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菊明
摘 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发动全班学生对数学问题讨论、分析、交换思想,是班级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数学活动。全班交流存在着学生参与不均等,交流内容不合理,交流顺序不恰当等问题。要让全班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关键词:交流;碰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1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68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就是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目前课堂上的全班交流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生参与不均等;2.交流内容不合理;3.交流顺序不恰当。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探索和全班交流是严重脱节的,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常常被无情冷却。因此,要让全班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体现它的价值,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二、全班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的策略为:引导人人参与交流,精心选择交流材料,合理安排交流顺序。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引导人人参与交流
1.个体交流,同伴互助
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机会及时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交流评价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可采用个体交流和相互交流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一位学生提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自行车上、篮球架上都有三角形,用来固定新栽的树木用三角形支架等。我觉得三角形好像具有稳定性,但是说不清道理。”围绕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进来展开交流。一些学生用三条长短不同的木条去摆三角形,比较发现,无论三条边的位置怎么变化,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是唯一的,从而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
2.合作讨论,集中反馈
讨论是互助学习的体现,它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发现学生探索的亮点和问题。因此,全班交流时,当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之后,不要急于求成进行全班交流,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各抒己见,发表议论,然后再派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二)精心选择交流材料
1.选择殊途同归的材料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的多种不同思路、方法产生碰撞,从而迸发出思维火花。例如,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有的用方格去测量,有的沿着高剪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有的沿着高剪成两个梯形拼成长方形等。在全班交流中,体会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从而进行归类:一类是测量的方法;另一类是剪拼成长方形(即转化)的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选择独辟蹊径的材料
教学实践证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并善于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认可同伴独辟蹊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学习“鸡兔同笼”时,一位学生说:“我通过画鸡和兔的头和脚得到了答案。”教师就抓住这种独辟蹊径的方法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大家发现这种画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化难为易,进一步辅助理解了其他学生的列表、假设等方法。
(三)合理安排交流顺序
1.同时展示多种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的确,数学课堂常常是学生探索、交流的乐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问题,会有许多智慧火花。
例如,学习“认识小括号”:“有10个 ,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还剩几个 ?”学生展示方法:一种算法是连减10-2-3=5个,另一种算法是先算出“一共剪去多少个”:(1)10-2+3(横线表示先算);(2)10-|2+3|(两竖表示先算);(3)10-2+3(把“2+3”用长方形框住表示先算);(4)10-2+3(在“2+3”下面写“先算”)。虽然没有学生用小括号,但是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的经验和理解,他们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这时引出小括号水到渠成,在练习中,学生特别爱用。
2.先展示错误的,后展示正确的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从事数学探索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探索结果有错误在所难免,错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交流中就应该尊重事实,让大家知道错误原因,改正错误,再展示正确的方法进行对比、巩固,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部分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教师巡视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也应该是‘底×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展示,并以這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全班思考,进行探索交流,学生热情高涨。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对角剪开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等方法,推导出计算公式“底×高÷2”,并重点理解为什么“÷2”。接着展示其他学生正确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认识,效果很好。
总之,全班交流的主体是学生,要激发他们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安排好恰当的顺序,正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交流活动之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 丁国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8).
[3] 段荣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J].未来英才,2016(14);221.
[ 责任编辑 胡雅君]endprint
学周刊·上旬刊2017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