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娜
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徐慧娜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理论。这一理论与三维目标相互支撑,能够为一线教师分解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把控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认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课为例,谈一谈运用这一理论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收获及反思。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把认知过程分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并构成了一个二维的目标模型,如下表所示:
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记忆/回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笔者一直试图把“三维目标”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统一起来,但是发现非常难。简单地说,“知识与技能”维度含有智慧技能,并作为“程序性知识”归于“知识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则是作为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概括地说,“知识与技能”维度是学习结果的输出部分;“过程与方法”维度更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为教师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主要用于内化学习成就。
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包含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则带有自我认知,反映了个体在经过一定的认知过程后,形成的价值取向。根据赵亚夫的论述,学习的完整性是需要“过程和方法”的,过程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方法提供了手段。所谓的三维目标,它并不是指一个正方体的长、宽、高,而是指认知和思维过程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不仅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还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讨论教学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必要非把“三维目标”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统一起来,可以将目标分类学作为另一角度的支撑来组织教学,在三维框架下用布卢姆的理论指导教学过程。
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版)的第12页到第14页中,对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解构,总体目标不涉及细节,必须被细分为更具有针对性、更为明确的目标,教师才能把这些目标用于规划和教学。教育目标位于目标连续体的中间位置。因此,它们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但是相比教师用于指导日常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目标却更具有概括性,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比教育目标更为具体,只处理细节。总体目标的实现也许需要一年或多年的学习努力,而教学目标可以在几天之内达到。总体目标提供愿景,它们通常会成为支撑教育目标的基础,而教学目标位于目标连续体的另一端,它们在计划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教育目标位于目标连续体的中间部位,用于计划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学习单元的时间。
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初中历史知识可以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认知历史的过程可分为:记忆,对应的行为动词例如知道、了解、列举等;理解,对应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说明、体会、感受等;运用,对应的行为动词如探讨、认识等;分析,对应的行为动词有分析、简述等;评价,对应的行为动词如评价;创造,鉴于初中生年龄、心理和能力有限,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并未有相应的要求。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结合上文的各种分析,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和体育等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材料导读法;社会调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艰辛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事业发展要靠传承和发展。
完成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做什么?学生需要做什么?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和体育等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这一教学目标为例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和体育等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涵盖了大量的史实,认知过程以“了解”为主,故设计了如下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请学生以教材为主,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概况进行比较合理的梳理。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为8人。
2.小组内进行分工,明确任务。例如记录员、观察员等。
时间:5分钟。
时间到了之后,请学生自己展示梳理的课文内容。
每个小组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小组是怎么分工的?
2.用什么样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
3.用什么样的结构呈现课文内容?
预计这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大约需要20分钟。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整理需要5-10分钟。4组学生展示,需要10分钟左右。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用于整理、梳理基础知识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表格法、知识结构法。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目的很明确:第一,需要学生知道(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和体育等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目标1);第二,希望学生习得的技能(能力)是学会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目标2),以及在已有技能(教师以往梳理课文内容的方法,构建课文结构的方法等)的基础上,巩固并发展这种技能(目标3),这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技能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
用布卢姆的二维表格呈现即如下:
知识维度理解应用分析 评价 创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认知过程维度记忆/回忆目标1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目标2目标3
达到目的的方法是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营造小组合作的环境,并指导维护好过程,最终激发小组合作的学习生成。而学生的生成除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外,应该说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也可视作是有效的生成。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课前的问卷调查和前置作业,课后的调查报告等来完整地体现制定的教学目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这本书,为一线教师明确了认知维度和认知过程层次,能有效指导教学。虽然说这一理论为探索培养学生的认识途径、发展认知水平,提供了方向,但是要和历史学科教育有效结合,还需要深入探索,例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仅依靠布卢姆的这一理论,是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生成的,还需结合马扎诺等理论,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未进行有效尝试。布卢姆的这一教学理论有效地指导教师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有了方向,教学有了章法,最终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实现教学的创造。
[1]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的意义与编制[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3(10).
[2]杨小婷.基于目标分类的新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3(6).
[3]童绥宝.谈“目标分类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2(7).
[4]胡庆芳.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