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伟 张大志
解构与重构:农村体育发展中文化环境的影响研究*
唐 伟1张大志2
(1.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农村体育事业的进步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传统文化环境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在分析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因素分析阐析了诸多文化思想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制约,并提出了通过有效改善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文化环境、规范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强化政府职能与宣传媒体保障、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和体育设施建设并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措施。
解构;重构;文化环境;农村体育;制约;措施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的问题。2015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发布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指出,农村体育是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推动力,没有农村体育的发展就没有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而2015年也是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第五年,通知中明确指出体育要覆盖城乡,建立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来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并做出具体工作指导和制定保障措施[2]。
虽然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环境对于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正面临着新文化、新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挑战[3]。本文基于农村地方文化的角度着重论述文化环境对于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进程制约,从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出发,从思想根源发掘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桎梏,试图通过对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文化解构,阐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实现对农村体育文化背景的有效改善,进而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全面进程,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为我国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更有效地指导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全民健身、文化环境、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民族传统等为关键词,检索了2000-2014年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维普等电子资源平台,在山西省图书馆、中北大学图书馆阅读了大量有关农村管理、农村经济、民族传统文化及体育学等领域的专著、期刊、网络文献等,获取了具有相关性的64篇文献资料,本文参考了其中的20余篇,并查阅了国家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农村体育发展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法规及通知。
1.2.2 专家访谈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山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体育报刊社、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学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文化环境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明确研究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农村体育活动也加快了发展速度。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于农村体育事业的关注,农村体育事业的自身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末启动了“全民健身计划”以来,我国农村的体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也得到明显提高[4]。即便如此,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仍难尽如人意:农村体育事业普及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参与体育运动的农村居民大都是农村的知识分子阶层,而占据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仍未能全面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就增强人民体质及丰富群众生活而言,我国农村体育运动发展显然还面临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所以,不全面、不可持续依然是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主要表现状态,这也是当代体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一个社会性难题[5]。发展不平衡的主导性因素可以归因于我国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所导致的劳动者们需要把更多时间投入于劳作当中,但应当注意,即便是在大多数经济发展良好的农村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依然不能让人满意[6]。许多农村居民以玩牌、看电视等简单的生活方式来消耗劳作之余的大量时间,在有些地区赌博甚至登堂入室成为生活的主流活动形式。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够完善已不再是简单的健康问题,而直接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及农村社会的健康发育,并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的安定[7]。而这一切现实的背后,是我国农村居民对于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显然,观念成为影响和束缚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更进一步,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不够的直接结果。事实上,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完成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合力才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所以,如果缺乏足够的体育意识,单一的经济发展无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基本逻辑起点。
农村体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农业劳作季节性强,在农闲时期,许多农村居民会选择打牌等赌博活动,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不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体育运动却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娱乐身心,无形中提高农村居民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化。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十一五”计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提出了许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惠农政策[8]。虽然看似农村体育仅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是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村居民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劳动力水平,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培养农村居民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凝聚力,克服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不足,使他们的生活积极性提高,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第三,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能够加强农村居民之间的人际交往,促进农村文化的交流。农村居民往往缺乏共同的人际交往平台,无法实现专业知识的互相交流,限制了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作为农村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体育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农村居民知识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国家极速的工业化发展,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农村体育文化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农村体育文化因为当地农村经济的结构、社会构成和当地人文文化结构的变迁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并出现断裂,彻底打破了当今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构,进而导致了农村体育文化的严重缺失[9]。
当今体育文化拥有极强的规则性与技术性。而现代体育文化的学习主要依靠学校体育课程的传授,然而因为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滞后,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现代体育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现代农村体育文化缺失的根本原因有:(1)农村体育教育开展差。由于城乡文化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我国农村体育教学水平落后,农村居民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足,还有农村体育教师严重缺乏、运动场地不足,设施短缺等诸多问题,导致农村体育教学发展迟缓并形同虚设;(2)农村人才流失过多。随着国家城市建设的加速,许多农民工背井离乡,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导致农村的青壮年精英过度流失,这直接影响当今农村体育文化的传播,对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尤为不利[10]。
传统文化形成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农村作为我国传统自然经济的主体,具有聚居特征,农民们多笃信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变化甚微,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制的影响,无形中阻隔了农村与其余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了在封闭的农村当中,文化环境保持了超乎寻常的稳定性,严重影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之一,儒家文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教育态度。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以及“劳心者之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孔子之所以提倡此观点,也许是为了劝慰人们报效国家,但是后人多理解成为“重文轻武”,国人价值观有所偏移,认为只有读书是正事,凡与体力劳动有关的皆是低贱的,因此,体育在国人心目当中大多只是娱乐的作用[11]。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更凸显了物质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人无法重视体育的价值,仍把体育当成是缺乏智力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村居民的主要追求是温饱,在他们看来体育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是“有钱人的游戏”,参与体育活动是不务正业,所以他们并不会主动投身其中,因此,体育活动在农村的推广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主张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行为恰当,这一思想深刻影响到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导致国人多习惯谦让,不愿意当“出头鸟”,虽然这种方式是十分适宜修身养性的,但体育是一种竞争性极强的活动,要求参与者在参加过程当中就是要力争突出,夺取好名次。这种体育精神和中庸思想的差异极大,导致了大多数人仅仅愿意将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不能正确理解、欣赏竞技体育,限制了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淡化竞争意识同样也造成了体育功能的缺失[12]。农村往往有“枪打出头鸟”等俗语,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中庸思想在农村居民心灵中的深刻印象,因此,他们大多会排斥体育中的竞争,即使真正热爱体育的农村居民,也很难克服心理障碍,组织参加体育运动。这是当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
男尊女卑的意识来源于古代的礼制。礼制是由尧舜及周公的思想发展而来,由孔子总结提出,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礼制思想长期统治着国人思想,礼制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追捧,其实十分封建保守[13]。在古代的中国,礼制不仅仅是安邦治国的根本,更是国人伦理道德规范,演化出了许多纲常秩序,限制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并且规定了言行准则、待人处事的方法。
我国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女性仅仅是以男性的附属品存在,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没有社会地位。受到三纲五常的约束,女性完全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男尊女卑的影响波及到了现代社会,体育运动也受到了颇深的影响。体育运动具有的全民参与性在农村不好发挥,女性往往被体育运动排除在外。即便是在现代,女性虽然已经有了较高的地位,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对于体育发展有所影响。
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更是剥夺了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导致了体育运动的全民参与成为一句空话。农村居民大多认为体育具有强烈的男性化特征,如果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不合情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大多数的家庭妇女都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她们生活的全部都是围绕家庭展开的,缺乏参与体育运动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这就使得女性很难真正参与到体育当中,直接导致体育活动在农村无法具备全民性的特征。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古代常用此来约束人的日常生活,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约定了男性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权力。这一观念到如今集中体现在家长主义和大男子主义中[14]。尤其是在那些闭塞的农村,家长、丈夫一味的操控子女、妻子的思想,把这些行为当做理所当然的。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理解体育运动并且真心热爱体育,但是家长强行把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灌输给子女,反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为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家长大多不支持甚至反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让孩子帮忙干农活占用孩子们体育活动的时间,更不要说学习体育特长了。农村居民中的青少年是农村体育事业的后备军,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必然会影响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那些原本喜欢体育运动的孩子,也会渐渐漠视体育运动,长大、成家立业后,极有可能照着父辈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小孩,这样恶性循环下来,农村体育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15]。同样的,对于一些本身喜欢体育的已婚妇女,如果丈夫并不能理解支持她们,她们也会逐渐放弃体育运动。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商品经济发展并不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民都是为自己的生计打拼,为了个人温饱忙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了个体经济的限制,农民的关注点就是眼前的与自己或者家族有关的利益,追求的也不过是属于个人的人生目标,有房子、有土地,儿孙满堂就是他们一辈子的追求[16]。小农意识在中国长期的存在,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既有朴实勤劳的优点,也有顽固守旧而只关注眼前利益的缺陷。
目前,在农村,农民更容易接受那些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鲜事物,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大都会受到强烈排斥。对于新鲜事物,农民更看重实际,他们的视野仅仅局限在自家的农业劳作中,没有用长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鲜事物。这就导致了他们多数觉得体育活动是不务正业。健身意识的淡薄限制了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而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多数农村人仅仅能达到温饱,他们大都安于现状。不到大病当头,农民很难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17]还有很多农民对于体育运动的观念有误差,他们觉得劳动就是锻炼,无法科学地理解体育运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小农意识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体育类别选择,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进步。
尽管现阶段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些进步,农村居民逐渐正视了体育运动,但是长期积淀的文化环境仍然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尤其是在那些经济落后的农村,文化环境左右了农村居民的思维。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弱化文化环境对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创建良好体育环境,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课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村体育应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但是我国农村目前并没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村、镇一级的单位没有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体育活动大多数依靠老百姓自发组织,几乎没有体育社团组织,体育骨干队伍也未形成[18]。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体育事业发展停滞不前,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为保障全民健身体育的普及,应强化政府行为。建议各级乡镇部门普遍建立起农村体育相关的工作机构,加大农村体育社团组织、体育骨干的培养,发挥民间组织在农村体育事业当中的积极作用。乡镇应有领导专门负责体育工作,村委会也应安排人专职负责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政府应增加专职体育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村级农村居民的体育运动组织及基层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应为村级的文体中心培养一批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及管理人员,以保障农村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由于农村体育教师待遇较差,不被人们重视,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愿意去农村学校工作,所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引进高水平体育专业教师是目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19]。村级体育骨干应当包括体育指导员以及组织、协助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老师、裁判和其他的工作人员,这些基层骨干应起到动员群众开展参与体育运动、普及体育知识、辅导体育技能、指导大家科学锻炼的作用。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体育骨干管理,提高体育骨干的综合素质,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
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义务。政府应当围绕十八大提出的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发展的目标,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文化、体育的重视,强化协调工作。各级政府应当把发展体育事业划入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不断调整工作,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考核落实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工作小组,创建良好的体育事业合作氛围、各司其职,不断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应着力完善农村各地的体育设施管理机构以及体育协会、老年体协,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局面[20]。省级、市级、县级体育部门具有指导职责,应经常深入乡镇、村落去督促体育工作开展;培训相关体育工作人员,举办乡镇、村级比赛或乡镇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比赛。
本研究对部分乡镇进行了相关抽样调查,对于“劳动是否能够替代体育”以及“体育锻炼是否是必要的”这样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有45.3%的人认为劳动能够替代体育,只有18%的人认为劳动并不能够代替体育。认为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人仅仅占总调查人口的12.9%,还有19.8%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可以看出,在农村,多数农村居民对于体育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所以加强宣传十分必要。在组织比赛的过程当中,更要着力向农村居民宣传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让体育锻炼意识渗入每个农村居民心中,最好做到能够广泛的在农村居民中开展体育运动。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拓宽宣传途径,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载体,科普体育知识,传播体育信息[21]。编篡农村居民运动手册或丛书,用以指导农村居民健康、正确、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方法宣传参与农村体育运动的好处,营造运动氛围,让体育运动家喻户晓,提升农村居民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生态学理论,环境制约并决定了文化产生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是由环境以及资源而决定的,农村体育文化也同样受到了环境的制约影响。因此,应依照农村居民不同的生活特征,探索发展出适合农村居民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应与劳动、文化活动相互结合,坚持自觉自愿原则,组织一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多样、小型的体育活动[22]。在传统节假日以及农闲的时期,开展农村居民喜爱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所有的体育活动开展应以贴近农村居民为第一要务,选择一些消耗小、运动负荷较小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
农村体育运动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强求一致,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突出地方民族特色,根据这些特色开发体育活动,比如南方人喜欢游泳,而北方人更喜欢滑冰类运动。应当大力发展这些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甚至可以将体育和旅游业相互结合,促进农村特色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出民族体育的特色优势,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及。应当着重发展区域民族体育活动,多开展一些当地居民喜爱的体育活动[23]。
除此之外,应当推出农村体育运动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先从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或者那些有体育传统的乡镇开展体育运动,以点带面、加速发展。要及时发现典型,参与到国家级、省级评优活动中来,表彰体育运动先进的乡镇,给予奖励,并把这些优秀典型介绍给全县、全市甚至是全省,起到一个典型作用,带动其他乡镇的体育事业发展。
仅靠国家相关财政投入,远远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农村的体育事业,充分的利用起社会资源,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多方位多层次争取资源。目前社会资源举办体育活动的力度在农村还十分弱小,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资源举办体育运动的潜力将激增[24]。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在力量,大力宣传乐善好施、热爱家乡的传统美德,鼓励民间的资本投资农村体育运动。还可以寻求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以及私有企业对于农村体育活动的投入,不断开拓资本的来源。对这些投资办体育社团的集体和个人,应当给予嘉奖,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或利益回报。将这些资金列为是税前成本,或者看做捐助资金予以对待,吸引更多的人投资。
财政部门应当加大体育事业的投入,保障体育活动拥有专项资金,最好专门划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让体育资金优先投入农村的体育活动中。与城市经济发展快速相比,农村处于弱势地位,公共体育设施并不完备,开展体育活动时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资金,政府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25]。建议体育专项基金以及体彩公益金能够优先侧重投向农村。这些资金能够保障农村体育运动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巩固体育运动的宣传,做到每个乡镇都有体育宣传中心,每个村都有体育宣传栏,村村都有农村居民的体育娱乐场所。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对于体育事业的开展,学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持续加大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监管力度,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按教育部门的要求建设农村中心学校的体育场地以及基础设施,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于此[26]。配备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体育教师。加强农村体育教学,可以通过采取花样繁多、趣味性强的授课方式来保障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努力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对于农村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应当适当改革,不能生搬硬套,除了开设一些常规的体育健身课以为,应当结合当地特色,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对场地、设施要求较低的活动,如武术、田径等体育项目,既能够传承地方特色,强身健体,还不受场地限制,更加适合学生日常开展。
综上所述,受到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体育运动开展困难等问题。其中文化环境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中庸思想、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小农经济思想都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脚踏实地,从规范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加强农村体育管理机构的建设;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体育文化的重视,结合宣传媒体作为推广普及的保障;注重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传统和现代体育文化更好的相融合,积极开创拥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农村体育文化新景象;加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配备专业体育教师,为农村体育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增加我国体育后续人才储备;大量增加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与体育文化,根据当地特色及风土人情,开展“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具有当地特色的文体项目,以此为依据建设体育设施,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以此促进农村体育健康科学的发展,摆脱现有的滞后局面,实现质的飞跃。
[1]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Z],2015-2-2.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Z],2011-2-15.
[3]姚磊,田雨普,余涛.文化强国战略下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的困境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14-18.
[4]郝海亭,郇昌店,徐晓敏.乡村精英与农村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4(1):44-47.
[5]朱婉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4.
[6]傅振磊.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7]梁日忠,唐军,梁春球.新农村建设中区域农村体育发展的生态学审视——基于桂西北地区农村的个案调研[J].体育科技,2009, 30(4):5-8.
[8]白光斌,高鹏飞.“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体育与科学,2012,33(3):105-109.
[9]刘巍.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159.
[10]张晓山,李周.新中国农村六十年的发展与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2]韩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6-20.
[13]陈波.乡间艺人机会损失的形成与补偿研究—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3(3):93-101.
[14]蓧田基行.体育思想史[M].国家体委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印,1973(6):48.
[15]季婷.河北省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俞继英.农民体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7]黄北翔.新时期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7):26-30.
[18]王家宏,李燕领,陶玉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结构与功能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4.
[19]薛孝恩,荆永根.农村体育管理与农民体育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0]卢文云.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04-1606.
[21]王雪征.天津市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0.
[22]《农村经济技术社会知识丛书》编委会.农村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3]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24]中改院编.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25]刘玉.后现代行政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02-204.
[26]霍子文,何建伟.关于体育与体育文化概念的整体思考[J].运动,2010,2(6):4-7.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On the Impact of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TANG Wei, etal.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Shanxi,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CTY025。
唐伟(1980-),山东莱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张大志(1981-),山东青岛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