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通备武术”的传承与发展①

2017-11-27 14:44:48丁翠珍敬继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榆中拳师榆中县

丁翠珍 敬继红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榆中“通备武术”的传承与发展①

丁翠珍 敬继红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通备拳自形成至今,尤其近百年来,堪称西北一绝,蜚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武坛。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甘肃兰州榆中对“通备武术”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榆中“通备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趋向于畸形传承、后继乏人,套路繁琐、欢迎度差,资料匮乏、传承险隘,缺乏“科学”、缺少“武魂”等。根据榆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通备武术的自身优势为榆中“通备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对策,更好的促进“通备武术”在榆中的传承与发展。

榆中 通备武术 传承 发展

1 通备武术的定义

通备武术是传统武术中独树一帜的一个独特的武术流派。它不是一项拳种,而是一个汲取各家之长加以整合熔铸,所形成之内容宏博,结构严谨的武学体系,以“通神达化、备万贯一,融通古今、表里兼备,理象会通、体用具备”[2]为基础理论,以“文通武备”为口号[3],弘扬古典武艺拳械的精粹,形成“气势雄伟、身法矫健、劲力通透”的风格,成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备、三体同功、精力神全”的通备武艺拳械体系和存留中华古典武艺精华较多的一个传统武艺类别[3]。60年代由著名武术家刘仁(字靖国)将他所学的传统武术传入榆中,亦称“通备拳”(在榆中被称为“刘氏通备门拳”);至70年代由榆中县三角城人赵登福及90年代的周建睿等人将马凤图先生所传的“通备拳”传入榆中(在榆中被称为“马氏通备拳”)[4]。

2 榆中“通备武术”的传承简介

2.1 “刘氏通备拳”简介

创始人刘仁先生。今榆中县小康营刘家营人,少时在地方习武,后跟随多位老拳师习练了太极拳、八门拳、劈挂、翻子、戳脚、枪术等拳械。生前有“刘快手”、“西北铁照壁”、“金刚人”之称。因所学多传于沧州张硫衡处,故称沧州“张氏门徒”,所传亦称为“通备门拳”。劲力上凸显“惊”、“抖”、“劲”[3],上世纪60年代刘仁先生将此拳种传于榆中,距现在已传至第五代。

2.2 “马氏通备拳”简介

创始人马凤图先生。河北省沧县人,自幼随父习武,并随后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所倡导的通备学说。上世纪40年代,马凤图先生定居兰州后,将通备武术传入西北各地,并拜其在武术界享有盛名的武术家刘仁门下,成为兰州榆中通备武术第二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上世纪30年代初期,创办了青海省、甘肃省国术馆,培养了大批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武术家,为通备武术在西北的传播增光添彩;并用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武术资源,总之,在榆中通备武学的发展史上,马氏通备武术在变迁和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今马氏通备的拳术主要有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戳脚等,通备器械主要有通备枪法、通备刀法、通备剑法、通备棍法等先后传入榆中。以“通备劲”为通备武术的核心,将长拳与短打两类拳法与西北棍法精要融为一体,创立了“通备拳”[5]。

3 榆中“通备武术”发展现状

3.1 畸形传承,后续无人

据榆中县武术协会注册会员统计和社会习练武术的统计,榆中县现有武术习练者近700人左右,而习练“通备武术”的人数大约有200人,50岁以上的人只占了5%。目前,老拳师大多已过世,有的则已风烛残年,多数已不在练武术。例如:李生柏、孙克功等老拳师;现如今还在榆中县武术界习练老拳师,如:金兴旺、李永胜、谈应福、金建龙、刘存强等。由此可见近年来榆中习练通备武术的老拳师越来越少,青少年由于社会经济问题习练者更少,因此通备武术习练者出现断层,威名远扬的“通备拳”在榆中这块热土上面临传承的尴尬局面,这在武艺文化传承方面是一个致命的要害。

3.2 套路繁琐,欢迎度差

3.2.1 传统武术本身的弊病

榆中现流传的通备武术套路较多,将近有50多个套路及功法,主要有老劈挂、站桩翻、萃八翻、八极大架、鹞子传林拳、通备大刀、扭丝棍、劈挂刀、朴刀、鞭杆、苗刀、风磨棍、天启棍、三节棍等功法,但是很多套路及功法需要长时间的习练才会有身法的感觉,而技法也相当难掌握,没有几年时间的习练是达不到真正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价值。

3.2.2 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与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文化素养等也相应发生改变,人们对习武需要同时也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尽管传统武术的套路被整理出许多,但套路难度大,健身价值和意义还缺乏科学研究,为普及与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3 资料匮乏,传承险隘

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动乱中,不仅社会秩序、政治思想、经济建设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武术运动也大量受到冲击和摧残,大量的原有拳谱资料被摧毁,大量的武术器械被收缴或损坏。传统武术的训练和学习受到了破坏和干扰,有关武术比赛被迫停止,传统武术项目也被戴上“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子,受到批判和阻止,因此武术资料的匮乏很大的阻碍了榆中“通备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4 榆中“通备武术”发展对策

4.1 开放武馆呵护拳师

榆中县现有榆中体育馆、榆中武苑等,这些场地常年闲置,却没有对习武爱好者实行开放。政府应开放各武馆,并邀请老拳师出任教练,积极培养年轻拳师,使通备武术成为习之有人传,传之有人继,并向老拳师发放政府补贴等。

4.2 简化套路,健养结合

创编一套从初级到高级的功法套路,将复杂的技法以简单的方式呈现。从武术套路中汲取一些健身性较强的动作和元素,将其与合理的有氧锻炼方式相结合,创编成适合大众的健身武术,使得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和谐并存,提高传统武术的养生功能与健身功能。

4.3 比赛研讨加大宣传

武术竞赛活动是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市武术协会、榆中县教育局、榆中县武术协会共同举办各种武术联谊活动以及参加省市及国家级的武术比赛,提升榆中通备武术水平,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凭借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平台对通备武术进行全方位报道,使世人更深入的了解通备武术、认识通备武术、学习通备武术。

4.4 学校武术段位普及

对榆中县有能力和条件的中小学进行武术课的教授,普及武术知识和武艺,发挥武术在教育事业上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让通备武术普及榆中大地。2013年3月25日中国武术协会授予“兰州市榆中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中国武术段位考试点,考点编号为:2-13028006,现榆中县主要推广通备武术中的长拳、翻子拳、八极拳、螳螂拳、八卦掌、太极拳为段位考级内容,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参与进来,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榆中通备武术。

5 结语

通过对榆中通备武术的调查分析,得出在经历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功法、技艺和武学文化上畸形传承,后续无人,而且逐渐远离了大众。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通备武术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改善通备武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了通备武术在榆中这块热土上更好的的普及和传承,首先发挥老拳师的作用,积极培养年轻拳师,使通备武术成为习之有人传,传之有人继。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对通备武术的宣传与推广工作给与支持和引导,对通备武术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开发,使通备武术讲之有源、看之有书、练之有拳。必须重视武术馆校的建设和合理利用,鼓励民间、个人、团体等各种类型的授拳组织、协会等开展活动,活跃民间习武气氛,总之,榆中通备武术不仅需要外部条件优势资源的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强大。不久地将来通备武术才会枝繁叶茂。

[1]榆中县志编篡委员会.榆中县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参见马明达.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J].体育学刊,2001,11(6):8.

[3]姚建中,柳永孝,郭乃辉.甘肃通备武艺[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0.

[4]牛光虎,钱其彦.榆中县武术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5]张飞虎,张飞鹏.透视甘肃地方传统文化品牌——兼论通备武学发展演变轨迹[J].搏击(武术科学),2010(3):23-25.

[6]甘肃崆峒文化研究会.崆峒文化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35-136.

G807

:A

:2095-2813(2017)02(c)-021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6.214

丁翠珍(1991—),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敬继红(1967—),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榆中拳师榆中县
甘肃榆中县掏9亿元建公园 ,7年没交付
榆中县关工委开展“义务理发”志愿服务活动
下一代英才(2023年3期)2023-04-18 01:05:50
榆中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牛牙齿根面龋的再矿化作用
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 03:12:11
拳师和西瓜皮
兴隆山对榆中地区影响的研究
拳师
知识窗(2016年1期)2016-05-14 09:08:23
“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
甘肃省榆中县农村居民社会经济状况与高血压关系调查
夜窥
天池小小说(2009年1期)2009-08-14 09: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