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本刊记者 李 闯 通讯员 王锣丹
编者按:山区地形复杂,林区遍布。为了更好地保证山区百姓用电,电力员工用心服务,克服困难,为这片土地送上光明。
渡河提效率 服务受称赞
文/图_本刊记者 李 闯 通讯员 王锣丹
坐船驶向对岸
有河的地方,一定有故事。春晚小品《过河》,说的就是一则爱情故事。在平顶山也有一条河,名字叫沙河,这个地方有着属于电力人的故事。
8月3日上午10点50分,平顶山地区气温高达37℃,平顶山供电公司洪庄杨供电所所长郭鸿磊带着值班人员刚刚结束抢修,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值班电话就响了。
“喂!您好,这里是洪庄杨供电所,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郭鸿磊迅速拿起电话,询问起来。
“家里就我一个老人,一个月却用了700度电,肯定是电表有问题!”家住平顶山市东郊杜谢村的杜大娘把电话打到供电所进行投诉。接到投诉后,郭鸿磊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在该村的供电服务上可是下了大功夫,每户的供电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您放心,只要电话打到供电所,就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您稍等一会儿,我们现在就出发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挂了电话,郭所长又喊上4名服务人员,带上梯子、令克棒、检修工具和电能表校验装置,驱车直奔杜谢村。
10分钟后,车子穿过颠簸的田间小路来到一片开阔地停了下来,郭鸿磊就催促着赶快下车。远远望去,100余米宽的沙河在静静流淌,芦苇、浮萍、水芹菜长满了整个河面。远处丘陵、柳树、杨树高高低低,呈现出一幅自然的山水画卷,可根本看不到电力线路和半点村落的影子。郭所长一行人扛着工器具径直走向岸边,可河面没有桥,该怎么过河呢?穿过一段芦苇荡后,一条老旧的铁皮船停在岸边。
原来老人所在的杜谢村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陆路的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村庄,一条沙河的环抱让该村的供电服务变得非常棘手,每每遇到供电报修,去到隔河相望的目的地,开车却需要绕行近50公里才能进村,费时费力的同时还不能按照要求开展供电服务工作,曾经造成投诉居高不下。为了解决投诉不断的问题,洪庄杨供电所的郭鸿磊也确实动了脑子、下了功夫,先后和村里结对子、定期走访送服务,协商采取渡河服务的方式,利用两岸架设钢索、自助牵引渡船的方式,开辟了一条水上电力报修的绿色通道,抢修时间从以前的近2小时猛然缩短到了10多分钟,抢修效率的上升换来投诉大幅下降,曾经和村民形同水火的关系变得和谐了,村民对供电的满意率不断上升。
在手拉钢索牵引渡河的过程中,郭所长就开始了登岸后的工作任务安排:“大家上岸后分头行动,一组去杜大娘家排查屋内电器线路,校验表记,另一组对村里的台区、线路再仔细巡视一遍。力争一趟解决问题,让老人满意、村民放心。”
经过一番细心的查验,问题的症结最终聚焦在杜大娘家中的无塔供水器压力开关上,损坏的开关让水泵一个月来悄无声息地不间断抽水循环,造成电费忽然增高。问题找到了,看着在烈日酷暑下满头大汗忙前忙后的电力职工,杜大娘愧疚之极,紧紧地拉着郭所长的手满怀歉意地说:“谢谢孩子们,这是一场误会的投诉,让你们辛苦受累了。”
误会得以化解,郭所长揪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郭鸿磊说,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去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供电所接到杜谢村村民打来的报修电话。他和另一个值班人员为了不耽误村民过春节,携带手电筒和抢修工具开车来到渡口。冬夜的沙河,寒风刺骨,徒手拉动冰凉的钢绞线,更觉得又冷又沉。平常十几分钟就可以过河,那一晚,他们俩用了将近半个小时,船到对岸,手都冻僵了。但问题解决后,村民们感激的话语让他们的心里暖暖的。
乘渡船回程时,绿色的浮萍和水葫芦鲜嫩青绿,碰到船身发出呲呲的响声。岸边羊群正在享受着肥美嫩草,水鸟在水面不时上下翻飞,水中芦苇摇荡,曾经无数次走过这条水陆通道的郭所长忽然发现最美的风景原来就在眼前。
多年来,洪庄杨供电所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己任,打造了一支家喻户晓、享誉平顶山供电公司的服务团队。他们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就像一棵大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从这片土地上汲取营养,更反过来荫蔽着、滋润着这片土地,时刻守护着一方光明,服务着一方百姓。
临近中午,党员服务队向村民宣传安全用电知识
第二组负责检测低压台区三相不平衡率
检修完毕后,大家拖着疲惫的身躯,肩扛手提设备,驶向下一个抢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