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2017-11-27 19:27黄梅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竞争力制造业

黄梅

[摘 要]当前,很多研究专家在讨论制造业的过程中,普遍认为过度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很多制造业企业难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产业规模难以扩大。结合这种现状,本文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之下,借助相关影响因素建立了实证模型,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威胁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在短期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确实会正面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结构转型,有助于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并深化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079

[中图分类号]F249.21;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2-0-04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劳动力成本的定义与衡量

劳动力成本是指一个企业为其员工所支付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就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提到的劳动力成本,其主要指的是工资这一概念,如果从更加广义的层面上去理解,劳动力成本还应该包括除工资外的其他福利,包括员工的社会保障、各种相关的福利、津贴等。从狭义上来说,工资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劳动力成本。工资就是指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或者法规文件,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所给予的一定形式的报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工资包括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两种形式,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一些其他福利和津贴。工资就其定义来说是小于劳动力成本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当前学术界对工资的讨论来说,工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W1=基本工资等级表部分

W2=W1+奖金+津贴

W3=W2+福利(医疗、住房、培训等)

W4=W3+延期支付(股票期权计划等)

所以说,工资就是狭义的劳动力成本。

近些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日益突出,当前很多学者认为适当提升劳动力工资是正确的选择,包括企业在内也应该更加强调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不应过分追求廉价的劳动力,要综合衡量劳动力成本。本文的劳动力成本概念是广义上的劳动力成本,除了工资之外还应该包括职工的福利津贴、各种激励等。但限于数据搜集困难,在具体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的劳动力成本衡量指标选取的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1.2 竞争力的定义与衡量

竞争力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营销和国际贸易中,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较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产业在国际贸易和往来过程中,同世界上其他主要贸易国家的产业相比所具有的竞争力,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综合竞争能力。国家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水平之下同其他国家相比较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竞争能力。总体上来说,国家竞争力相比其他两个概念来说更加复杂,需要通过总进口额、总出口额、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多个因素加以衡量。

一般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1)国际市场份额(CW)用出口额来衡量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在整个世界产品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国际市场份额更能直观地表现产业的出口竞争能力,用计算公式表示国际市场份额。

CW=某国制造業出口额/世界制造业出口总额

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的计算相对直观也比较简单,其紧贴了产业出口竞争能力的标准,有效衡量了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综合份额。如果国际市场份额的数值越大,那么该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就越强,反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就比较弱。现代国家的每个产业都想要占据更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发挥更多的比较优势。国际市场份额(CW)指标的最大优点在于相关数据涉及出口额,数据的整理、搜集、取得比较容易,在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之上,也能够有效地进行国家之间竞争力的衡量与比较分析。但是,这个指标仅仅是单独地对出口额加以研究,对进口金额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单独用这个指标去衡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衡量指标,在很多文献当中对这一指标都有界定并且有具体说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具体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产品的出口总额与该国货物出口总额之间的比值,占据世界某一产业产品出口总额与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之间比值的比重。这个指标是Balassa在1965年提出的,最开始是用来界定一个国家相关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持续扩展,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拓展研究。该指数的优点在于在测评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时,能够较为全面地对某一行业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加以考虑,相对来说研究的更加细致也会更加具体,但这个指标在计算过程中所依赖的出口数据容易受到贸易政策、贸易壁垒的影响而失真。

(3)贸易竞争指数(TC)也叫净出口竞争指数,就是指一个国家某一种产品的进出口额(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占据该商品世界贸易总额之间的比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竞争指数=一国某种产品的进出口额/一国某种商品的贸易总额

贸易竞争指数的测算数值如果小于0,则表示该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比较低,生产效率相对比较低下;贸易竞争指数如果等于0,则表示该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与世界贸易水平持平,生产效率与世界范围内产品的生产效率相等;如果贸易竞争指数的测算数值大于0,则表示该产品具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生产效率高于世界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endprint

2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劳动力成本及制造业生产效率对制造业的竞争力很重要;为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VAR模型,并选取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制造业生产效率、制造业竞争力等三类变量,各变量的选取如下。

(1)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根据现有文献,同现有文献处理方法类似,本文依旧认为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为制造业劳动力的成本最佳衡量。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稳定性,本文选取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考量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指标。

(2)制造业竞争力。根据已有文献,本文认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指标更能方便地体现其在建模中的作用,所以选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指标作为衡量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具体来说,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3)制造业生产效率。产业生产效率的衡量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笔者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求,鉴于指标选择,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考量生产效率的可靠指标;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过程中,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根据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接着对等式两边取对数,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估计,建立如下待检验模型。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K代表固定资产投入,L代表就业人数,A则是需要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两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1。

考虑到模型的效果及实际社会经济系统中,中国经济处于规模保持不变的高概率性,采用模型2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由模型2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基于此,本文可以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如图1所示。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进一步研究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也为了检验上述猜想与假说,本文选取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竞争力作为变量;更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了1990-2015年,共36年的有关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指标等3个变量。具体变量的释义见表2。

由表2可知,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为2.166 3,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显示比较优势的均值为1.182 1,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是合乎逻辑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两变量均为比值,二者的标准差都比较小,波动较小。另一方面,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均值为13 146元,标准差高达15 748,波动幅度较大,这都是后续建模需要注意的地方。

2.2 模型建立及相关检验

通过上文相关经济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本文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由前文知,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波动幅度较大,为了减少其波动幅度以及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其取对数建模。显然,各变量均为时间序列,建立模型前需要考虑各变量的平稳性。

2.2.1 平稳性检验

为了下文建模的有效性,在此需对各变量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检验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对数变量、全要素生产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3个指标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

由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RCA、TFP、lnWage三个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但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下需要拒绝原假设,即三变量的一阶分序列均平稳,也就是说,它们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2.2 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本文需要做变量间的协整检验。因此,本文采用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竞争力等三个变量做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需要拒绝无协整秩的原假设;另一方面,在5%显著性水平下,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同样表明,需要接受模型拥有不超过1个协整秩的原假设。而在10%显著性水平下,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需要拒绝存在1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接受存在2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Johansen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VAR模型回归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制造业竞争力的滞后期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滞后期变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下,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在5%显著性水平下,劳动力成本的滞后期变量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显著。更具体而言,在此半对数模型中,制造业平均工资滞后一期变量增加1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力将下降0.010 064 32;制造业平均工资滞后二期变量将增加1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力将上升0.012 318 74。这表明,制造业平均工资的上升首先会降低制造业竞争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平均工资的上涨将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总的来说平均工资对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的。

2.2.3 格蘭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实证分析指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发现,只有制造业平均工资及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在5%显著性水平下,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生产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则不显著。为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及生产效率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因果关系,也为了进一步佐证前述结论,在此,对三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需要接受TFP不是RCA的格兰杰原因、RCA不是TFP的格兰杰原因、RCA不是lnWage的格兰杰原因等三个原假设,即制造业生产效率不会引起制造业竞争力变化,制造业竞争力也不会引起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及生产效率变化;同时,在1%显著性水平下,需要拒绝lnWage不是RCA的格兰杰原因,即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会引起制造业竞争力的变化。这些都符合本文的结论及猜想。

2.2.4 VAR模型检验

脉冲响应分析需要VAR模型是稳定的,基于此,本文需要对上述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由表7和图2的检验结果可知,特征根均在单位圆之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

2.2.5 脉冲响应分析

由上述VAR模型检验可知,VAR模型是平稳的。基于此,本文可做如下脉冲响应分析,如图3所示。

本文考虑到前文VAR模型中变量的显著性,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只需关注制造业平均工资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脉冲响应分析图(即上图中第一排的第3个)。更具体而言,制造业平均工资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首先是负面的,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转为正向的,且后续一直保持这种正向的平均影响水平。

3 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前文实证分析,笔者发现,制造业生产效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在5%显著性水平下无统计学意义;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所以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竞争力之间刚开始呈现出负向变化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正向影响慢慢占据优势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乔治·J·鲍哈斯.劳动经济学[M].夏业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唐海燕.国际贸易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4]程承坪,张旭,程莉.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1980-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4).

[5]江静,路瑶.要素价格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ISIC的跨国比较[J].统计研究,20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竞争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