化教育。在家庭层面上,教育者可利用“微家校”“极课家长”等平台和家长保持实时的沟通和交流,要保证家庭-学校教育不脱节、不断线。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成绩、课程设置、班级动态、相关教师信息以及各类通知资讯等,让家长-老师-学校全员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实现全员、全时、全程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价值内涵的传播力。

(二)实施维度

1.“主渠道”教育精细化——教辅结合,优势互补,实现理论育人

微时代,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目标的变化要求思政工作者要秉持深入细致、因材施教、关注过程、三全育人的理念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精细化理念贯穿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新兴媒介的工具性融入思政教育自身思想性和价值性的引导中,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理论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的优势,做到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因此,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借助“教辅结合”的教育模式,实现“主渠道”教育精细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形式传授理论知识,推动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而辅导员则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予以及时引导和调整。由于二者角色和功能的差别,导致其在具体施教过程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应在明确二者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一方面,理论课教师队伍应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理论素养较高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有效路径,能够从“高大上”的书本中走出来,善于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巧妙融入具体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做好课堂正面教学的基础上,辅以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更强的微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思政教育教学APP、MOOC等获取各类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充分依托新媒体的即时性、动态性、创意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感染力,将“平板化”的理论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能够灵敏捕捉相关的时事热点和契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发布权威信息,适时引导媒体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影响力[11]51-53。辅导员队伍也应充分利用与学生的情感优势和“自己人”优势,深入新媒体平台,与教育对象亲密互动、交流,扮演好参与者、倾听者、引导者和解惑者角色,将教育寓于双方亲密的互动和交流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两支队伍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掌握纯熟的微媒体技术,具备教学形式设计的审美能力,理解微媒体术语,加强网络在线教育和辅导,充分发挥微媒体的育人功能;能够通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学习的视频点击率、相关事件的关注度以及课堂教学的互动活跃度等即时数据和关联数据,发现学生思想行为的差异和态势,共同探究教育对象的思想态势和问题,共同研讨施教方案,打破和超越思政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升两支队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建立两支队伍协调配合的良性机制,发挥优势,互为补充,提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度。

2.“软环境”营造精细化——实现环境育人

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环境所具有的潜移默化功能远大于知识传授功能。因此,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校园软环境即文化环境的构建和营造。它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的体现,是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升华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品味。一个良好、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可以从广泛性、自发性、渗透性三个维度深刻影响教育对象,促进教育对象“三观”的自我内化和建构。这种润育无声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要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微媒体体系,为主流文化造势。高校应立足微时代的思想潮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新媒体主动作为,积极打造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校园论坛、手机移动终端等主流舆论平台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微媒体体系,借助微媒体互动、快捷的方式,用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象包装和与时俱进的话语策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13]。

高校要构建正面教化、侧面濡化、实践深化的微文化引领模式。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软环境的营造和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环境建设中。第一,增强理论认同。可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途径及时传播国家的主流声音、国内外重大时事、相关政策动态等信息,借助微博、微信等进行裂变式传播,形成主流的思想舆论导向,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第二,增强情感认同。可借助高质量的微视频全面呈现学校的精神面貌、精神特质以及办学理念等,如在学校官网和官微上展现校风校训校歌,大力宣传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优秀教师事迹和诚信、勤学、创新的优秀学生典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优秀模范代表,通过他们的事迹让同学们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求真、求实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学习环境以及求善、求美的道德润育环境,增强学生对学校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增强实践认同。可利用宏大叙事背景、重要历史契机如新中国成立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通过各种主题班团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和精神塑造;也可利用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设计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仪式感和活动中亲身感悟节日蕴含的内涵和意义,将同学们对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和愉悦体验相结合,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促进知行合一;等等。

高校要打造微文化品牌,发挥集群效应。学校及各级院系可根据自身特点、院系专业或各类兴趣社团等组建微媒集群,以显特色、出精品、重内涵、互补充为要求,精心打造微文化品牌,使校院两级、院系之间的文化集群能够凸显内容的层次感和时代感、形式的艺术感和时尚感以及品味的人性化、个性化等,使各个文化品牌都能够相得益彰,为学生构建一个既具科学精神又具人文精神的“微”场域和文化润育环境,使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有效引导和内化,充分发挥文化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3.日常管理精细化——关注细节,彰显人性,实现管理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理念不仅体现在理论灌输和引导的过程中,也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管理的质量和效度也将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教育者应“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于管理、寓教于管理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方法寓于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通过‘死’的管理条文、规章制度和‘硬’的管理手段,实现‘活’的教育思想和‘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4],将“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理念更为直观地体现出来。基于此,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微媒体平台,在精细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管理透明化、人性化、个性化,创新“做精、做细、做实”日常事务管理方法,做到“于细节处见真功,于细微处显情怀”,在常规事务的处理中体现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彰显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张力,实现管理育人。

第一,科学、高效的学生事务“微”处理模式。首先,常规事务流程化。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规管理工作细分为若干个彼此联系的工序单位,实现常规工作流程化。如新生报到、学籍管理、评优评先、发展党员等各项常规工作汇编成操作性强的“微”指南,借助微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使用,方便思政工作者和学生实践操作,使常规工作公平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减少人为干预。其次,简单事务快捷化。管理、教务、后勤等相关部门也要将各自的办公具体流程、职能责任、时间地点等予以公布,成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微”办公体系,对于简单的学生事务如心理咨询、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各类活动比赛报名、奖勤助贷申请等各项事务,学生均可通过手机终端进行预约或直接在线办理,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好,提高学生事务处的办理效率。最后,复杂事务联动化。高校可以成立由党办校办直管的网上学生事务协同管理中心,并出台相关的协同联动机制。可采用以学生自治为主、以学校管理为辅的方式,对于大学生管理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踢皮球问题,单个部门无法独立解决需协同多部门解决的问题,该中心可以通过这样的联动机制,由学校牵头并会同各个部门协同办理。学生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反映自己的诉求、建议和意见,也可以查询相关事务的办理进度和情况,保证学生与相关部门信息顺畅,各个部门也可以彼此关注相关事务的处理流程和进度,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有无,形成学生与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如此,可以消除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壁垒,提高各管理服务部门的整体协同能力,更好地彰显精细化理念,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第二,互动、便捷的班级模块“微”管理模式。微时代,班级管理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从线上看,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班级微群,实现班级模块的“微”管理。如班级各类信息和通知的发布、各类电子资源的共享、主题微班会、主题班团活动等,除提供信息资讯和发布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设置功能明确的各类版块,如“成长驿站”“心灵加油站”等,关注、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健康。如通过“班级故事汇”,树立优秀学生榜样,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来实现榜样教育和朋辈教育,传播真、善、美和正能量,同时也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和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再如,设置“留言簿”,学生可匿名留言,这样的人性化版块可以增进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同学们在自由、平等的语境和平台上诉说自己不能说、不敢说的心里话,教育者可通过这一板块和同学进行在线互动或留言回复,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态势,等等。在这种场景自然化、主体平等化的沟通情境中,可以避免教育者的直接训导和居高临下,受教育者的主体认知感、被尊重感会更强。通过学生的有效表达,教育者可予以及时反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非正式 ”地了解沟通效果并进行巩固和强化[15]。从线下看,思政工作者应着重关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细微漏洞,周密考虑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主动反思和探查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执行、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上的疏漏,主动探索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客观规律性[16]。通过深入学生课堂、宿舍等日常生活世界,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情况并及时予以干预和疏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1] 叶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131-134.

[2] 颜军.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5-56.

[3] 罗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4):80-84.

[4]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9-105.

[5] 卢岚,黄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J].甘肃理论学刊,2015(3):58- 64.

[6] 苏健涵.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4-87.

[7] 王建疆.“别现代”:话语创新的背后[J].上海文化,2015(12):5-9,23.

[8]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4.

[9] 吴慧芳.个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J].理论与改革,2005(4):143-145.

[10] 刘燕平.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7):79-81.

[11] 欧阳光明,刘秉鑫.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建构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6(6).

[12] 汪宏伟.论《爱弥儿》的公民教育思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9.

[13] 陈立,左文龙.优化校园网管理机制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5.

[14]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15] 辛辰.浅析“主渠道”教育的精细化与深度辅导“非正式”沟通方式的协作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6(9):108-111.

[16] 韦联桂,李翠连.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基于精致化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14(23):271-272.

(编辑:段明琰)

RefinedandPreciseResearch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MicroEra

WANG Yongcan

(DepartmentofDevelopmentandReform,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

The refinement and prec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concept of rich connotation, and an integrated combination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concepts, mode and value pursuit. Refined and precis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the micro era. In view of the chronological dimension, the extensive and simplified pattern may not meet the trend of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r the double demand for “content and 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 era is to meet the multiple demands for expansion from the main front, discourse space and self development. Only through the education idea, content, quality and refinement, and from the education of main channel of fin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fine and elaborating several dimensions focus on daily management, can the 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be boosted.

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ined and precise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6.010

2016-12- 0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路径研究(2015SJB861)

王永灿(1976-),男,河南永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G641

A

1673- 8268(2017)06- 0075- 08

猜你喜欢
精细化时代政治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