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真实
【摘要】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以便及时发现、及时诊治, 使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方法 回顾性分析46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特征给予分析。结果 462例患儿发病年龄<3岁381例(82.5%);白细胞计数(WBC)>12×109/L有358例(77.5%);血糖正常403例(87.2%), 血糖升高48例(10.4%), 低血糖11例(2.4%);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呈阳性17例(3.7%)。462例患儿相应治疗后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 心肌酶异常、WBC增高以及血糖升高是病情进展的主要实验室指标, 尽早发现、尽早诊治, 患儿预后良好。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1.045
手足口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因肠道病毒造成的急性传染病, 大部分出现在<5岁患儿, 特别是<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为高。个别患儿还会引发肺水肿、脑炎以及心肌炎等相关并发症, 一旦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有可能引发重症手足口病, 严重的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对患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1]。因此, 一定要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给予分析研究, 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接收的手足口病患儿462例为研究对象。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中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发疹性疾病、病毒所造成的脑炎或者脑膜炎、肺炎、脊髓灰质炎以及暴发性心肌炎等, 同时排除资料不全的患儿。
1. 3 观察指标 ①发病年龄和性别;②临床表现, 包括发热、皮疹以及严重并发症;③WBC、心电图、血糖、心肌酶以及病原学检测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④临床治疗和转归等[3]。
2 结果
2. 1 发病年龄和性别 462例患儿中男291例, 女171例, 年龄8个月~4岁, 平均年龄(3.4±0.2)岁;其中年龄<3岁381例, 占82.5%。
2. 2 临床表现 ①发热:患儿共450例, 占97.4%;发热时间:<48 h有69例, 占15.0%, 48~72 h有168例, 占37.0%, >72 h有213例, 占47.0%;②皮疹:患儿共462例, 皮疹分布:手足口部278例, 占60.2%, 手足口臀部92例, 占19.9%, 仅手足部92例, 占19.9%;皮疹特点:为椭圆形或者圆形的斑丘疹、相邻部位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相对比较少;口腔黏膜呈现疱疹或者小溃疡。平均皮疹消退时间为(5.61±2.81)d;③并发症:无力69例, 占14.9%;嗜睡57例, 占12.3%;呕吐211例, 占45.7%;血压下降34例, 占7.4%;肝大91例, 占19.7%。
2. 3 辅助检查 ① WBC>12×109/L有358例(77.5%);②血糖正常403例(87.2%), 血糖升高48例(10.4%), 低血糖11例(2.4%);③心肌酶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升高427例(92.4%);④病原学检查:其中包括有采集粪便以及咽拭子给予病毒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呈阳性17例(3.7%)。
2. 4 临床治疗 患儿应用喜炎平抗病毒治疗, 合并感染患儿采用抗生素治疗, 肝功异常心肌酶异常采用护肝营养心肌药治疗。住院时间3~7 d, 平均时间(5.1±0.4)d。462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4], 手足口病好发于年龄<3岁的儿童, 同时男性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 其大部分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触传播, 以皮疹作为主要的临床特征, 严重的患儿还会引发肺部和脑部等相关并发症。根据相关研究表明[5], 手足口病在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报道, 造成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 大部分为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初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大部分为Cox16型, 同时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密切关系的报道从20个世纪70年代初与Cox16感染交叉出现, 进而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6]。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包括有皮疹、发热、口腔黏膜疹等, 同时还会引发咳嗽、腹泻、心肌酶谱以及呕吐等相关改变, 手足口病大部分病情较轻, 病程较短, 预后良好[7-10]。目前, 对手足口病患儿主要采取抗病毒、全身支持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 同时还需要对患儿的相关病情变化给予密切监测, 特别是对心、脑以及肺等相关脏器功能方面的监测。
本研究结果显示, 462例患儿发病年龄<3岁381例(82.5%);WBC>12×109/L有358例(77.5%);血糖正常403例(87.2%), 血糖升高48例(10.4%), 低血糖11例(2.4%)。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呈阳性17例(3.7%), 462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 心肌酶异常、白细胞增高以及血糖升高是病情进展的主要实验室指标, 尽早发现、尽早诊治, 患儿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刘晟, 潜丽俊, 蔡海芳, 等. 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7):2895-2897.
[2] 邓洁, 朱汝南, 钱渊, 等. 2007-2008年北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分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9, 32(10):1124-1127.
[3] 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9):675-678.
[4] 杨智宏, 朱启镕, 李秀珠, 等. 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9):648-652.
[5] 张寿斌, 廖华, 黄呈辉, 等. 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1):38-41.
[6] 刘琦, 郑炜琨, 夏蝉, 等. 2014年温州地区柯萨奇病毒A组6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6, 34(11):655-659.
[7] 陈炜, 翁育伟, 何文祥, 等. 2011~2013年福建省手足口病相关病原柯萨奇病毒A组6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病毒学报, 2014, 30(6):624-629.
[8] 王华彬, 王萍, 罗开源. 小儿手足口病146例临床分析. 江西医药, 2016, 51(5):435-436.
[9] 孙小波.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體会. 大家健康(旬刊), 2015(2):183.
[10] 李春丽, 许静云, 韩雪. 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与救治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15):6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