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2017-11-28 00:31马永通
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武术传统体育

马永通



女性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马永通

(菏泽学院体育系,山东菏泽274015)

文章简要概述不同历史时期女子体育发展状况、丰富多彩的女性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及女性对武术文化的突出贡献,阐述了我国女性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与贡献,指出体育活动并非男性的专利,女性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

女性;传统体育;影响;贡献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发展中受到不同历史、社会背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性别也是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性别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差别以及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参与的体育项目、获得的参与机会和社会支持不同,甚至参与同一项目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性别因素主要体现在男性往往拥有较多权力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而女性则受到较多限制。同时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差异,有些项目是男性独享而女性无力涉足的,有些项目是女性擅长而男性不宜的。因此,对“独占半边天”的女性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可以丰富与完善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促进现代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

1 不同历史时期女子体育发展概述

原始社会时期可分为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前一时期女子社会地位高于男子,她们是领导者,负责教育子女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提高生存能力的基本技能与行为如:跑、跳、投、攀登、原始舞蹈等,参与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机会较多[1]。后一时期出现部落战争,男性走向社会舞台,女性社会地位下降,开始逐渐丧失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奴隶社会时期,女子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这一时期关于女子体育记载文献较少。

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在文化上接受的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思想,这种观念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女子体育的发展,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较少,并且呈现出“封闭性、自娱性、轻柔性”的文化特征[2]。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军事体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但“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民间习武,阻碍了民间体育的发展,到了两汉时期儒学盛行,“妇从夫纲” 使得女子地位一直处于下层,这一时期女子体育的记载也极少。在《西京赋》中有描写女子走绳索的片段,一些女子为了生存只能卖艺求生。女子体育的发展不仅受到伦理道德思想的束缚,而且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系。隋唐时期,开明的社会政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女性意识获得一定程度的觉醒,女性体育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3]。不仅宫廷嫔妃及贵族妇人有充足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就连广大平民百姓都都纷纷加入到体育运动的队伍之中[4]。唐代女子参与的体育项目有球类,如蹴鞠、马球、步打球等;有百戏,如剑器舞、胡腾舞、杂技等;有游戏娱乐,如骑马涉猎、投壶、秋千等,还有各种棋类。宋元明清时期儒家及理学思想深入人心,儒家礼教还规定,女子不得外出参加体育活动,严重剥夺了女子的体育权利,扼杀了女子的运动需求[5]。这一时期史料记载的女子体育活动较少,也就只有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项目,如踢毽子、打秋千等。

总之,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但受到传统“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影响,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受压迫的。

2 丰富多彩的女子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一般来说,我国的传统体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养生中的体育、军事体育、娱乐性体育。女性以娱乐性体育活动为主[6],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舞蹈。这是人类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女子舞蹈的种类也繁多,各种宫廷舞蹈、胡旋舞、踢球舞、剑器舞等。

球类。包括蹴鞠、马球、步打球、抛球等。蹴鞠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清明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女子马球在唐代最为流行,大多在宫中及贵族中开展。步打球类似与今天的曲棍球,是徒步用弯曲的木棍击球入门分胜负。

休闲娱乐类。如荡秋千、投壶、放风筝、踏青、登高、滑雪等。

棋类。如围棋、象棋、双陆、弹棋等。

3 女性对武术文化的突出贡献

3.1 创设武术拳种流派

五枚拳:创始人是少林寺僧尼五枚祖师(亦称五枚道姑),这一流派的武术在中原早已失传,却在闽西汀江河畔的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7]。古基女子舞狮武术队1982年组建,农家姑娘们的矫健身姿和高超的武术表演,常常令观众喝采。她们在各种农民运动会上多次获得团体和个人奖项。

咏春拳:咏春拳是中国拳术少林拳之南拳的一个分支,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亦传此拳由五枚师太所创,后传授与弟子严咏春,故名“咏春拳”。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就曾习练过咏春拳。

木兰拳:木兰拳是融中国武术之刚健和现代健美操之柔和为一体的健身拳术,是经过现任上海市木兰拳协会会长应美凤老师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编规范出的一套崭新的武术拳种,被原国家体委中国武术院正式认可为中国武术的第130种新拳种。

3.2 对武术的理论贡献

《吴越春秋》中曾记载越王勾践为训练士兵在民间广征高手,有一女子来到军中传授士兵一套剑法,后称越女剑法。越王问其剑道如何,女曰:“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从其描述来看,已明确提出“道、意、阴阳、呼吸、纵横”等一系列武术理论[8]。

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孙剑云女士,系一代宗师孙禄堂之女。自幼随其父习武,精太极,通八卦,善形意,尤其八卦剑更是深得其父之精髓,曾被当时著名武术家李景林先生誉“女中魁元”,贺龙元帅也曾赞其为“五朵武花”之一。著有《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形意剑》等专著。

著名武术家王子平之女王菊蓉女士,五岁起随父习武,精通查拳、洪拳、炮拳,通晓射箭技艺,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曾出版《拳术二十法》《龙凤双剑》《王子平与武术》《花架拳》等著作。

3.3 促进武术的传播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创立武举制度,以此来选拔武备人才,一直延续到清末。武举制度的创设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思想,树立了国人尚武的社会风气。

巾帼英雄、杨门女将之穆桂英,虽然在历代历史文献中杨门女将除了佘太君略事记载外,其余皆不见于史传,是以学界一般视穆桂英为文学戏曲人物,不以历史人物看待[9]。然而有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其人物并非完全虚构。无论是在现实中或是在小说、戏曲之中,武艺超群、机智勇敢的穆桂英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对武术的传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明代著名女将秦良玉、瓦氏夫人,她们杰出的武艺及奉献自我、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纪念。

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就传统体育文化来讲,主要有:古代女子体育活动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女子社会地位,丰富了体育文化活动。就武术文化来讲,主要有:创设武术拳种流派;丰富了武术理论;运用武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相信随着女性平等权利的逐渐实现,女性对于传统体育文化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肖宁.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历史脉络的回溯与探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3-16.

[2]汪伟信.略论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2):11-14.

[3]夏青.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J].山东社会科学,2014(8):189-192.

[4]吕爱风,文健,方志超.对全国部分体校文化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研,1995,17:14-17.

[5]孙庆彬.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体育的负面影响[J].体育学刊,2004(6):130-141.

[6]李薇.宋代女子体育项目及其特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5):61-65.

[7]张赐东,李志军.女性拳种“五枚拳”的渊源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3(5):135-137.

[8]杨祥全.论中国女性对武术文化的贡献[J].体育文化导刊,2006(4):45-47.

[9]靳生禾,谢鸿喜.杨家将人物考略[J].太原大学学报,2012(9):48-53.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Women o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MA Yongtong

(Heze Institute, Heze 274015, Shandong, China)

山东省艺术科学“女性与传统文化”专项课题(ZX2015020)。

马永通(1981-),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武术传统体育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们的“体育梦”
清明节的传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