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山西挠羊赛的现状与思考

2017-11-28 00:31
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忻州文化遗产物质

刘 伟 辛 锋



非遗视角下山西挠羊赛的现状与思考

刘 伟1辛 锋2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以忻州“挠羊赛”为研究对象,在非遗视角下对忻州挠羊赛的特点、传承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对策,为“挠羊赛”的传承、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论:非遗视角下“挠羊赛”具有民俗的独特性、服装场地的简易性、竞技娱乐广泛性和裁判规则本土性特点;同时存在“挠羊赛”传承人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的困境、经济发展对挠羊赛体育文化的制约等问题。建议: 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现今社会的科技手段进行宣传。开发旅游项目,将挠羊赛融入旅游业中,加大“挠羊赛”非物质文化的资金投入,设立挠羊赛专项资金。倡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传承与发展

“挠羊”是山西忻州人民由古至今对摔跤的昵称。挠羊赛(忻州跤)是集武术、娱乐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与国际自由式、中国式以及其它民族的摔跤有较大区别。2014年6月,在内蒙古林格尔县举行的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上,“搏克”和“挠羊”两项目被国家列入正式比赛项目。本文选取忻州市忻、定、原三市、县为考察点,对挠羊赛的历史演进、习俗、特征、场地、裁判规则及其核心技术特点进行考查,探讨挠羊赛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地方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询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山西大学图书馆,以“挠羊赛”、摔跤为关键词,筛选获得相关重要文献、专著、县志,期中核心期刊32篇,专著、县志12部,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支撑。

1.2 实地考察法

对2016年5月定襄庙会挠羊赛、2016年7月山西传统挠羊赛、2016年9月第三届全国传统挠羊赛进行实地考察,全面搜集了“挠羊赛”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素材。

1.3 访谈法

访谈对象涉及“挠羊赛”研究学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谝跤人(解说员)、体育局管理人、忻州摔柔基地专业队教练员、挠羊汉,访谈内容涉及“挠羊赛”传承与发展及存在的困境。

表1 主要访谈对象

姓名 机构职称、职务从业领域 胡竟仑忻州市摔柔俱乐部副调研员摔跤文化 张翔崔富海王悦张顺良郭兰天忻州师范学院国际摔跤协会顾问忻州市体育局忻州市体校忻州市体育局体育系副主任、教授运动健将、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副局长运动健将、高级教练体育局局长助理运动生理、民俗体育挠羊赛组织管理、挠羊赛传承人、摔跤技术研究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摔跤、柔道训练摔跤、挠羊赛解说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指的是那些主要不依靠物质或物质载体无法涵盖的文化遗产,内容包括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口头传说、民俗活动、礼仪等。2008年6月文化部将忻州“挠羊赛”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11月挠羊赛被文化部、体育总局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1]。目前,忻州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国家级1人(崔福海)、省级4人(朱福山、朱彦青、高书文、张顺良)。要想永久地保护忻州的非遗项目“挠羊赛”,促进忻州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仅靠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是不可能使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的,必须要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探索出新的途径。

3.挠羊赛的特征

山西省多山,忻州、定襄、原平三县属于盆地,800多年前,当地有个大湖,水草资源充足为放牧(牛羊)提供了绝佳场所。放牧者们休息时间常常玩“跌对”(摔跤)游戏,获胜者便能赢得一头羊,被人们称之为“挠羊”。“挠”即“扛”,也就是赢家把羊“扛”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演变成了以“羊”作为奖品的赛事,即“挠羊赛”,忻州“挠羊赛”主要流传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的农村。古庙会时,举行以羊为奖品的摔跤比赛,本地人民叫“跌跤”“跌对”“开跤”“摸泥鳅”等。另外,沿黄河流域与内蒙、陕西接壤的河曲县、偏关县、保德县,万里长城重要关隘代县雁门关、宁武关等地区也有零星的摔跤活动,他们称摔跤为“丢跌”。传统的体育习俗“挠羊赛”有几个特征。

3.1 挠羊赛的独特性

传统挠羊赛活动与赶庙会、唱大戏的民俗活动同时举办。山西素有“十年九旱”说法,祈雨酬神活动众多,明清时期忻州大小庙会不下百次,就崞县(今原平市崞阳)一年就有“四大庙会八小会,七十二个渺渺会”之说[2]。调查发现,赶庙会几乎是忻州每个村落固有的民间活动。挠羊赛是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是人们赶庙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浓厚的民俗特性。诗人马增祥曾描写: “七月挂锄农事闲,倾城古会动三关,四方商贾斗豪气,十万红粉秀大千。看戏开台人似海,挠羊决胜啸如颠,一年最是开心日,多少人家扶醉还”。在庙会的夜戏开始前,主办者(做社家),将两面三角旗插于戏台两边,旗上写着“英雄跌对,跌死无罪”的摔跤宣言。先拔旗者为挠羊赛的挑战方,后拔旗者为应战方,以村、镇或县为界划定区域各自选拔队员,组成对阵双方。除了庙会中间举办挠羊赛外,也有农村跤手实力强的村镇自愿主办,请外村人担任裁判和公证人。挠羊赛是忻定盆地上产生和发展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是其产生发展的根本要素,特殊的比赛方式使其得以延续。

3.2 服装与场地的简易性

挠羊赛对服装要求不高,只需掩盖隐私部位即可。跤手上身可以不穿跤衣赤膊上场,故上身光滑不易抓到,俗称“摸泥鳅”。跤手身体上不能有坚硬饰物,下身穿长裤短裤均可,裤子上允许有腰带(腰带最好以麻秧丝制作为主),穿鞋或赤脚均可参赛。挠羊赛场地简洁,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或戏台前后找一片平坦空地,画一个圆圈就可进行,跤场中间挂一个寓意吉祥大红灯笼,把一只披红带的绵羊牵入赛场,同时由一位德高望众的老挠羊汉担任裁判。每逢挠羊赛,“人群中圪挤板凳上站,墙头上骑马树杈上看”的现象屡见不鲜。传统挠羊赛都在晚上唱完戏后进行,由于没有电灯,所以人们制作司灯来保证比赛照常进行[4]。司灯是指用半个西瓜壳倒上植物油,用棉花捻成灯捻而制成的简易照明工具。由专门负责人手举司灯跟随跤手不停移动,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

3.3 竞技与娱乐的广泛性

忻州挠羊汉正式进入国家赛场是在建国后的1956年,山西省摔跤所有队员均来自跤乡的挠羊汉。建国后我国跤坛摔跤健儿以忻州居多,有204人参加过全运会,夺得27次全运会冠军,有1300多人参加过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相关行业的全国赛,80人获得过150个全国冠军,运动健将72名。以上辉煌成绩的取得,在于忻州摔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挠羊赛为摔跤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忻州的田间地头和随时随地的“跌对”活动中,现参与的人群中有父与子,兄与弟,家族齐上阵挠羊的场景,挠羊赛跤手没有固定师傅,只要是有擅长于别人的技能就可以为师,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传统形成了大众传承脉络的主脉络,大家都是真情交流,共同进步。这种传承技艺培养出来的跤手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招式主要体现在路子野、技巧怪、点子活、绝招多的技术。依靠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逐渐形成就了山西跤在全国跤坛享有“晋军王牌”美誉。

3.4 裁判与规则的本土性

挠羊赛选手不分男女老少,无级别限制;一跤定输赢,胜者继续与下一对手摔,如果连续摔倒六个对手即为“挠羊”,裁判就举手高呼“挠了”,宣布比赛结束。获胜者为“挠羊汉”,披红挂绿,骑上大马绕场几周,接受人们的喝彩,事后吃上一顿大餐,扛羊而归。比赛由“出马枪”阶段先开始,即由儿童上场。然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过五关斩六将。比赛时,选手身体任何部位触地则被认作输,双脚除外。如果自愿认输,则以单手指触地一下。在举行挠羊赛时,组织方设有“秩序员”,如有场外人员破坏秩序,秩序员以红色木棍进行敲打,以表惩罚。传统挠羊赛无时间限制,遇到实力相当且都是防守型选手时,会出现僵持不下的局面,甚至一两个小时分不出胜负(俗称“熬油”)。为解决僵局,喝跤人会采取“推圈”决胜负,“推圈”指在以三米为直径的场地进行互推,被推出者为失败方,胜者接着进行比赛。现代挠羊赛规定双方跤手必须在10分钟内摔倒对方,超过10分钟双方推圈决定胜负。

4 挠羊赛的传承与发展

忻州地处盆地,土地肥沃,青山绿水,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人们开始向这里聚集,建立属于自己的村落,修建了象征各族的寺庙,来祭奠他们的祖先[6]。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市出土的北魏时期(公元450年)的文物(童子角抵瓦当),瓦当的图案显示“赤身”“抱腿”摔跤,与忻州“挠羊跤”的标志性动作“抱腿冲怀”如出一辙;据(旧五代史)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其父李克用在今忻州市所辖代县长期担任节度使,最终定居雁门,少年时便入乡随俗,随当地军民练就了一身“角抵”(摔跤)好本领,距今已有1100年;北宋980年至986年间,杨业统兵镇守雁门关抵御辽国犯境,训练士兵和当地百姓习武,并研究出不伤对方又能强身筋骨的摔跤招式;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部将陈效婴对朝廷不满,愤然回乡,潜回秀容(今忻州)把在军中所学摔跤技艺传授乡邻,准备抗击金人,在忻州(体育志)中就有记载,距今最近的也有800多年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为忻州挠羊赛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 挠羊赛面临传统与新时代交汇之困境

4.1.1 人才培养对挠羊赛项目发展的阻碍

4.1.1.1 当今挠羊赛的发展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发展欠佳。虽然近年来在忻州地区曾多次举办挠羊赛,但跤手均为专业队员,只是在挠羊赛开始时有当地的个别百姓参加。对于地方百姓来说,想挠羊根本不可能,导致参与“挠羊赛”的人群数量与以前相比,从70%减少到2%甚至更少,于是挠羊赛便成了专业队之间的较量。这与忻州当地“挠羊赛”的独特性相背离。

4.1.1.2 在面对应试教育和社会生活双重压力下,参与挠羊的孩子群体锐减。更多年轻人选择时尚体育运动,忽视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非遗项目,不能将挠羊赛融入到现代精神文化生活中,以至于民众对挠羊赛等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意识淡薄,这成为挠羊赛面临的最重要问题,造成现在挠羊赛中年长的跤手远超过年少跤手的局面,直接导致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后继乏人。

4.1.2 挠羊赛中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困境

忻州独特的“挠羊赛”文化,是在特殊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并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建国初期,生活水平低下,能“挠”到一头羊,对人们来说可谓一大笔“财富”;70年奖品不是羊,奖品也许是一本毛主席语录或者一把劳动工具,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有需求;改革开放后“挠羊赛”的举办,体现的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场所增多,西方时尚新潮思想迅速扩散,人们将挠羊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分离,更重视物质生活,挠羊赛传统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处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流的两难困境。

4.1.3 区域经济发展对挠羊赛文化的制约

举办挠羊赛需要相当的经费投入,例如喝跤人( 裁判)和工作人员的报酬,挠羊汉的奖品、选手的礼品等,经费的主要来源依靠商家的捐赠和赞助,但是比较有限。自古“忻郡为晋阳北路门户,地近边塞”,很大程度上经济发展依仗蒙古地区游牧民族。忻州地区欠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对挠羊赛的长足发展及挠羊赛文化的广泛传播无疑是种桎梏。

4.1.4 挠羊赛的技术传承困境

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挠羊”沿袭了许多民族的技术动作,且融入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特点,其技术动作更为娴熟和特殊,最为突出的技术动作是“抱腿”。近年来随着老一辈挠羊赛传承人逐渐淡出跤台,新传承人补充不上,加之老一辈传承人的认知范围与概念上存在局限,不能很好地与时代接轨,“挠羊”技术从科技含量上很难有大的突破。传统挠羊赛的传承和影响范围有限,更多局限于宗(家)族体系之内,呈现的是一位师傅带几名徒弟的“精英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挠羊赛的传承有相当的约束性和抑制性,不利于挠羊赛的推广和普及。尽管挠羊赛在规则上进行了一些改变,但在制度方面和法律环节不完善,所以还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挠羊赛的价值。这也是传承挠羊赛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5.2 挠羊赛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5.2.1 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挠羊赛”是聚集多种部落的精华而形成的,应积极开展对挠羊赛传承的实际行动。社会各界应合力将挠羊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高校教学课程,编制“挠羊赛”教材;定期举办校园“挠羊赛”;成立学校“挠羊”试验点,邀请传承人定期进入学校传授挠羊技术,并对挠羊赛规则进行讲解;逐渐形成“挠羊”的学校教育化模式,培养“挠羊”人才。

5.2.2 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挠羊赛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现今“挠羊赛”影响的范围仅限于山西忻州,要想使“挠羊赛”这个传统项目走向全国,必须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宣传。地方政府可借助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报纸等方式,全方位宣传,广泛普及挠羊赛知识。

5.2.2.1 开发旅游项目,将挠羊赛融入其中

忻州地理位置优越,旅游景点丰富,有佛教圣地五台山、雁门关、天池高端养生度假旅游景点等35个重点项目,可以将挠羊赛加入旅游景点的项目开发中,吸引更多游客观赏与参加,设立参与奖和纪念奖,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奖品交叉传承。地方戏曲剧团可联合当地高校、体校将挠羊汉的故事拍成戏剧或电视剧在旅游景点进行演出,这样与忻州旅游景点以链条形式开发,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对“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也起一定推动作用。

5.2.2.2 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对挠羊赛经济大力支持

号召全社会一起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让挠羊赛得到有效保护,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挠羊赛”等非物质文化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对挠羊赛进行资金投入,设立挠羊赛专项资金,充分显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忻州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对挠羊赛的相关事物建立博物馆,将挠羊赛的人物形象刻成雕像进行展览,同时吸纳有关“挠羊赛”体育项目的人才,共同开展保护工作。

[1]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6.

[2]胡竟仑.跤乡跤事[M].忻州:忻州市出版社,2015:6.

[3]原平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95.

[4]定襄县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486-487.

[5]陈安平,孟明亮,曲葆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挠羊赛”观赏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21-23.

[6]李俊温.山西“挠羊摔跤”[J].体育文化导刊,2003(7):15-18.

[7]龙明莲,黄平波.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46-47.

[8]骆勇.土家族毛古斯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62-63.

[9]赵岷,李金龙.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8(6):33-35.

[10]李蕾,曾玉华.陕西高校非遗体育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6):766-768.

[11]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1):84-85.

The Status Quo and Thinking of Shanxi Nao-Yang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U Wei, etal.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 Shanxi, China)

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4yb114。

刘伟(1980-),山西忻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忻州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山西忻州兴旺庄村:蔬菜大棚变“聚宝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山西忻州定襄:“双薯”俏 百姓笑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忻州:研究制定技术方案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