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花
(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 浙江杭州 310000)
艺术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动作呈现①
——以舞蹈《千手观音》为例
杨娟花
(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 浙江杭州 31000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艺术生活的追求亦在不断提高。舞蹈,作为艺术形式之一,不像声乐一样受嗓音的限制,更不像美术一般对构图的束缚。舞蹈,不分年龄大小,不挑性别男女,更不受场地环境影响,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随心而跳,随情而舞,这便是舞蹈的真谛所在。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想象,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能力,在舞蹈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舞蹈创作中的动作呈现,更是效果明显,发挥了其极致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以下笔者就以舞蹈《千手观音》为例,来对艺术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动作呈现做一粗浅的探讨。
艺术想象 舞蹈创作 动作呈现
据史料记载,“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者也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希望人间可以处处是爱以慈悲的心怀来面对一切事物,因为作品诠释的万物都是美好的,传递给观众的也是这个正能量。
《千手观音》是一个观赏价值很高的舞蹈,它通过多个舞蹈演员以及音乐的配合达到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震撼。舞蹈的看点主要是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稍有不慎便会破坏整个舞蹈的美感以及协调性。艺术想象的超现实性、非科学性、审美性、创造性在舞蹈创作中一一呈现,让舞蹈由表象的赏心悦目升华到了内在的震撼人心首先,探讨艺术想象之四性同化在舞蹈《千手观音》创作中的动作呈现。
舞蹈《千手观音》创作中的艺术所显现的世界是一个非真的存在,借助艺术想象,不仅将现实存在搁置起来,更超越了经验现实。创作者汲取自己三十余年的舞蹈创作经历,从祖国的大西北甘肃等地区,多年深入生活,融会贯通傣族舞蹈、长甲舞和印度舞蹈的特色并吸取了当时年轻人时尚的霹雳舞等多种舞蹈贯穿语汇为主,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敦煌壁画、大同云冈石窟、云南节竹寺罗汉堂中的“千手千眼”观音的虚构、提纯、重组、升华,使创作者在认识现实生活的同时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感受。经过艺术想象后,“千手千眼”观音造型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型了,它已经成为了审美的对象而具有了艺术属性,比现实生活更加集中、和谐、曲折、生动,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丰富的韵味,这种超现实性成功地创作了舞蹈《千手观音》。
艺术想象的非科学性是指艺术想象中有情感的介入,伴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其思维方式不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维柯就认为“推理能力越弱,想象力也就成反比地越强”。文论家刘勰也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艺术想象不像科学那样严谨慎密,只有充满情感,才能使头脑中的种种感性知觉鲜明生动起来。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让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舞蹈《千手观音》就是对敦煌壁画、大同云冈石窟、云南节竹寺罗汉堂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原型的海阔天空的想象或许是敦煌壁画中观音原型的脸,或许是大同云冈石窟中观音原型的手,或许是云南节竹寺罗汉堂中观音原型的眼,亦或许是他们的综合性的“千手千眼”,没有科学中抽象思维的约束,是一种心在彼身在此的由此及而不受身观局限的思维创作。让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对其精彩绝伦的演出叹为观止。
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者抓住“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艺术效果。创作者借助艺术想象的审美性这支神奇的魔杖,架起了个人与他人沟通与融合的桥梁,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世界,与其中的千手观音原型同思同感,倾注了在作品中的思想情绪,从而沟通与作者的情思,让舞蹈《千手观音》淋漓了的展示了其形之美,神之魂,劲之道和律之韵的艺术魅力。
舞蹈《千手观音》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就是凭借创造的千手观音生是主体,教师则起着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现在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怎样去建设一支武术素质较高、人员充足的武术教师队伍,这也是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必要措施。各高校可以重点关注教学认识方面和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进而达到提高武术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的力度。
2.2 改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在普通高校所采用的传统的讲解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加大,在上课后对于很多内容都无法完全消化理解,这无疑对学生真正学会武术并且领悟到武术深层的精神产生巨大阻碍,最终使学生对于学习武术失去兴趣。因此高校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武术的实用性。在当下网络盛行的时代,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网络知识面大的巨大优势,增加武术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这些改变,让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2.3 选择编写适合高校学生的教材
普通高校武术教材的编写和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是否符合要求应在选用时放在第一位。另外,在教材内容上务必不能出现“冒进”的现象,武术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必定适得其反。并且教材一定要和现代武术发展趋势和方向保持一致,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等诸方面因素,选择编写真正适合普通高校学生的武术教材。
2.4 高校要加大对武术教学的投入
以上提到的种种对策和建议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作为支撑,一切都是空谈。就更谈不上对武术的传承和创新了。因此,普通高校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的经济投入,这样才能保证武术在高校的推广、发展和普及。
[1]胡波.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浅探[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4):31.
[2]李太平.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 2010(8):160-161.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5.
G80
A
2095-2813(2017)05(b)-022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226
杨娟花(1991,1—),女,汉,湖南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