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英
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所谓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在优化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一、语文教材中实施美育的内容
(一)美在语言
优秀的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文字的集合体,多数为文学作品,而文学是语言艺术,沿着文化长廊去欣赏名家名篇,你就会充分感受到语文教材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二)美在意境
唐宋诗词,句句珠玑,实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读这些诗歌,如品香茗,如饮醇醪,陶醉于那美的意境而有物我合一、庄周化蝶之感。
(三)美在特点
其他作品如《中国石拱桥》中的建筑美,《核舟记》中的工艺美,《琵琶行》中的音乐美,《桃花源记》中的虚幻美,《欢舞记》中的阴柔美,《安塞腰鼓》的阳刚美等等。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地理、风物人情等知识犹如涓涓细流,绵绵春雨滋润浇灌着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充实了学生的头脑,使学生领略到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二、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究美感效應,教师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按照审美要求去设计课堂教学。
(一)美在导入
许多课文都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并把它作为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升华主旨,以震憾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情景的感悟。
(二)美在朗读
朗读是体会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选择自己朗读,可以选择请同学朗读,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乃至视频文件。
(三)美在体验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景物,发现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自然美,从而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育要密切结合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写,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进行联想,加深对课文语言美的理解力,同时提高运用语言表现自然美的能力。
(四)美在想象
仅仅有朗读、体验还不够,文学作品要读进去,读出味道来,还要有比较强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意象及意境。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静下心来体会想象的画面。
(五)美在鉴赏
“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最贴切的符号,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从语言悟进去,形象可以复活,锦绣山河可以触,世俗情态可以感,于是,心神动而情感生,去丑而近美。
鉴赏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前两者为主。文学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中国文学作品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如《古诗十九首》中“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句子,又联系了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词,让学生体会“草”由于文学的积淀,这个意象已经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而是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感情的文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
同时,教师本身应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并且引导学生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
(六)美在创造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如学了《春》一文后,我激发学生欣赏时先要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读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再用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写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看谁真正读懂文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美育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语文教学来讲,可以通过学生独立的审美活动来实现,即广泛接触审美对象,大量吟诵优秀的文学作品,于潜移默化中获得感情的陶冶,也可通过有意义有目的的课堂审美实践活动来进行。课堂是实现美育教育的主阵地。
(一)指导学生感知理解美,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创造美的基础
首先要指导学生美读课文,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直觉。其次,展示形象进入意境。最后,激发感情感受美的真意。一篇好的文章总是以美好的感情来打动人的,“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通过感情审美,作者的思想感情将深深印到学生的脑海中。”(时寅敦《审美——语文课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因情造文、以境托情的美意,在学生情感上引起共鸣。要达到这点,主要是靠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语句,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作者的信息符号载体还原成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使作品中的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融入意境,感受美的真意。
(二)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追求美、感知理解美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将前人积累的审美知识和经验加以迁移,按各自的审美理想不断地创造美,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
(1)培养审美语感。审美语感的形成必须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慢慢想象品尝,在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美的内涵之后,再融进个人感受,从而通过听,加以接受,通过朗读、复述、回答问题等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实践活动,既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阅读。阅读本身也是种享受,中外名著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结晶,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得到了精神享受。
(3)重视写作。写作是一种审美创造,这是学生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集中反映。当然,这都需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进行,鼓励学生异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从观察思考、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遣词造句等方面通过对古人学者的模仿获得借鉴,就能步其门而登堂,效其法而变通。
四、语文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审美过程中的主导者,应具有的美好修养包括两个方面:
(1)自身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与和谐,要不断夯实底蕴,吸引学生;激情演绎,打动学生;才艺展示,征服学生。
(2)由此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如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滋养,艺术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情,使语文学习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和内心世界。同时,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美育的内容无处不在,领悟美的过程生动有趣,实施美育的途径多种多样。美育,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美育,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培养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人格;美育,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了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我们一起奏响语文课中美的旋律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