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泽民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100816)
德国足球的“成功密码”及其启示
樊泽民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100816)
发展校园足球,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借鉴德国足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更要从微观上探寻、解析德国足球的“成功密码”。
德国是名副其实的足球强国。德国足球战绩辉煌,长期保持世界顶尖水平,其主要特点是:
德国是从英国最早引进足球的欧洲内陆国家,拥有100多年的足球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浓厚的足球氛围。1888年,日尔曼1888足球俱乐部成立,标志着德国足球的正式开启,这比我国早了100余年。1900年,德国足球协会成立,比中国足球协会早成立55年。1950年,德国体育联合会成立,并提出“体育的第二种方式”口号,象征着足球运动开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大规模开展。1963年8月,第一届德国足球甲级联赛在多特蒙德打响,成为德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标志,这比中超职业联赛早了30年。
德国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德国人热爱足球,足球运动已融入德国国民生活,成为重要的体育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为德国足球的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德国拥有2.7万多个各类足球俱乐部,足球注册人口达到7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9%。从德甲职业联赛到地区业余联赛,包括各中小学校都有成人和孩子在踢球。1.4万名青少年常年在各类足球俱乐部中训练,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竞技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德国普通民众把现场看球或看电视转播作为重要的休闲方式。各级俱乐部都有自己的忠实球迷,如德乙联赛球队柏林联足球俱乐部的主场是由3000多名球迷用14万余小时为俱乐部义务翻新修建的,为俱乐部节省了几百万欧元的开支。德国国家队和俱乐部球队的优异表现,也激励着更多的德国民众投身到足球运动中来。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赛事体系支撑德国足球的持久强大。德国各级政府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构统筹体育场地的建设、维护和使用,优先满足足球俱乐部和足球精英学校的训练和比赛。德国足协规定每个德甲、德乙俱乐部的青训中心必须配套建设2~3块专业足球场地和能容纳至少1.5万人的足球场。2000年以来,德国足协为青训投入了5亿多欧元用于俱乐部青训中心的基础建设。德国各乡镇和小城市都建有足球场,满足了700多万注册球员的训练和比赛,并在每个周末举行近8万场正规足球比赛。
德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组织的足球升降级竞赛体制。最高级别的德甲和德乙联赛由德国足球联盟负责,第3级别的德丙联赛由德国足协负责,第4级别的五大区联赛由五个区级协会负责,第5~10级别的联赛由21个州协会负责。各级联赛全部实行升降级动态管理,将业余和职业联赛相结合,促进了足球普及,提高了专业足球水平。
德国足协认为高水平的足球教练员是青少年乃至职业足球提高水平的根本。为此,德国足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足球教练员培训和管理体系,明确了C级、B级、精英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A级和教练员培训员的考核方案和晋级办法。德国足协规定德甲和德乙36支球队必须配备3名以上的专业级教练员和门将教练。目前,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教练员队伍,近3万人持有欧足联的B级教练员证书,近6000人持有A级教练员证书,超过1000人持有专业教练员证书。每个青训中心、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足球精英学校都有专业教练员任教。
德国足球市场化发展及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电视转播、出售门票、赞助商和相关产业等,所占比重分别为38%、22%、32%、8%。德甲、德乙联赛采用集体转播方式,两级联赛的电视、网络、广播转播权都由联赛公司经营,德国足协预计,2017-2018年电视转播费将达到11亿欧元。德国企业看好足球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潜在的市场价值,85%的德国企业是足球赞助商,每年赞助总额达到2000万欧元。德国职业联赛平均每场会有超过4万名观众,各类比赛门票收入约5.35亿欧元。
2000年,德国足球国家队和职业联赛两条战线都陷入低谷。德国足协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制订并实施了以提高运动技能、加强文化学习、培养综合能力三位一体的“天才培养计划”。经过10多年坚持,德国足球天才培养计划推动德国足球运动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德国足球重回世界巅峰。本次赴德国校园足球专题培训,参训学员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德国青少年足球“天才培养计划”,该计划由德国足协提出,得到德国联邦议会和各州议会的大力支持,通过建立完善的足球后备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为德国足球竞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从而提升德国足球的总体实力。德国青少年足球“天才培养计划”主要有以下特点:
德国每一个少年儿童可以就近到住所附近的足球俱乐部训练、比赛,这让孩子对足球产生兴趣并为之着迷。德国家长支持、尊重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和选择,先让孩子在足球运动中得到快乐,拥有多样的人生追求,日后如果孩子真正喜欢并且有能力走好职业足球的道路,家长资助他们在足球方面继续深造。学校和俱乐部注重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训练活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展开,避免枯燥单调的训练摧毁学生的足球兴趣。职业足球俱乐部定期安排明星球员到学校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踢球,并利用周末安排学生到俱乐部参观,让学生在球场上与自己喜欢的球星同场竞技,感受足球运动的快乐。
在实施“天才培养计划”后,德国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改善是建立了366个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40所足球精英学校和56个由各职业俱乐部负责建设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青少年训练基地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重点面向在各类足球俱乐部参加训练的孩子,目的是确保孩子在俱乐部外也能得到训练和培养。青训中心由职业足球俱乐部负责建设,是“天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德国足协规定,德甲、德乙的36支球队必须设有青训中心,配备全职教练员、寄宿条件和充足的足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目标是培养未来的职业球员,提高德国年轻球员和后备球员的质量。足球精英学校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通过与俱乐部密切合作,为俱乐部青训中心接受足球训练的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辅助性的足球训练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饮食安排,保证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水平。
德国每一个踢足球的孩子都梦想成为职业球员,但最终只有2%~5%的孩子能够进入职业联赛,因此,德国高度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认为不能因为参加足球运动而影响学生的学业。德国人认为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非常有利于足球运动水平的提升。学生因训练、比赛而耽误的课程,学校会安排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灵活的考试模式、专门的补习辅导以保证学生的学业成绩。足球精英学校每年淘汰一部分学生,学校和俱乐部会为被淘汰的学生安排好学校,使其继续文化课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对于文化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学校停止其参加足球训练,使其安心学习文化课,达到要求后才能继续接受足球训练。
德国足协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按照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训练目标和内容。社区足球俱乐部主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让青少年了解足球的基本规则和运动规律。青训基地主要培养青少年踢球的兴趣,学习传球、控球、带球等基本技术,接受基本战术知识的灌输,通过小型比赛了解踢球的基本技能。足球精英学校主要教授以严肃态度学习踢球,培养踢球的乐趣和创造性,进行基本技术的系统性训练,根据攻防位置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球队配合的基本战术,培养球员的个性、斗志和争胜心,组织同级别球队进行联赛。青训中心主要教授青少年保持踢球的乐趣,态度严肃并有争胜的欲望,在对手施压、高速运动或时间紧迫时仍能做出精确的技术动作,根据球员的不同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完善球队的战术,保持全面、稳定的体能。
德国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委托高校开展青少年足球选材、训练等科研工作,为“天才培养计划”提供详实的数据和科技支撑。部分高校与当地足球协会合作,面向学生开展测试,根据相关指标,向足协推荐有潜力的足球苗子,送其到足球训练基地进一步开展足球专项训练。相关高校指导足球训练基地结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年龄和身体发育特点进行科学的力量训练。
与德国相比,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任重道远,迫切需要教育、体育、足协等部门形成合力,遵循足球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类资源,借鉴德国等足球强国的成熟经验,抓好工作落实,提升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质量。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规划了足球发展的顶层设计,但与德国相比,我国足球发展的顶层设计仍显不足。我国新一轮足球改革启动2年多来,虽有一定成绩,但中国足球的发展路径、执行计划仍不够清晰。因此,需要进一步明晰、优化中国足球发展的道路并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这是关系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德国青少年足球“天才培养计划”确定后全国都在执行,且坚持了10余年,从而推动德国男足在2014年重夺世界杯冠军。《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设计过于粗线条,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确保得到有效执行。这种状况不得不让人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前景担忧。为此,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目前,足球领域“管办分开”,足协“去行政化”的改革正在路上,职业足球和校园足球分属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负责,足协内部不同年龄的梯队分别由联赛部和青少部负责,这给统筹资源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建议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发挥各自系统优势,调动各方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合作,促进职业足球合作成果惠及青少年足球。中国足协要推动足球俱乐部与学校深度合作,为学校输送专业教练员,提升学生的足球训练水平。教育部门要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现有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等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足球苗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体育部门要推动业余体校的教练员、场地设施等体育资源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所用。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工作重点是打造、搞活业余足球联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足球运动普及水平,为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在夯实校园足球普及工作的同时,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足球天才培养计划和相应政策,搭建以小学为普及梯队,初中和高中为初级和中级后备人才梯队,高校为高级人才梯队的选拔和培养体系,推动形成不同年龄梯队衔接、体教结合的足球后备人才选拔和培育体系,力争做到“全国一盘棋”。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库,跟踪每一名有天赋的青少年球员,力争做到不漏掉任何一匹“千里马”。德国青少年足球天才培养教学大纲内容详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值得我国借鉴。建议中德在深入研究世界足球发展趋势、中国足球发展现状和青少年球员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合作编写科学、合理、系统、操作性强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提高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各年龄段青少年球队落实统一的技术要求,形成统一的技战术风格,为国家队层面建立相对稳定的布局奠定基础。训练大纲要涵盖训练、学业、心理、恢复、医疗、饮食、社交等与运动员成长息息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并提出量化指标,详细划分各个年龄段的训练目标、重点和手段,并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实施。训练大纲不仅要告诉教练员“做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把背后渗透的训练理念说明白。
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足球教练员对我国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及足球教练员进行培训。与职业教练员相比,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引进和培养成本低、见效快。一方面,建议引进德国教练员,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展系统指导及培训。另一方面,选送优秀校园足球教练员赴德国学习,让校园足球教练员置身良好的足球土壤,接受长期培训,促进其训练理念向先进国家看齐,提升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选派骨干体育教师或初、中级校园足球教练员出国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以获得欧足联C级教练员证书为目的,回国后投入到校园足球基础训练工作中。长期培训以获得欧足联A级教练员证书为目的,要求外方给予实践辅助或随队观察学习的条件保障,回国后投身高年龄组或精英球员的训练工作,将从国外学习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国内教练员共享交流,真正提高我国校园足球教学训练水平。以高校为平台规划建设区域中小学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充分发挥高校高水平教练员师资优势,在本区域内定期培训当地中小学校园足球教练员,以点带面提高校园足球教练员教学水平。
近年来,青少年球员留洋热潮持续升温,合作模式多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成才率不高的问题。建议在全面总结青少年球员“留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留洋”的工作思路,可以以教育部和中国足协为主导,以中德足球合作为依托,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理顺利益和球员归属关系,选拔优秀青少年球员长时间深度参与到德国青训体系当中,获得“原汁原味”的培养、训练和比赛机会。同时,选派优秀青少年球队赴德国参加青少年比赛,联合举办中德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切磋球技的同时增进友谊。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包括足球产业、科学选材、训练监控、训练方法和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确保我国校园足球改革的顺利实施。完善校园足球评价机制,这是提升校园足球质量和效益的“指挥棒”。德国足协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精英球员发展计划实施质量认证,为制定发展战略,指导各级各类青训中心提供了支持。建议借鉴德国经验,研发适应我国校园足球特点的标准化评价体系,涵盖硬件设施、组织架构、选材方式、球员身心健康、教练能力、竞赛体系、内部管理、经济运行、培训成果等内容,可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开展定期评估,为决策层掌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态势提供依据。
校园足球联赛应以大学足球联赛为龙头,建立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联赛体系。校园足球联赛的运行要与各级国家队、国内外顶级俱乐部和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选材渠道保持畅通。建立完善的联赛保障机制,各级别联赛应逐级管理、逐级负责。每年在全国评选各地区、各级别联赛最佳阵容和优秀运动员,激励学生,方便选材。
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振兴中国足球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的重大意义,把发展校园足球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从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赛制等方面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确保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把发展校园足球作为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确保足球课程、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做到全面普及和竞技提高有机结合,加快发现和培养一大批具有足球天赋和发展潜力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特别是发挥好各级足协和企业、社会团体的作用,从人力、物力、财力、竞赛组织经验等方面大力支持校园足球发展。引导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校园足球的宣传力度,使足球梦、强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校园足球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形成振兴中国足球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