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来
(邵阳学院体育系 湖南邵阳 422000)
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①
吴秋来
(邵阳学院体育系 湖南邵阳 422000)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唯物辩证等方法,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对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1)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可以优化课程资源结构;(2)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活力,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及塑造健全的人格;(3)大学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场所,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因此,大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 大学体育 课程 可行性
我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单一粗放型的结构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性格及生理的差异性,表现出以竞技体育为内容的“技能主导型”的课程教学。它规定了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总体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而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少,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学生体育项目选择的单一性,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被动式地接受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体育课程变成了拿学分的课程,违背了终身体育的理念。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它是融合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如苗族的摆手舞、满族的珍珠球等传统项目,它是祖辈们在生产劳作过程中一些基本动作组成起来的。动作简单易学,规则简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体验祖辈们生产的艰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维系本民族的灵魂。该课题将趣味性强,娱乐价值高、健身效果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并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将极大的丰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与身体锻炼相结合,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学习技能的同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审美视角,并了解体育项目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拓宽教学改革思路和理念,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的发展,构建属于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内容及教师具有单一的定格制,主要强调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喜欢与否没有得到重视,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被动式接受与参与体育活动。(2)多元自选型的结构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从过去的定格制向自选制转型。学生在大学课程当中可以选择体育项目、体育教师以及考核方式,俗称“三选制”。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得到认可,注重学生身心发展,但课程资源主要仍然是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尤其以三大球为突出,使得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直围绕着三大球转动,突显出大学课程资源的局限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极为重要。课程资源主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塑造健全的人格及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文化资源。而体育课程资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文化资源,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主体的身心发展及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
2.1 课程资源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多样。现在具有统计数据显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977项,汉族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竞赛类、娱乐类、表演类等不同项目。如竞赛类:高脚竞速、民族式摔跤、毽球等项目;娱乐类: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苗族的“六人秋”等项目;表演类:武术、舞龙、竹竿舞等项目。它们扎根于人们生产劳作之中,简单易学,场地与器材要求比较低,趣味性强。如竹竿舞项目,器材简单,只需几根竹竿及音乐设备;场地可以在篮球场或田径场及其他空旷的地方,没有限制。与篮球相比场地具有随意性。动作技能简单易学,它分为“四拍、七拍、八拍”等节拍。在音乐的伴奏下手舞足蹈,没有规定动作技能,具有随意性与自发性,彰显出苗族在收获的季节中表现出来的欢快的心情。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旋律创造出迥异的动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大学课程发展的归宿点。
2.2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自觉性是人们对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能在此过程中满足内心的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自觉。文化意识的提升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意识的创建才能起到成效。反之,脱离了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把握,文化意识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如“北方赛舟,南方赛马”等脱离自然环境对事物发展而起的作用,不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2]。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文化自觉提供了认识的工具和手段。认识的过程首先要形成表象,然后透过表象看本质。表象是认识的最外层,易观察属于宏观部分,而本质是认识的最内层,深层部分很难把握属于微观部分。文化自觉是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大脑建构起来的文化意识,而意识的形成来源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元素,借助于它更好地认识存在物。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会。[3]”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祖辈们在生产劳作当中创造出来的体育项目。与西方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在文化根源上同属一脉相承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龙图腾寓意为龙的传人,它在文化自觉角度上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依附感和归属感。再如高脚马,它本是湘西地区的居民在下雨的时节里怕泥水沾湿鞋子作为代步行走的工具,现在国家民委把它整理出来并作为我们民运会的比赛项目。
3.1 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激发学生活力塑造健全人格
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它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其他文化体有所差异。其他的文化体主要突出人的思维灵魂的教化,主要是让人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体育文化体把人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自身塑造密切融为一体,它不仅仅体现为人性的修养,更突出身体的健全。虽然存在差异但彼此具有一定的联系。如体育与经济学结合形成了体育经济学,它从不同层面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文化体系并作用于体育领域当中,这是从人的思维的角度去诠释体育文化。但是我们通常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理解主要是指从事体育教学活动,它包含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双边活动。从生理学的角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人体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塑造健全的人格等等各个层面,突显出体育的健身功能与情感功能。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塑造文化主体——人。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园,并形成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极大的丰富校园文化,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与身体锻炼相融合,并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学习技能的同时,传承传统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视角,并了解体育项目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将成为新型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随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提出,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和本土化理念,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行为和生活方式教育、心理调控教育、自我保健教育等,这有利于扩展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视野,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结构。
3.2 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一定地域里、拥有共同的语言、世代相传、延续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表现简单的肢体语言和民族服饰,而是维系一个民族地域的根和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纽带,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没有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了根,就没有了灵魂。希尔斯曾在《论传统》一书中指出: “如果剥夺掉他们所具有的传统,他们便没有物质资源,也没有知识才能、道德力量和眼光来提供在世界中建设家园所需要的东西”[4]。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边缘化与文化危机。从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大力保护、继承与发展[5]。学校是人类文明和优秀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的主要基地之一,青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人,学校可以发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有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高校是文化传播知识和教育人的一种活动场所,它是文化发展的土壤之一,它拥有高素质的教学与科研队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如高校开设的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校园文化的缩影。从学科建设层面优化课程资源结构,丰富了学科体系,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人才培养层面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从传统文化的层面可以让许多健身效果俱佳的体育项目融入大学课程,如整编出来的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体育项目适应不同人群,同时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也是对文化更好地诠释及发展。因此,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发挥高校的使命,服务于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1]王建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 http://www.sjzkg.edu.cn/ggtynews.asp?d_ID=5251, 2014/1/25.
[2]吴秋来,王美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4):71-73.
[3]吴秋来,吴湘军.“文化自觉”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哲学意蕴[J].四川体育科学,2012(6):9-12.
[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5]任奇红.维吾尔族舞蹈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10,17(10):81-84.
G853;857
:A
:2095-2813(2017)02(c)-021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6.219
邵阳学院教改项目(2015JG18):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吴秋来(1984—),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