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艳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吴彩艳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于各种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不断的旺盛,对于体育专业人才来说也不例外。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不断的改变,同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的培训上,存在一定的固化思维,这种固化思维对于当前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因此该文主要针对我国大学体育专业的培训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创新
大学体育训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我国社会化的发展进程需要,对于我国的体育人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创新大学体育人才的培养,对于体育改革成为了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当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军事化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较为僵化,和我国当前倡导的独立自主的健康目标是不想符合的。当前,我国体育不断的发展,体育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散发着新时代气息,由之前的人才教育以及多技能的教育,转化为符合创新型的教育,最后形成平台和模块等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虽然我国的人才培养不断的改革,这些改革离不开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体育卫生改革的发展。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体育专业人员的培训模式会有所不同,这都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进行调整。如何处理当前社会环境下教学培养创新,教育者必须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这是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通过了解体育教育专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研究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制定实际的培训方案,选择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创新,就很难适应社会环境中的变化,从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持原则,更好的进行一些行为的分析。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成长中就会受到发展的限制,这样就会使得竞争中对自我位置不能很好的把握,从而避免出现一些就业问题。此外,创新社会适应性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知识。所以,大学体育管理部门要按照课程和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的能力。
2.1 发展和训练模式
体育老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价值观的主导人、领路人,体育老师的个人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给学生授课时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训练模式以技术理性支配为原则,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目标也是希望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技能水平。期望在比较科学的规化里,培养出整体质量高的体育人才。对此,在体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下,老师的潜能的开发也显得格外重要,老师自身也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用自身的能力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强调通过不断提高教师能力使培训走向专业化。在训练模式中,体育老师是能力的领路人,有具有打造专业体育学生的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分为阶段性模式和终生从事体育职业的模式。阶段性的模式和终身从事体育职业的培养模式是根据培养时间的长短来区分的。在阶段性培养模式里,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体育知识学习,在进入到社会时,走到工作岗位上,扮演社会角色。不再接受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在此,他们的体育学习生涯就圆满的结束了。相对而言,终身从事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学生在参加工作,进入到社会,走上岗位之前的教育,对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教育也应该一样重视。学习训练的的时间基本包括了工作前在学校接受教育,工作后也不间断的学习体育知识,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实行工作前教育和工作后再教育两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两个阶段的培养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根据自身的发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2.2 联合培养模式
大学和中小学联合起来对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目前国内办学经验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这一种教育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授课的老师整体素质偏高,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的环境也相对优越的多,学习氛围也好。但也是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老师的知识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会体现出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训练会发生严重的脱节,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另一方面,老师也有缺乏实际训练过程中的很多东西,老师自己的能力得不到积极地发挥。所以这种模式往往会导致对社会相应机制的批评和非议。在大学和中小学联合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教育都各自有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学生培养和成长不能分为两部分共同关注的这种混合模式的智能培训教师是一种新鲜的经验,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显然有很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的去探索,去一步步实行,最终实现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有个完善的体制。
2.3 综合培养模式
复合专业训练是当前体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项目,大学体育中,体育培训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以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科学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人的发展标准,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促使其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2.3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是现在团队精神的精髓,体育运动能提高人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感。尤其通过集体体育项目,更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比如篮球运动,要取得成绩必须有团队协作能力,靠一个球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3.1 体育锻炼能使人们和平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规则,在参与该体育项目必须对规则有一定了解,尤其团队体育项目,在进行比赛过程中,队员之间需要有交流、队员之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需要互相帮助、和平相处、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其人人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体育运动的理念,有主动锻炼的意识。通过体育运动,能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共同体育爱好,让人与人之间加强了解,对建立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通过互相了解,交流信息,提供帮助,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纽带和桥梁作用,建立一个体育锻炼团队,能让其更加热爱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对建立和谐国家起到积极作用。
3.2 体育锻炼能为人们提供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
人类进入新世纪,高科技开创的文明与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劳动性质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导致现代文明病多有发生,对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身体出现了不适应。体育锻炼具有动态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休闲性等特点,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掌握知识技能,并以这种快速、敏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产生活的应变与耐受能力,缓释精神紧张,调节身心平衡,进而提高健康水平。
[1]王晓琳.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2010,9(9):86.
[2]高涛,杜力.试谈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38-39.
[3]闫寿瑜,边玲玲,李欣.浅谈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健康的作用[J].科学大众,2009(7):139.
[4]朱晓峰.体育锻炼对缓解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的作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55.
[5]原黎君.再论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199.
[6]杨啟丽.浅析体育锻炼对少年儿童身体自尊的影响——以南京市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7):63-65.
[7]刘晓筝.大学生健康维护刍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5):57-60.
[8]王国懿.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37):129-131.
G807.4
A
2095-2813(2017)06(a)-022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