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研究

2017-11-28 03:16蒋抒博
冰雪运动 2017年5期
关键词:冰场冰雪赛事

蒋抒博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1 引言

冰上运动是人们借助冰刀或其他器材,在天然或人工冰场上进行的体育运动。它主要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和冰壶等运动。冰上运动产业是一个涉及运动、旅游、装备制造、竞技赛事等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冰场经营是冰上运动产业的核心产业,包括冰场规划、设计、建设、运动赛事等一系列活动;冰场设施、设备与器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可以看作冰场经营的上游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可以看作下游产业,如滑冰人员的培训,装备的购买和租赁、赛事的资讯和门票等。中国冰上运动产业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本文在梳理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特征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而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2 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期(建国后~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的冰上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就已经有关于滑冰的记载,清代“冰嬉”成为皇家冬季重要的娱乐项目[1]。民国时期冰上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大连、天津等地区滑冰运动在普通民众中开始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冰上运动迅速发展,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开始铺建人工冰场,东北地区曾经开展过“百万群众大上冰”活动,群众参与规模逐年增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冰上运动开始萧条。在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人工冰场缺乏运营资金,几乎全部关停,大众冬季体育运动受到了严重制约。

2.1.2 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1999年)

为了普及冬季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北冰南展”的发展规划,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开展冰上运动[2]。1992年中国获得首枚奥运奖牌,极大程度上激发了群众冰上运动的热情。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开始建设室内滑冰馆,冰上运动逐渐兴起。商业冰场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重要特征。1999年,国贸溜冰场开创了中国“商场+冰场”模式,同一时期还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滑冰俱乐部。此后,中国冰上运动产业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2.1.3 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快速发展,商业冰场的数量不断增加,“商场+冰场”模式由北京拓展到中国南方一二线城市。2003年,黑龙江省启动“冰雪体育长廊”计划,成为国家冰雪运动的重要基地,为中国冰雪人才的培养做重大的贡献。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北冰南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北冰南展西扩”计划,将西北地区以及南方地区纳入冰雪运动的发展战略中。这一时期,冰面面积不断扩大,冰场配套更加完善,冰场的建设更加专业,冰场的运营管理也逐步完善,国产的制冰设备成为市场的主流。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冰上项目在冬奥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自2002年中国获得第一块冬奥会金牌以来,截至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共累计获得12枚金牌。其中11枚金牌来自冰上运动。2003年中国室内冰场只有21家,2016年底中国室内冰场达到188家。中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冰雪产业发展,预期到2022年,中国滑冰馆数量将超过650座,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将超过3亿人。

2.2 冰上运动产业区域发展特征

2.2.1 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丰富,商业化水平低下

东北地区是中国冰雪资源最为充足的地区,这里拥有丰富的冰雪文化,冰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中国冰雪运动群众基础最好的区域。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是中国冰上运动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也是中国冰雪赛事的主要举办地[3]。然而东北地区冰上运动产业商业化程度相对落后,冰上运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品牌化程度低,一些高端产品对国外依赖性强。2016年东北地区共有36家室内冰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修建,商业冰场发展缓慢。

2.2.2 华北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运营模式成熟

华北地区的冰上运动历史悠久,“冰嬉”作为皇室的冬季娱乐项目,在民间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与东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的冰雪资源并不富足,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内消费者消费意愿较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冰雪产业重要的客源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冰上运动的热情,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消费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华北地区市场定位精准,围绕以北京为中心的客源进行开发,进一步细分目标市场。这种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基础的开发模式,使得华北地区冰场商业化程度较高,冰上运动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运营模式较成熟,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较高。北京是中国冰上运动发展最为完善的地区,室内冰场数量24家[4],居全国首位,冰球、冰壶等运动开展较好。

2.2.3 西北地区:受地域限制发展缓慢

西北地区冰雪资源比较丰富,第13届冬运会的举办标志着国家冬季运动“西拓”战略的成功实施。然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群众对冰上运动的消费意愿较弱,冰上运动项目场地严重缺乏,加上地域偏远,严重制约着冰上运动的发展。即使是西北地区冰雪产业发展最快的新疆,目前仅有室内冰场5家,比赛项目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2.2.4 南方地区: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冰上运动产业发展迅速

南方地区冰雪资源稀缺,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民众对冰雪运动有较高的需求。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对于经济、制造、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的南方区域而言,是发展冰上运动产业的良好时机。近年来,南方地区室内冰雪场馆逐渐兴起,东南沿海地区室内冰场数量达到67家,占中国总数的35.6%,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的室内冰场数量都居于全国前列。

2.3 宏观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冰上运动产业的发展。《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冰雪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以京津冀为引领,以东北三省提升发展为基础,发挥西北、华北地区的后发优势,带动南方地区协同发展,最终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冰上运动场馆数量达到650座的目标。《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提出推进冰雪运动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此外,北京、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区也出台了推动冰雪产业发展、普及冰雪运动的相关文件。

2.4 民间资本参与度

从冰场属性来看,政府和企业是中国冰场的主要所有者。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室内冰场数量有188家,其中由政府拨款建设的冰场为32家,占据市场份额的17.02%。政府所有的冰场专业性较强,场地规格较高,能够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大赛,平时是运动员的训练基地,部分时间对公众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和上海等地区。

由民间资本投入的室内商业冰场目前为156家,占据市场总数的82.98%。商业冰场主要分布于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业街、体育馆等场所内,开展滑冰、冰球等冰上项目。目前“商场+冰场”是商业冰场的主要运营方式,中国共有128家商场内冰场,占室内冰场总量的68%。从地域分布来看,商场内冰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经济发达地区。独立冰场是商业冰场另一种重要形式,主要由俱乐部建立,以花样滑冰、冰球为主要项目,主要经营方向是青少年的培训教育。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近年来商业冰场硬件设施日益完善。除积极承办赛事、组织运动员参加冰上运动比赛之外,还不断开展多样化的项目,如举行冰上婚礼、冰上演出等丰富活动,试图以更全面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许多冰场与大中小学进行合作,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

2.5 冰上赛事

2016年,中国共举办了189项冰上运动赛事,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和新疆等地区。国内冰上赛事的主办方主要有政府机构、企业和体育协会组织。其中政府机构主办了150场赛事,占国内冰上运动赛事总数的79.4%,企业组织了24场的赛事,占总数的12.7%,协会组织了21场赛事,占11.1%(部分赛事为联合举办)。目前政府机构是国内冰上赛事的主要发起者,企业重点关注的是青少年冰上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是主办国内冰上运动赛事最多的官方机构,占2016年国内冰上赛事总量的比例为24.9%。

冰上赛事包括大众性冰上赛事和专业竞技性冰上赛事两种。2016年,冰上运动爱好者参与的大众性赛事达到112场,占国内赛事的59.3%;由专业运动员参加的竞技性赛事为77场,占国内赛事的40.7%。在具体项目上,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占全国比赛比例分别为34.9%、23.8%、12.7%、11.1%和9.5%,非冬奥项目比赛占8%[4]。总体看来,中国冰上赛事呈现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大众冰上赛事为主体,参赛人员多样化、比赛项目多类别、主办单位多元化等特点。

3 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3.1 冰上运动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1 冰场规划不系统,配套设施不完善,盈利能力较弱

中国的商业冰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建设运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规划选址缺乏系统论证,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商业冰场在规划设计时,没有对区域内客户群体进行详细分析,对消费能力判断不准确。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一些冰场没有长远定位和发展规划,存在建设面积过小,场地质量较差,维护不及时,安全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其次,冰场过度依赖散客,盈利模式单一。冰上运动消费者可以分为体验型消费者和爱好型消费者两类。商场内冰场主要是作为一种商业业态,消费群体主要是散客,中低端培训占据比重较大。这种经营方式对于提升商场档次,带动客流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将滑冰体验者转换为爱好者的难度较大,没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和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导致冰场自身盈利能力较弱。此外,一些冰场还存在营销推广较少,缺乏精品赛事和活动,对冰场的品牌打造不足等问题。

3.1.2 冰上运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

冰上运动装备直接影响到冰上运动的发展与民众参与度。冰上运动涉及不同的具体细分运动项目,对应市场需求可分为专业性运动和大众娱乐性运动。不同的冰上运动项目,消费者需求的装备国产化程度有所差异。冰球、冰壶装备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品牌,专业性较强的运动装备也基本来自海外,只有大众滑雪娱乐的冰刀主要选择国产品牌。

中国冰上运动设备、装备的起步相对较晚,在器材、冰鞋等的生产研发方面较为落后,没有原创性技术,处于产业的低端,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相应的品牌效应。在产值、品牌知名度、创新性及市场管理经营方面与国外的著名品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5]。目前国内市场上,高档冰上运动装备以荷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品牌产品为主,这些冰上运动装备发达国家掌握着冰上装备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大众消费冰上运动装备以黑龙江省黑龙冰刀、广州的蒙特莱美洲狮等国内企业为主[6],黑龙冰刀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

3.1.3 专业人才稀缺,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冰上运动人才既包括竞技人才,如运动员、教练员等,也包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快速发展只有十几年时间,与冰上运动强国相比,我国在冰上运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人才都较为稀缺。首先,冰上运动员数量较少,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注册冰上运动员共有5 816名,其中滑冰运动员3 424名,冰球运动员1 511名,冰壶运动员881名[4]。相比于夏季项目,中国冬季项目运动员较少。其次,教练员的发展落后于产业的发展,无沦是在数量还是在水平上,都难以满足当下产业发展对教练员的要求。目前,中国冰上运动教练员主要来自东北地区,初级教练居多,高级和国家级教练数量很少。尤其是商业冰场的教练员多为一些退役的专业运动.员,没有经历教练员培训课程,理论水平不高,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把先进的训练体系和管理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7]。第三,冰场的高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中国冰场主要分布在商场中,这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背景,不但要掌握冰场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商业地产、冰场规划和管理等的相关知识。这对产业的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中国缺乏冰上运动产业管理人员和技术的培训机构和渠道,高级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1.4 冰上运动赛事发展水平较低

赛事是推广一项运动最为有效的手段,它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观赏体验和参与感。打造品牌化冰上运动赛事,是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近些年,中国冰上赛事发展形势良好,赛事数量逐年递增,赛事举办地开始向南方延伸,青少年参赛人群数量增加,观赛人群逐渐多元化、赛事影响力不断增强,民间资本参与冰上运动赛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总体看来,中国冰上赛事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赛事中冰壶、冰球赛事很少,缺乏品牌化的赛事,冰上运动赛事在整个体育赛事中的知名度不高,赛事商业化发展的程度较低。冰上运动赛事举办主要由政府主导,大众性赛事虽然数量较多,但受到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都较低。此外,大众赛事与竞技体育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上升通道和联系。

3.2 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的对策

3.2.1 提高冰场规划和经营管理水平

冰上运动受到地域和气候的限制,目前在中国仍是小众运动。冰上运动场地建设,尤其是商业冰场的建设应加强科学系统的规划。各地区应根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以及消费特点,科学规划冰场建设。商场内冰场应加强对商场的选择论证和成本的控制。在经营管理上,冰场要注重与商业、住宅、休闲等项目的融合,为参与冰上运动竞赛、培训和体验的消费者提供完整的服务;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吸引普通消费者的加入,将体验型消费者逐步转化为滑冰爱好者;要借冰雪进校园的政策,加强与中小学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引导大、中、小学生上冰雪[8-10],拓展消费群体;要加强运营推广,结合本区域的特色,开展各种赛事和活动,打造特色的冰场品牌。

3.2.2 推动冰上装备制造业升级,建立本土装备高端品牌

中国冰上装备制造业要实现良性发展,首先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冰上运动装备品牌。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骨干企业,通过系统培训、整体营销推广、对接金融支持、促进技术合作等方式,促进企业规模扩张,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冰上运动器材装备、防护用具等企业发展。其次,加强加大产品的生产研发投入力度。企业要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产品研发团队,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品牌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合资或收购等方式,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再次,加强对目标市场的营销与推广。支持骨干企业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品牌,加强营销宣传;加强对目标客群的细分与研究,针对不同人群研发不同装备;鼓励企业扩大网上销售,提高用户参与度;推进产销对接,加强企业与冰场、培训机构、教育机构的合作,拓展销售市场。

3.2.3 加强冰上运动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冰上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11-15],对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依托高等学校开展专业教育,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展相应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其次,加强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对于教练员,要加快成立全国统一的冰上运动教练员协会,加强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考核和认证,丰富冰上运动教练员的培训内容,加强对冰上运动教练员的全方位培养,制定严格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与认证制度。对冰场基层服务人员,要加强岗位培训、知识培训和服务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完善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系。第三,加强冰雪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培养,引进国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3.2.4 多方而推动冰上运动品牌赛事

冰上运动品牌赛事的打造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专业赛事方面,政府机构应建立冰上赛事投资主体多元机制,创建包括政府、协会、企业的多元赛事投资主体模式;在大众赛事方面,减少大众性冰上比赛的审批流程。各地政府机构应制定并完善冰上赛事补贴制度,对于非政府机构主办的赛事依据规模和参与群体给予合理补贴,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冰上赛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业协会应发挥串联企业的功能,引进国外先进的品牌赛事,组织向国外学习先进的赛事组织、管理、运营等经验。企业要合理抓住冬奥会背景下政府出台冰雪政策的契机,以打造品牌赛事为目标[16],以高水平、娱乐化等为宗旨,有计划举办国际高水平专业赛事,培育花样滑冰、冰球等观赏性强的冰雪运动品牌赛事。在专业赛事之外,还要引导培育商业表演项目,大力培养本土冰上明星球员,鼓励市民参与赛事,吸引冰上运动观众。

3.2.5 大力普及冰上运动,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

公众的参与能够为冰上运动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普及冰上运动,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滑冰馆的建设。与雪上运动相比,冰上运动受气候和地形限制较小,能够在南方地区广泛推广。政府应鼓励在常住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公共滑冰馆,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设滑冰馆,鼓励对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为滑冰馆,力争中国滑冰馆到2022年超过650座。其次,大力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在北方学校体育课中合理开设滑冰课程,在南方鼓励中小学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上运动教学活动,普及冰上运动技能和冰雪知识。再次,加强对大众冰雪运动的指导,通过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俱乐部、培训学校等开展冰上运动培训服务。同时借鉴国外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将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让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实现紧密结合,为冰上运动提供人才储备。

4 结语

冰上运动产业在中国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与雪上运动相比,冰上运动受地域和气候影响较小,适合在群众中广泛普及。但目前专业人才、基础设施、生产技术、赛事水平等因素仍是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对冰雪运动的普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利用这一机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冰上运动赛事和运动装备品牌,推动冰雪运动在大众中的普及,逐步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宏伟目标。

[1]张宝强,陈彦.清代冰上运动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2):28-32.

[2]于立强,高海军.我国冰上运动项目“北冰南展”的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16-18.

[3]石长波、徐硕.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的分析及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70-172.

[4]孙承华.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刘文佳,姜淼淼.我国冰雪体育器材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5):81-83.

[6]吴巍,张良祥.凤凰涅槃:从“黑龙冰刀”的重生探讨品牌的保护与创新[J].冰雪运动,2017,39(2):78-81.

[7]秦风冰,潘桂芝,郝一伟.我国冰上运动项目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22-125.

[8]刘岩.普通高校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研究[J].冰雪运动,2007,29(1):42-44.

[9]王丰秋.高校冬季开展阳光体育的措施[J].冰雪运动,2016,38(2):74-77.

[10]刘松,李妍,陈玲,等.黑龙江省全日制高校大学生冰上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优化[J].冰雪运动,2016,38(1):41-45.

[11]王锦国.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发展战略[J].冰雪运动,2017,39(2):1-6.

[12]李刚,罗大林.北京冬奥会与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J].冰雪运动,2017,39(1):12-14.

[13]张志鹏,刘庆闯,许水生.中国冰壶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2014~2015年度全国青年冰壶锦标赛评述[J].冰雪运动,2015,37(4):29-33.

[14]孙若凯,刘陈.冬奥背景下我国冰雪项目发展的理论研究[J].冰雪运动,2017,39(1):9-11.

[15]陈伟光.黑龙江省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冰雪运动,2015,37(2):6-11.

[16]白冰,魏玉存,赵烨.我国冰雪运动表演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冰雪运动,2013,35(5):79-83.

猜你喜欢
冰场冰雪赛事
本月赛事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