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闯 周业亮
(沭阳如东高级中学 江苏宿迁 223600)
现代体育比赛内涵之研究①
王闯 周业亮
(沭阳如东高级中学 江苏宿迁 223600)
体育比赛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竞技体育比赛、学校体育比赛和群众体育比赛。体育比赛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人文性。通过结合对体育比赛内涵的理解以及新时期体育比赛的时代性,对于体育“金字塔”的建立、丰富体育比赛检验的功能、对人行为文化的引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体育比赛内涵发展的研究,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比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体育比赛内涵 体育比赛检验功能 行为文化教育
现代体育比赛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竞技体育比赛、学校体育比赛和群众体育比赛。竞技体育比赛是体育比赛的高级形式,一方面是纯竞技性的,主要是“参与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场地范围内,在裁判员的主持下,以战胜对手争夺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依据统一的规则要求而进行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集体之间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品质的竞技较量的比赛[6]”;另一方面是竞技体育的娱乐化,如慈善表演赛和以交流为目的的邀请赛等。
普通体育比赛主要分为学校体育比赛和群众体育比赛两类。学校体育比赛的组织形式十分丰富,包括游戏活动、测验教学活动的测验赛、各种课余体育比赛,比赛内容可以是以竞技运动项目或非竞技运动项目为载体,比赛的目的除了对人体的纯生物性进行改造外,也注重体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注重人的生命健康的意义和价值,体育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审美文化)的传授。在学校体育比赛的范畴中,学校体育竞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通的校内运动会,面向的主要是学校的普通学生,以竞技运动项目或休闲娱乐类项目为主而开展的运动员个人和运动队集体之间体能、技战术、心理和运动智能之间的竞争而开展的比赛活动;另一方面是更高级别的比赛——地区级学校体育竞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这类比赛活动是学校体育比赛的最高形式,主要以争取优异的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参赛者主要是学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参与者较少,主要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载体,但对学校的体育运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为竞技体育输送优秀的体育苗子。
群众体育的比赛内涵也比较丰富,可以分为一般的比赛活动和竞赛。一般的比赛活动的参与者很广,有农民、职工、企业的领导等等。比赛的主要目的是以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组织的,如一些地方的农民运动会、社区组织的单项或综合性的比赛及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些游戏和舞蹈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群众体育竞赛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上具有运动天赋的体育尖子(在役的运动员除外)对体育的热情和选拔体育后备人才而开展的以争取优胜和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地区和全国的综合性的运动会,这是群众体育比赛的高级形式,一方面主要能激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怕竞争勇于挑战的意志,并把这种激情带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能从比赛中发现具有运动天赋的苗子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
此外,在三者之间也有种交差的现象,如社区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参赛者可以是专业运动员、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上的体育尖子和普通民众,体现三者之间的融合;也有两者之间的融合如学校和社区合办的体育比赛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
21世纪是开放性、充满竞争、知识经济和法制化的社会,需要人们既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良好的道德水平。体育比赛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手段,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固然要适应社会,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服务。体育比赛不再仅是为竞技运动而举办,可以是一种丰富体育文化的体育知识比赛,也可以是纯愉悦身心的体育游戏等;体育比赛的对象不再只关注体育运动尖子,通过放宽比赛规则,降低比赛的要求,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受教育的人群大量扩大;体育比赛的功能不再只关注人的体质健康,同时关注人的精神的培养和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
体育比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包括以提高体育文化知识为主的比赛、以增强友谊和愉悦身心的游戏、测验赛、单项赛以及体育比赛的高级形式——体育竞赛。竞赛主要是针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中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而举办的,一般比赛活动是从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方面而举办的,通过降低对参与者的运动能力、场地标准、比赛规则、裁判的要求和引进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扩大了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比赛的参与人数。在体育比赛开展过程中,通过体育竞赛吸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来,逐渐体现体育比赛的群众性,使体育惠及大多数人。
所谓的人文性强调体育比赛对人的关怀、尊重、关心与爱护。现代社会正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观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以前的体育比赛只关注对人的生物性改造,现在的体育比赛更关注人的精神与情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体育比赛内容、组织形式及手段上可以看出,体育比赛组织形式不仅满足体育运动尖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同时也满足其他身体素质不好但想参加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这种体育比赛内涵更加注重人存在的价值,不仅培养人是社会的人,更加注重人自身的价值、情感体验及个性的培养。
体育比赛内涵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蕴含着很强的层次性,即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一般比赛活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竞赛及竞技体育的竞赛。对体育比赛内涵的认识,能使以后的比赛组织者能够认清体育比赛的层次,开展群众基础更广的体育运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开展,扩大了体育人口的数量,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这也与新时期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相契合,有利于使体育运动惠及大多数人,反过来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助于展现人体运动的魅力,激发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促进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加迅速的发展,形成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机制。
通过体育比赛的丰富内涵,一方面体育的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一个地区体育开展的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本地区的体育开展情况,以便调整政策,促进本地区体育比赛的开展。此外,体育主管部门在实施促进本地区体育发展政策后,通过本地区参加比赛的人数、有效的利用体育实施的情况、比赛开展的内容以及层次,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促进政策的完善;另一方面比赛的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参加比赛,检验自己的近期锻炼与训练效果以及通过与其他人的较量与交流,进而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完善自己的锻炼与训练计划。
体育比赛的主要参与者是人,不管比赛是什么形式的比赛,都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表达,人们要完成比赛需要彼此间的协作或竞争。通过参与体育比赛,对人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压力有着调节、控制和引导的功能,它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起到协调和稳定的作用。体育比赛系统是竞技体育比赛、学校体育比赛和群众体育比赛有效而协调发展的机制,通过对体育比赛内涵的理解,使更多不同的价值观、不同职业和不同信仰的人们置于共同价值理念和接受共同规则约束,最终为了他们的共同目标而相互合作或竞争,享受体育比赛带给他们生理与精神的“震撼”。在比赛中具有规范意识及纪律修养,也会使人的行为变得高尚,它赋予了体育运动以高尚的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在体育比赛中,不讲门弟、不排世系、不弄虚作假、不序尊卑、不询私情,最讲法制、最讲现实、最讲公平、最讲民主,从而能培养体育比赛的参与者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和协作精神,顽强的品质,集体的观念,爱国情怀,公平原则,精神修养,使体育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体育比赛是培养青少年团队意识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唤醒、激发、振奋民族意识的重要文化手段[13]。
目前我国对体育比赛内涵的认识还存在片面的现象,不利于体育比赛的开展,这势必会成为体育整体发展的瓶颈,不利于新时期体育功能的发挥。通过对体育比赛内涵意义的探究,可以使广大体育工作者从思想上认清体育比赛具有的重要性,为以后体育比赛的开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满足不同群体对体育比赛的需求,从而促进本地区及全国体育的协调发展。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839.
[2]阮智富.现代汉语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3]汪玮琳.运动竞赛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3.
[4]李少丹.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5:28-29.
[5]刘利生.体育比赛常识[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6]陈明.现代体育运动竞赛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1-2.
[7]刘善言.学校体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20.
[8]体育运动学校《学校体育学》教材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98-2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99-301.
[10]王家宏.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5.
[11]曲宗湖.即兴展现体育教学模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2]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13]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54-59.
[14]陈立农.大众体育赛事组织形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12-14.
[15]张晶.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8.
[1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78-386.
[17]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3-110.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253
G80
A
2095-2813(2017)11(a)-0253-02
王闯(1985,5—),男,汉族,江苏沭阳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