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民间艺术开展高校审美教育的原则分析

2017-11-27 12:37杨立川
西部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民间艺术原则

摘要:利用民间艺术开展审美教育是整个高校审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民间艺术开展高校审美教育,应该从民间艺术的特殊性出发,要思考民間艺术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原则。总体看,以民间艺术资源丰富高校审美教育,必须审慎对待民间艺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民间艺术审美教育要与民间艺术由以生存的民族和特定区域的地区文化教育联系起来;民间艺术作为人民群众业余的群众性艺术活动,要求民间艺术的审美教育要注重以对作为创作主体的特定社会群体的审美观念进行分析为基础而展开。

关键词:民间艺术;审美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1-0098-03

利用民间艺术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是高校审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审美教育的一般原则。例如封春晴、周静在《高校审美教育的原则和途径》一文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协同性原则”和“寓教于乐的原则”[1]。由于审美教育中艺术教育具有其特殊的突出地位,即“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艺术教育。”[2]因此还有学者专门就艺术审美教育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有学者就艺术审美教育提出,应该坚持诱导性、感受性和体验性、愉悦性和领悟性、艺术个性和创作性以及技术和技巧是心灵外化的原则等等[3]。

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体现着国人特有的审美理想。从此意义上说,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应是中国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利用民间艺术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审美教育以及艺术审美教育的一般原则,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民间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即应该从民间艺术的特殊性出发思考民间艺术审美教育的特殊原则。

民间艺术无疑属于艺术范畴,具有民间性。就其特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良莠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民间艺术属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文化具有比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往往与特定民族和地域民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比较强的习俗性质,艺术活动往往是民间习俗、民间仪式体系的一部分,与民间的习俗以及仪式性活动紧密联系等特点;民间艺术创造的群众性特征。

一、利用民间艺术资源丰富高校审美教育,必须审慎对待民间艺术,精心选择优秀民间艺术,对于内容低俗,形式恶俗者应予以摈弃

利用民间艺术促进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来陶冶学生的品格与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关于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元骧教授在《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一文中有相当深刻的论述,他认为“艺术……是最有助于达到陶冶和提升情感而达到塑造健全和高尚的人格的目的”[4]209,审美情感是一种社会化、理性化的情感,优秀的艺术品应该具有技巧纯熟、表现力强、情感充沛、真实反映现实、思想倾向积极真挚深刻的特点。对于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而言,自然也是如此。然而,民间艺术作品并非都是香花,也有毒草,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一些地方的有些民间艺术作品还存在着格调低下的问题,有的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艺术作品显然不适合、也无法达到提升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所以准确区分精华与糟粕,是民间艺术教育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前提。

质言之,就内容而言,由于艺术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内容必须是积极的,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是能够引领时代风潮、推动社会进步的。

就形式而言,作为服务于内容表现的形式因素,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存在一定的恶俗成分。南京艺术学院学者张婷婷在《传统艺术理论中的欲道观与雅俗论:去欲归雅》一文中指出:“传统艺术理论……贬抑之‘俗……实质上乃是直接表现人的感官欲望、放纵无节制、恣肆恶俗的艺术形式。”[5]这是因为那种放纵而无节制地诉诸于人们的感官欲望的所谓艺术,其实是背离真正的艺术的积极向上、积极向善的理想主义的精神的。有业内人士批评一些所谓的背离传统的“二人转”,实际上以商业化的恶俗形式毁掉真正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脏口二人转除了满足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也满足商家的攫取欲望。……这是产生一些恶俗表演的根本社会原因。”[6]

二、民间艺术审美教育要与对民间艺术由以生存的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的地区文化教育联系起来

如前所述,民间艺术既具有艺术的品格,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很多时候往往并不能完全适应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不能够很好适应社会成员的审美需要,但其文化意义仍然很重要。因此,民间文艺欣赏还包括了对其文化意义的领略,包括对包蕴其中的区域及时代的社会生活背景的认识把握。

利用民间艺术资源丰富高校审美教育,必须了解民间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折射的社会生活内涵。靳之林先生认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7]9,其实这也是整个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是个大概念,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创造物,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物质文化实际上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因此也可以说文化乃是人的精神创造。就其内容而言,文化具体包括人的知识技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而人的生活生产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就使得人们的文化创造也具有了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这一点在民间艺术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民间艺术属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民间文化具有比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往往与特定地域和民族的民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因而理解民间艺术的前提,往往是了解特定民族和区域的民众的文化与生活。

例如就作为民间艺术的戏曲而言,就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非常强的艺术形态。就地域而言,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北的河北梆子,各有其鲜明的特点,而它们各自的特点又是地域文化在特定艺术形态中的表现。就民族性而言,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布依戏、毛南戏等等各具特色。要理解领悟这些艺术之美,就必须了解其所生存其中的地方文化和民众生活。以湘西为例,这里有大量的富于民俗和地域特征的民间艺术形态。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艺术形式呢?乃是独特的民族和地域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使然。诚如学者田特平所做的分析:“独特的社会环境,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孕育了独特的湘西民间艺术。”[8]30冯骥才在《书斋文存》中也曾对著名的河北蔚县的民间艺术彩色窗花的艺术特征做过深入分析。他指出,蔚县窗花“鲜明地体现着一种地域个性,一种燕赵故土的阳刚气息,一种北国大地特有的朴拙又敦厚的乡土精神。”[9]359总之,在高校开展民间艺术审美教育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剧烈的变革时期,要让年轻的大学生们能够理解、欣赏作为形成于乡土时代并且一般而言仍然保留有相当的乡土气息或者说农业时代气息的民间艺术,不辅之以相应的文化教育是不行的。endprint

三、民间艺术审美教育必须联系民间艺术活动的习俗性及仪式性特征来进行

民间艺术活动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习俗性和仪式性的特征,民间艺术活动往往是民间习俗、民间仪式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品也往往是民间习俗性的仪式活动中所使用的符号,例如年画、面花、窗花等。年画顾名思义是在年节时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用以烘托年节气氛,传播年节意义的。面花作为一种艺术品,使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艺术符号体系的一部分,在民间节日和人生仪礼活动中,面花扮演着传播符号的作用,作为一种用于仪式活动中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符号,它以其特殊的数量和形态组合传达出特定的意义——包括关系性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窗花在现代社会的一些乡村仍然为群众所喜爱,据笔者所见在婚嫁仪式贺年节期间,窗花作为一种窗户的装饰也起到烘托气氛和传达意义的作用。再如社火表演活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社火演出往往是年节期间的整个年节仪式的一部分,比较常见的社火形式包括敲锣打鼓、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以及抬芯子等等。一般在正月年节后期,随着年节祭祀活动、亲友聚会活动的结束,进入到村社成员集中开展群体传播的阶段。社火究其本质来看,主要就是一种乡村群体狂欢和群体性的文艺传播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村民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释放,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使得乡邻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同时也以艺术化的方式使得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意识得以传承。社火的题材一般来源于群众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戏曲小说等等。通过社火的艺术化呈现,村民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教化。当然,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有所不同,社会生活状况不同,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不同,由此也决定了社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10]。

再以民间戏曲演出为例。传统乡土社会的戏曲演出一般也是民间节日仪式的一部分。戏曲演出的场合主要有民间节日、人生仪礼以及庙会等。例如陕西关中地区,至今仍然有很多戏曲剧种。诸如秦腔、眉户、碗碗腔、老腔、弦板腔、阿宫腔、提线木偶、同州梆子,有些地方还有部分观众二黄艺人偶有演出。除了自乐班有一些自娱自乐的演出外,农村戏曲班社大部分都是在人生仪礼活动中进行演出,演出的剧目一般要与整个仪式活动的性质相契合。至于年节时的戏曲演出,一般是作为年节仪式的一部分邀请实力比较强、水平比较高的正规的剧团演出。作为年节仪式的一部分,戏曲演出内容一般要合乎年节氛围,要求要祥和一些、热闹一些。其所发挥的作用除了烘托年节的气氛外,还要发挥一种社会教化作用。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其内容,就会发现其审美教育作用乃是第一位的。戏曲的另一重要演出场合是庙会。关中地区庙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唱戏。陕北地区村庄过庙会时,一般都邀请戏班子演出,有的地方一连演出数天。很明顯,这里的演出其实就是庙会仪式的一部分。关中地区也有类似情形。笔者所在家乡的一道观每年有固定时间举办庙会,庙会期间一般也安排戏曲演出,这种戏曲演出自然就是庙会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庙会的一部分,它无疑会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即使是单独的某种民间艺术活动,也往往是以仪式的形态表现出来。作为传播仪式或曰意识传播活动,其在传统社会发挥着重要的群体性的关系传播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作用。因此民间艺术审美教育必须联系民间艺术活动地习俗及仪式的结构与功能来进行。在这里,仪式性、习俗性、规范性、艺术性、意识形态性、群体性等等,是其最基本的一些特征。而且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共同保证了传播的高效性。

正因为如此,高校开展民间艺术审美教育,一定要联系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习俗性特征和仪式性特征来进行,要注意分析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内涵——其中所包含的哲学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意味及其社会生活根源和社会功用。

四、民间艺术作为人民群众的业余的群众性创作,要求民间艺术的审美教育要注重以对作为创作主体的特定社会群体的审美观念进行分析为基础而展开

民间艺术活动不是专业性或曰职业性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其创作者是从事业余创作的普通民众,这些“业余艺术家”一般并不会放弃劳作专事创作。其创作活动也不是专业艺术家的富于个体性特征的创作活动,而是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具有很强的集体性特征的创作。因此,认识、欣赏民间艺术,要超越创作个体,首先要了解一定创作群体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感受、思考,其次要把握作为群体的创作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理想。诚如有学者说:“群众性特点是民间艺术区别于专门艺术的重要标志”[11]11,当然对于这一点也不能够作绝对化的理解。然而尽管民间艺术也表现出一定的具体的创作者个人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的风格和审美追求,但它首先的和主要的还是群众性。因此,民间艺术的审美教育虽然不排斥对于特定的创作者个体特征的追问与分析,但还是要注重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一定的社会群体的审美观念进行分析,就高校民间艺术审美教育而言,当然也应是如此。

五、结语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不是掐断历史,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因此,审美教育离不开民族民间艺术审美教育。这不但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要求。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开放也是其中的内容。但文化开放不是要抛弃民族文化,而是要立足本国本民族实际的需要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营养,丰富发展民族文化。对于民族民间艺术而言,当然也有一个在开放中发展问题。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包括进行民间艺术审美教育,无疑有利于强化民族民间艺术生存的社会土壤,从而有利于在开放的背景下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艺术。

尤其应该强调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开展民间艺术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居于根本性的指导地位,以保证高校审美教育坚持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封春晴、周静.高校审美教育的原则和途径 [J].江苏高教,1997(2).

[2]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

[3]吕志民.试论艺术审美教育和教学的原则[J].黄河之声,2016(16).

[4]王元骧.审美:向人回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6).

[5]张婷婷.传统艺术理论中的欲道观与雅俗论:去欲归雅[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6]田子馥.二人转已面目全非 恶俗演出培养低俗情趣观众[N].辽宁日报,2009-8-24.

[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8]田特平.湘西民间艺术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冯骥才.书斋文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10]杨立川.年节——中华民族的传播盛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4).

[11]刘连旺.《民间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民间艺术原则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