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驴皮影:记忆深处的时髦范儿

2017-11-29 06:09张国中
文史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旦角上场皮影戏

张国中

看驴皮影:记忆深处的时髦范儿

张国中

笔者小时候,听到一个谜语:“远看像座城,近看破布蒙,里边一群嚎丧鬼,外边一群糊涂虫。”谜底就是唱驴皮影。那年代,农村很少有热闹看,除了春节那当儿看秧歌,唱落子(评剧),偶然还来过说大鼓书的(乐亭大鼓),最普遍、最时髦的就是看驴皮影戏了。

驴皮影戏,又称驴皮影或皮影,是河北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史称滦州皮影,今又称乐亭皮影、冀东皮影或唐山皮影。驴皮影,顾名思义,就是采用驴、羊皮革为主,制作而成的皮影人物道具等。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中的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唱腔曲调,配合着音乐管弦伴奏。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陕西、山西和河北等地,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唱驴皮影首先得选址搭台子,台子上面的台帐、幕布由驴皮影戏团携带,台基是用椽子和寿板(厚木板)搭成。每个驴皮影戏团至少由5人组成。演唱驴皮影必须得4个主角:第一个是掌上线的,他负责鼓板和锣镲;第二个是掌下线的,负责操纵驴皮影人儿,整理“戳子”(驴皮影身子)和挑选“头查”(驴皮影头像);第三个是顶灯的,也叫贴线的,负责操纵皮影人、灯具和掀影卷等;第四个是拉四弦的,大多是盲人,负责打鼓和吹喇叭。这4个主角,缺一个都不行。

“戳子”和“头查”里学问多多,比如戳子,有背靠的(就是背插四面小旗)、官袍服、英雄衫……“头查”有文、武生巾,软、硬罗帽,帅盔、扎巾、官帽等等,驴皮影人的服装基本和戏剧里的服装差不多,按照人物的角色,穿着各式各样。

演驴皮影,与其他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坐念唱打基本一样,也有上场诗。如,金殿朝臣的上场诗是:“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从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元帅升帐诗是:“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骨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丞相上场诗是:“三公府调和鼎鼐,宰相家燮理阴阳。”旦角上场诗较多,如青衣旦是:“惊心最怕枝头鸟,愁怅懒观墙外花。”“一阵莺风情渺渺,半窗明月影迟迟。”花旦:“东边日头西边雨,莫道无情却有情。”“风吹杏蕊飘飘舞,雨打桃花片片沉。”彩旦:“抛砖引玉琢成器,吹箫引凤候乘龙。”这些诗句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婉约、清丽,给人一种精神享受。

驴皮影共有5种唱腔,即小、大、生、髯、丑。旦角唱“小”;奸面和黑脸(净)唱“大”;白脸和红脸年轻的唱“生”;红脸、白脸有胡须的和老旦唱“髯”;烂眼边唱“丑”。驴皮影有“大难哭,小难笑”之说。就是唱净(大)悲的腔调不好唱;唱旦角(小)笑的腔调不好唱。唱腔的句式一般以七言为多,分上下句,下句押韵,像七言诗的绝句。也有“三赶七”唱法,都是对句,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然后甩腔拉韵。还有一种“硬唱”,每句五个字,分上下句,押韵,像数来宝似的。不管哪种唱腔,都是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尾叙述给观众,让人听后明白。

乡下演驴皮影,分“会影”和“院影”两种。一台会影演四晚,是由村集体负担,演出在村子开阔的场地举行,影台一般搭在学校操场或场院,对农业丰收、重要节日表示庆贺,让村民一饱眼福。院影讲究颇多,一台院影演三晚,皮影戏台必须搭在还愿者的大门口或者院子里。驴皮影的窗户(屏幕)要面对还愿者的门窗。院子里还要围上神棚,里边供奉神仙牌位。每天晚上东家要作揖磕头,烧香上供。演出的第二天,还要待客收礼,亲戚朋友都来上门祝贺。这天上午,还要“唱亮影”。唱亮影就是白天支上影窗户(屏幕),敲锣、打鼓、吹喇叭,拿线的(操纵皮影人的人)选好一组神仙“头查”,在影窗户上(屏幕)摆弄一阵子,影匠用本功嗓子(不掐脖子)齐唱“天官赐福”,表示接神迎福,接喜迎财,消灾祛祸。折腾一阵之后,东家开始收礼金,开席待客,宴请亲朋。

那时候,秋收一过,一直到来年春天,农村活跃着好多驴皮影戏团,有时一开演就是十天半个月。张家演完李家演,从这个村撵到那个村,经常追着看。有的影卷较长,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一样,如《燕飞女侠》《红娘女侠》等,一部影卷40多本书,能连续演个把月。

每天晚上驴皮影开演前,“咚咚锵锵”地响起锣鼓,这遍锣鼓叫“开通(

四声)”,锣鼓镲一停,支起影窗户(屏幕)。四弦一拉,鼓板一敲,就是“叫板”,表示马上要开始演出了。

皮影台跟前,仰着脖子看驴皮影的都是些“勺儿蛋子”(十几岁的男孩),成年人、老人和妇女离影台距离较远,有的从家里搬来板凳、椅子、篓子等坐着看。台跟前人群特别拥挤,有时还起哄。大人们一般喜欢看“稳出子”(文戏),主要是听唱。四弦伴奏,有板有眼。有的悲观内容能把心软的人唱出眼泪来。小孩子喜欢看“杀仗”(武打)。两人对阵,刀枪相碰,台里一敲木板,发出“叮当”响声,犹如真的一样。俩影人上场对杀,也分几个回合,然后胜者回马一刀或一枪,杀死对方,拿线的手疾眼快,换上“血查子”,顶灯的影匠一吹灯,“呼啦”一闪,十分精彩,看着特别过瘾。再就是爱看丑角一类的“小矬子”和“大爪子”,他们上场出怪态,逗乐子,惹得台下捧腹大笑。

驴皮影的人物一出场,就会告诉你是良善还是凶恶,是好人还是坏人。例如《保龙山》中的沈恒威,《千里驹》中的刘瑾,《两狼山》中的潘仁美,《珍珠塔》中的严嵩等,一看脸谱就知道是大眼奸臣。驴皮影里的丑角和戏曲中的丑角角色相同,俗称之为“烂眼边儿”,这种脸谱不好区分好坏,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审诰命》中的唐成,《卷席筒》中的苍娃,脸谱都是白鼻梁儿,烂眼边儿,但他们都是好人。最难区分的就是旦角,只有听懂驴皮影戏,看懂戏里内容的,才能区分出好坏,不然,就像鲁迅幼年看社戏一样,红的进去,绿的出来,凑热闹而矣。

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现在,乡下演驴皮影已经基本绝迹,驴皮影被电影、电视取而代之。年轻人基本不喜欢看驴皮影,也听不懂唱腔,看不懂剧情。这一民间传统的优秀戏曲正在被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所淹没。

(责任编辑:楚文)

(邮箱:zhouwenji0303@163.com)

猜你喜欢
旦角上场皮影戏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独自上场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除夕赴年夜饭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戏曲旦角的表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