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怀
【摘 要】《撒哈拉的故事》是华人代表女作家三毛的代表作品。在充满人文情怀和自由流浪心态的三毛笔下,撒哈拉大沙漠不仅不再物质匮乏,反而拥有了别样的生机。本文以《撒哈拉的故事》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在表达方式上的运用别具匠心,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整体行文合理自然,主要分析三毛行文的特点和精彩,辅以她的人生经历和心态历程,重点讲述三毛在本书中所展示的人文主义情怀。
【关键词】撒哈拉;艺术特色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选择了最朴实的表述方式,把深刻的道理浅显的表达出来,由浅入深,这种平实的话语反而更容易让读者领悟到深刻的道理。她行走在沙漠上,描写这属于撒哈拉的故事,不仅表达方式匠心独运,语言风格也选用了一贯的风趣幽默,整篇故事的行文构思也是流畅顺遂,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迎合了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她的思想已经触及在西属撒哈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存内核,小说中有几篇文章甚至舍弃了她一贯嬉笑怒骂风流洒脱的行文风格,整篇文章气氛沉抑,充满了三毛人文主义的思考和语句上的锤炼。
一、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
三毛的小说是她在达成心灵和肉身流浪并进行自我放逐的基础上酿成的,借由其自身的经历与形象成为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和叙述者,将她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娓娓道来。她的作品的表达方式是以少量客观描述风物和大量的主观第一人称心里描述构成。
(一)平实入理的叙事风格
三毛的叙事风格是简单直白的“我手写我心”,她的话语模式是一种心灵与流浪的话语,能更直接更短促的切中读者的内心。《撒哈拉的故事》中没有太多华丽美妙的词语和句子,她对风物和自我心情的剖析描述也没有过多无实际意义的叙述。她的文字充满了哲思,但却没有哲学语言的深奥,她擅长用简单短促的人物对话给读者讲述故事,讓读者能在平实的叙事中了解到三毛所要讲述的“理”。
(二)第一人称的神奇体验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即故事的“经历者”和故事的“讲述者”。而这种表达方式就极尽所能的体现在她对于第一人称的神奇运用上。
《沙漠观浴记》就是一个三毛用第一人称描写有趣经历的例子。在这篇作品中,三毛以向前走路的方式带着读者了解了沙漠中的名字为“泉”的浴池以及撒哈拉威妇女清洁身体的别样习惯。读者所熟知的众多中国作家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笔锋下的文字就会偏向于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句子。在活用比喻、拟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情况下,有些文字会变得晦涩难懂。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从三毛其他相关作品的研读中读者可以发现,她的语言风格以平和、自然、清新为主,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表现出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态度。除去这些属于所有作品的语言风格之外,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的语言风格却是偏重于幽默风趣的。
三毛是国内优秀的散文作家,她对于幽默的运用来源于内心,正是由于三毛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所运用的语言风格才能是幽默和诙谐的。在幽默的笔触下,三毛用自己善于发现乐趣的一双眼睛为读者描写了许多的有趣场景。沙漠与普通大陆不同,沙漠中的风貌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经过三毛的表达,这些场景也带给了读者无尽的回味。
三毛用捡来的包棺材的外壳制作桌子;用绿色的塑料水瓶做花盆;把旧的轮胎捡回来做舒服的沙发……这些生活的小情趣在《白手起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三毛也在文中说明——“我实在是一个很懂得幽默生活的人,这些垃圾竟也被我当成了宝贝,把它们一个一个收回来重新利用,反而美不胜收。……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其实,青菜豆腐都尝不到。)”三毛把生命中可能经受到的欢喜悲伤比作“阳春白雪”和“青菜豆腐”,这种比喻充满了一种洒脱的幽默。这轻快明朗的笔调让沙漠中枯燥乏味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括号中的自嘲也更让读者感受到三毛的特别的诙谐和感染力。这句俏皮的语言也点明了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让读者在感受三毛幽默语言风格的同时,也领悟到她的一份人生智慧。
三毛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极大的文学价值,源于她真诚平实的叙事、不饰雕琢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流畅的行文安排。她直陈其事的叙述、明朗洒脱的笔触、真情实感的表达、任情肆意的情趣、倜傥不羁的情怀,共同构成了她的艺术气质,使她的文字更平易近人。《撒哈拉的故事》是她一生的巅峰之作,她用自己对困苦和贫瘠的探索来交换自身心灵的慰藉,使得笔下的文字不同于其他作家固守死板的政治性话语,反而充满了对自由的追逐和真诚可爱。三毛的文学功底深厚,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也值得后世不断的研究,并从中汲取到属于本书的艺术特色和属于三毛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台湾:台湾皇冠出版社,2008年版.
[2]郭振.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王红.对于撒哈拉文学性的分析[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徐怀诚.三毛作品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