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洪波
【摘要】在高校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的影响,不仅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也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打造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要为学生自己创业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校 个性化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41-01
人才是我国在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加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要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对创业人才给予一定的培养和鼓励。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教育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的变化形式。在这种状态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还能够自己完成创业。
1.树立正确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
在高校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在现阶段教育计划中已经有明确规定和指示,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首先,在高校一些日常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个性进行有效结合。其次,要注重教育形式,将教育形式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本身具有的性格特征进行考虑,这样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培养和提升。最后,在实施具体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也一并有所提升[1]。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比如会计专业、旅游专业等。因此,针对现阶段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校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以及实施上,要与时代发展保持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树立创业信心,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内部体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高校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之后,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内部体系。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为学生创建可以实训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训锻炼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比如在课程中,学生在对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和学习之后,要开展相对应的实训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直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知识更加深刻记忆。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在对这些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其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2]。
3.打造个性化教育评价内部体系
高校在实施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为了促使培养效果理想化,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这样有利于对教育的公平评价性进行有效提升。在整个过程中,个性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大量实践活动给予支持,而且还要保证评价方式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首先,要对评价内容进行确定,要根据真实教学的质量、形式、内容以及实践方式等,对现阶段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给予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其次,在将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实施相对应评价的时候,不仅要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判断评价,而且还要对教师也一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创业诉求,而且还能够尽可能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个性化需求。在对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进行考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能力、以及素质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而且还能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得到真实有效的评价。这样学生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保证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做好铺垫。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指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性格、以及专业课程等各個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与此同时,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形式,而且还能够激发其自身的创业能力,实现学生的价值和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6.19
[2]何兴安.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