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儒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山东烟台 264000)
健身气功产业化问题与实施路径研究①
张恩儒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山东烟台 264000)
当今社会,参加各类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社会需要的背景下,发现健身气功产业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健身气功产业化的规避与耦合的角度入手,分析健身气功产业化道路上的阻碍与荆棘。
健身气功 产业化 实施路径
工业革命时期孕育了产业一词,“产业化”的概念便从“产业”的概念衍生而来。本研究中对产业化的定义为: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规模达到社会承认的程度,在很大意义上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组成部分。
就健身养生来说,普遍比较认同的气功内涵是: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心理、气息、身体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2000年9月颁布的《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界定了健身气功的概念:“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1]。本文对健身气功的定义为:以身体活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达到强身健体目的,而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健身气功产业化的概念为:保持健身气功原有的学习和练习形式,借助当今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运作成为社会承认的规模并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广义的健身气功产业是指与健身气功相关的所有经营部门和活动的总称,包含健身气功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狭义的健身气功产业则是指生产和提供健身气功服务企业的集合,如健身气功培训业和广告业等。本研究认为,健身气功产业是为社会提供健身气功体育产品的健身气功经济集合与健身气功经济部门的总和[2]。健身气功产业细化之后可以被分为三个产业模块,即:骨干产业、中间产业、表皮产业[3]。骨干产业内容是健身气功技术产业,市场包含健身气功竞技,健身气功表演,健身气功培训等;中间产业内容是健身气功人才产业,市场包含健身气功劳务市场和信息咨询市场;表皮产业的内容包括健身气功文化及用品产业,市场包含健身气功服装业,健身气功纪念品业。
199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获得了全票通过,规定“国家增大对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兴办的体育支持”。《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新世纪前10前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体育制和运行机制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还要符合体育发展规律,更要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扩大内需,搞活体育市场”。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2]。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发展和制度优越的重要表现,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健身气功易于学习,内容形式丰富,锻炼效果显著,而且不会受到年龄、性别、时间、场地和器械的限制,深受人民群众特别是年长人的喜爱”[4]。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向国际舞台,得益于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国外对我国的健身气功了解不多,走产业化道路还是要通过国际交流这个途径,而奥运会的举行为健身气功的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5]。借着奥运会的人气,应该多举办些健身气功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练习。
自健身气功运动试行推广至今,多采取免费或微费的气功站点式授课形式。而且在多种因素制约下,体育资源浪费和管理手段不当,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问题。这也反映出政府在认识如何推广健身气功产业化的问题上,还有很长路要走。而且相关科学研究滞后不前,为数不多的从事健身气功研究的学者,和发展所需的理论支撑不成比例,从而健身气功站点无法满足多种练习人群的需求[6]。
健身气功产业发展至今,在其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是与其它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健身气功产业的发展状态和规模是远远不够的[7]。继许多体育项目走向职业化道路之后,与健身气功相关的体育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晚,竞赛本身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等原因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专属的品牌的活动和企业,商业价值也就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没有独立的经营主项,服饰练功用品等不具有专一性等原因都牵制了健身气功产业化的发展。面对社会健身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多样化趋势、健身气功参与对象的局限性、体育市场其他项目竞争等挑战,要将健身气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科学、功能定位,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塑造独特品牌,将自身的品牌观念观念逐步推向社会。
像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广大的一线教师是关键。健身气功走产业化道路,离不开活跃在学校和社区的专业教师。而现在的状况是气功教师的严重缺失,最直接导致的就是群众学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充足专业的知道团队,势必能将“气功热”愈演愈烈。建议各大高校体育学院能全面开展健身气功课程,毕竟当代大学生接受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地方政府可以开设“健身气功基层社会体育辅导员义务培训”课程,并将健身气功普及程度作为当地教体局的考核指标。虽然操作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市场的开拓和规范,还是离不开广大的一线教学队伍。
健身气功在社会健康中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国口号下对促进全民健康具有实际意义。发展健身气功产业化不仅能够促进健身气功的普及还能够促进健康中国,实现经济的提高,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在健康中国视域尝试为健康中国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在体育产业化视角下尝试为健身气功产业化提供可实践的手段。
[1]马敏卿,韩红雨.武术产业内涵及其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248-249.
[2]尹海立,惠艳.浅析健身气功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方向[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42-143.
[3]张斌,邓跃飞.健身气功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方向[J].搏击(武术科学),2006,3(7):69-71.
[4]虞定海,爱军.健身气功在构建上海市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24-26.
[5]王英璟.健身气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框架构想[D].武汉体育学院,2013.
[6]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29-32.
[7]吕韶钧,彭芳,邝华利.现代健身气功的传播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20-1122.
G852.6
A
2095-2813(2017)09(a)-020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200
张恩儒(1992,10—),男,汉族,山东嘉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武术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