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晔
河北省永清县别古庄镇中学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范洪晔
河北省永清县别古庄镇中学
本文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依据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和构建主义,构建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教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解释;应用;拓展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教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即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转变,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味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里要求。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可拿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师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如在《可能还是确定》一节中,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学生的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7.9千米时,也可以不下落。每次下课铃声一响,学生总怨时间过得太快,学习的兴趣愈来愈浓。
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里,学生练习:可安排四位学生在黑板上解题,然后再让四个学生上来批改。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他的做法是:
由①的5x=y+3③
把③代入②得y+3=11-y
∴2y=8
∴y=4
把y=4代入①
∴得5x=7
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能力。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从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解决数学问题后,学生已掌握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但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密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笔者今后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主攻方向,同时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1]曹一鸣: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