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敏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采用保温护理的作用分析
倪敏勇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保温护理对其凝血功能与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依照随机序贯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35)在患者术中采用保温护理,对照组(n=35)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FIB、TT、APTT凝血功能进行对比;两组术后复苏情况及手术中的低体温次数展开对比。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可以得知手术前两组无差异,手术后观察组凝血功能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寒战次数、气管插管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可见观察组术后复苏情况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低体温出现率为5.71%,小于对照组的25.7%,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采取保温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出现次数,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保温护理;凝血功能;术后苏醒
术中低体温是指患者中心温度小于36℃,普遍发生在全身麻醉和手术过程中[1]。原因一般是手术室中温度较低、麻醉因素、术中暴露过多、液体滴注及冷液冲洗。患者在低体温状态下的防御能力会得到削减,同时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减弱手术效果。患者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大于3 h、常规手术时间大于2 h就可能出现术中低体温现象。患者的术中低体温现象会造成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血压、心律等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造成药物的麻醉速度减慢、患者苏醒延后、甚至引起凝血机制紊乱等不良并发症[2]。现对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保温护理的作用展开分析,并将观察内容汇总如下。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70例患者作为临床对象,患者均为择期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排除患者中体温不在正常范围者(体温≤36.0℃及≥37.5℃);合并中枢系统疾病对体温产生影响者;合并心、肾、肝、肺功能不健全者;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或患有血液疾病者。依照随机序贯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2.4±2.7)岁。对照组35例,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3.7±2.4)岁。临床资料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药物及方法,都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即在手术前30 min将手术室层流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保持在42%~60%[3]。
观察组患者应用保温护理措施:(1)液体保温:加热液体的水箱对术中输入的液体及血液进行保温,保证患者术中输入的药液、血液温度在25℃~30℃,并控制水箱中的温度至37℃,并要加温冲洗液。(2)减短手术时间,在患者术前应制定科学的手术流程,减少手术中的操作时间。并尽量快速进行患者的皮肤消毒,减少暴露时间。(3)加强患者手术以外身体的保暖,通过对患者的上肢套上袖子、在肩膀垫用棉肩垫,暖气管热风等形式对其手术范围以外的位置进行保暖。(4)手术间环境同对照组。
(1)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展开比较观察,抽取患者手术前、手术完成后静脉血3 ml,并对其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进行检测对比。(2)对患者术后体温进行持续监测,若是患者体温小于36℃就属于低体温。(3)术后复苏:对患者拔掉气管插管时间、寒战情况、麻醉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进行比较。
采用SPSS 17.0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可以得知手术前两组无差异,手术后观察组凝血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的寒战次数、气管插管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可见观察组术后复苏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出现有2例体温<36℃,低体温出现率为5.71%。对照组出现有9例体温<36℃,低体温率为25.7%,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体温作为人体较为重要的生命体征,是通过机体发散热量、产生热量这两个过程维持体内的基本平衡[4]。而维持恒定的人体温度对生活技能的活动稳定及正常代谢工作十分必要。文献表明,大约有45%-68%的患者都会在外科手术中出现轻微的低体温状况,并在身体长时间的液体滴注、手术麻醉、低体温及长时间暴露等造成机体的高温抑制。增加患者的身体散热性就会发生低体温。患者在手术中的低体温现象是一种机体的不良反应,会造成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进而使下丘脑引发血中促肾上腺皮素浓度的增高,并会诱发患者全身免疫机制出现反应,并会诱发较多的不良反应现象。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会由于过低的体温状态造成血管阻力的升高,并会加大纤维蛋白原、血液粘稠度[5]。同时减慢血液流速,致使患者正常的凝血功能受到干扰,所以并不利于重要的器官灌注。在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的同时,还会使其血液饱和度遭受干扰,缩减可用氧量与供氧量。患者在低体温中会对血氧饱和度产生影响,致使肾脏及肝脏在药物代谢作用下自身的功能速度下降,并延长药物的麻醉时间。在患者体低温下出现的寒战,是由于骨骼肌收缩致使热能加大,用于对抗体内热能过小的保护性作用,在患者手术期间予以保温护理工作,能够使其生理功能免受影响[6]。总之,手术低体温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免疫功能、循环系统的影响,会使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器官供氧不足,加大手术中的患者出血量。在麻醉复苏时间延长的同时,还会使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增加。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复苏情况比较
保温护理主要是针对造成低体温的有关原因,从其源头处予以干预措施,第一,手术室的温度控制,若是手术室中温度小于20℃,则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低体温状况。但若是将手术室中的温湿度保证在42%~60%、22℃~24℃,则能够有效减轻这一问题[7]。第二,手术中暴露面积过多,患者手术中应尽可能缩减裸露时间,并采取棉被覆盖、手术台加热等措施。并通过手术计划的制定使手术执行更加顺畅,减少手术时间。第三,采用手术中液体预加热的方式,并尽可能节省液体的输入量。液体加热温度应控制在37℃以内,避免对药物成分产生破坏[8]。
随着近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患者在术中的低体温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本次操作中观察组患者应用了体温保护措施,有效将低体温出现率降低到了5.71%,并将寒颤出现次数减少到31.4%。有效缩减了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恢复时间,因此可见应用体温保护措施,使患者的免疫功能、生理功能受到的损伤降低到最小。同时,两组患者经过手术前后FIB、TT、APTT的指标变化,能够发现两组对比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应用保温护理后观察组的凝血功能好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保温措施虽无法完全避免手术刺激出现的应激反应,但仍然可以相对缓解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并控制体温的稳定性,所以对正常的生理功能、代谢功能都会有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中常规的控制室温等保护措施,对患者寒战次数、低体温次数等指标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而观察组患者应用的术中保温护理工作,针对可能诱发低温的因素展开护理防范,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并促使其手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减短;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寒战次数及低体温次数,可见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1] 马鹏涛,牛文超,巩燕,等. 术中低体温对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16,23(14):56-59.
[2] 马健,杨明贵,段政,等.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NA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8):762-763.
[3] 姜香云,吴佳倩,张亚珥,等. 医护一体化管理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550-552.
[4] 张小华,张金菊. 延伸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80-83.
[5] 吴祥,席波,周跃峰,等.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回收自体血的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2):147-149.
[6] 管廷进,孙鹏,郑潇,等.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分析与诊治[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2):180-181.
[7] 李军民,肖信约,张伟,等. 快捷小切口与常规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8):677-679.
[8] 冯明利,沈惠良,曹光磊,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2):121-123.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rm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Undergoing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NI Minyong Operation Room, The Second Hospital of Fuzhou,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on the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Methods 70 cases of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as clinical observation object,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sequential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35) in patients with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n=35) to routine patient c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of FIB, TT, APTT compared the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operation in low temperature frequency contrast. Results The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can be learned before operatio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ostoperative coagulation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l times, unplug the trachea time, 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awake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resuscit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low body temperature was 5.71%, obviously less than 25.7%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In hip arthroplasty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atients,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after surgery.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hypothermia, with good clinical value.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thermal nursing; coagulation functi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R473
A
1674-9316(2017)24-0152-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4.078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手术室,福建 福州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