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2017-11-29 06:46:13吴芳芳胡家朋郭绍英刘瑞来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零距离环境工程体系

林 皓,吴芳芳,胡家朋,郭绍英,刘瑞来

(1.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环境工程“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林 皓1,2,吴芳芳1,2,胡家朋1,2,郭绍英1,2,刘瑞来1,2

(1.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环境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专业,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为了解决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矛盾,通过对环境工程当前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零距离”预就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包括“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共管“双循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双重目标。

环境工程;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颁布,环保行业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在稳定上涨,尤其以水处理工程师、废气处理工程师和环境监测分析工程师为最热职位。[1]环保、节能和低碳已经成为了当下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不论是常规产业还是四新产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上涨。[2]然而目前高校对环保人才的培养以学科建设为主,而企业对环保人才的要求以岗位适应性为主,高校学科建设与企业岗位适应性很难直接对接,大部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岗位需求[3]。因此如何搭建快速、“零距离”预就业的教学模式成为毕业生就业需求的重要部分。

1 环境工程产业需求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三废处理设计与施工、建设及环境工程管理等环境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福建省“十三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到“以提高企业基础设施,推广高效、节能、绿色产品,推广创新新兴企业为重点;突破生物质材料资源的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数量等为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能效节能、可循环再生资源和节能环保的综合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一个生态环境好、绿色、低碳的和谐社会。[4]由此可见,环保产业发展将是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的主导产业,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与本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紧密结合,前景广阔。因此,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满足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管理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毕业实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科研训练等,都与企业紧密结合,源于社会、服务社会。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建立以适应现代化科技信息和企业需求的“教学工厂”模式。将企业生产引入教学环境中,以企业生产和项目研发来实施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生产、企业项目和实践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5]英国的理论和实践交替工读的“三明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自身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6]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双元制”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7]。

在借鉴国外著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国内高等教育现状及企业用人需求条件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如“三段式”教学模式[8]、“五阶段”教学模式[9]、“交互—探究”实习实训教学模式[10]、“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1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2]、“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13]、“工学结合”教育实训模式[1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5]等,这些教育体系的构建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国内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然而这些实践体系多是研究者根据自身实际出发所指定的教学体系,不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

目前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革新”[16]、“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方法和评价体系”[17]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革新”[18]等。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现阶段教育实际状况,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在管理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普适性的管理体系,许多实践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被动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19]。因此,根据高校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结合,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改革力度[20]。

3 “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

“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是指将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通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零距离”接触,将实践教学转化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纽带。[21]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专业岗位要求,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实践教学,如毕业实习,往往是由各个院系统一联系本专业相关企业实习,实习时间较短。考虑到化工、环境等相关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产安全性,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了解企业背景、参观相关工艺流程,并没有实质性参加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中。这种毕业实习模式,将实践与就业隔裂开,含有很大的“填鸭式”色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参与,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

随着毕业生量增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传统的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要求,因此观念转变,将传统毕业实习转为“零距离”预就业毕业实习,从而解决企业招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通过“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达到企业与学生的双赢。企业全面了解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避免企业由于时间过短而无法判断人才合适性,大大降低企业招聘人才成本;同时学生也通过“零距离”预就业模式,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实习的过程中,有可能得到该单位的青睐,从而签订就业协议,解决就业问题。

4 “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教学模块、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和工程综合实践模块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实验教学模块主要由大学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工程专业实验组成。工程基础训练模块主要由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废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的课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和科研实践训练等组成。实验教学模块和工程基础训练模块主要是在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零距离”预就业实践环节主要在工程实践模块(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施。以学生就业导向为目的的工程综合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图1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Figure 1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4.1 校企共管“双循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共管“双循环”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教学实践与市场运作相接轨,再以市场就业指导教学,将学校相关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入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学生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进行学生自我、指导教师、实践单位三方评价,建立校企共管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2 “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体系

“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应改革传统的“从课堂到校内”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延伸,采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将实践教学内容(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机融合,形成生产任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成果—市场产品的链条;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所需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岗位实践实现“零距离预就业”,使毕业生能够成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被用人单位接受和欢迎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4.3 “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环境工程专业“零距离”预就业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与省内环境工程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为综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开发能体现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和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创新实践项目,探索“三转变”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模式。企业被动地接受学生实习实践转变为企业主动提供实习实践岗位(任务);企业的生产内容转变为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实践成果转变为企业的产品。同时将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发展为兼职教师或企业导师,解决实践性课程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实现产学互动、资源共享、校企共赢的目标。

5 结束语

通过对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从而使教学成果最终转化为“市场产品”。并由此能够探索出一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市场相接轨的“零距离预就业”教学实践新模式。

[1] 肖强,王海龙,肖强,等.京津冀如何构建环境治理一体化大格局?“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提供制度支撑和行动指南[J].环境经济,2016(Z7):46-47.

[2] 蒋洪强,卢亚灵,杨勇.新形势下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讨[J].环境保护,2014(11):43-46.

[3] 张克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关于大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思考[J].中国就业,2010(2):17-18.

[4] 吴德进,陈捷.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学术评论,2016(1):73-81.

[5] 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1):5-9.

[6] 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6):82-83.

[7] 罗丹.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84-88.

[8] 李立欣,宋志伟,战友,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175-178.

[9] 许晓毅,吉芳英,胡碧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教学方法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4):114-117.

[10] 徐树建,刘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7-169.

[11] 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12-14.

[12]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13] 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7):22-23.

[14] 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18):34-36.

[15] 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1-23.

[16] 龚新怀,赵瑨云,康晓燕.高分子专业材料加工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4(22):113-115.

[17] 於实.教学督导是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33-134.

[18] 李敏敏.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54-55.

[19] 赵瑨云,陈良壁,刘瑞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的探索: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5(5):83-85.

[20] 刘俊学.“准就业”:合作教育的多赢机制:高职高专学生校外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中国高教研究,2006(6):66-67.

[21] 麦共兴.预就业实习探索[J].贺州学院学报,2007(2):85-87.

(责任编辑:陈 虹)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and Exp l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Zero-distance”Pre-employment

LIN Hao1,2,WU Fangfang1,2,HU Jiapeng1,2,GUO Shaoying1,2,LIU Ruilai1,2

(College of Ecological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co-Industrial Green Technolog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a very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In order to resolve conflicts betwee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needs of enterprises,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was analyzed. “Zero-distance”pre-employment teaching reform was proposed,including “Zero-distance”pre-employmen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plat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double circulation”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management.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enterprise production i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mployment rat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zero-distance;pre-employment;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G642

A

1674-2109(2017)09-0092-04

2017-04-02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 (JZ160333);武夷学院科研启动费 (YJ201501);武夷学院教改项目(XJJY17016)。

林皓(1979-),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及环境领域研究。

胡家朋(1980-),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及水污染治理与控制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零距离环境工程体系
零距离与远距离
装备环境工程
和党旗零距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36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50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传媒评论(2018年10期)2019-01-17 01:33:26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观察零距离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6:17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