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强 牛文鑫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2.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浅析运动成瘾及其行为干预①
李利强1牛文鑫2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2.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成瘾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界定,对运动成瘾的症状进行了分析,对运动成瘾的健康干预进行了总结。经研究发现:运动成瘾是心理、生理和社会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因不理智参与体育项目造成人体伤害的综合性疾患。采用运动动机矫正、培养多项体育兴趣、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等方式可以有效防治运动成瘾行为的发生,对伴随严重运动风险的运动过程进行健康干预,对体育参与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运动 运动成瘾 机制 干预
随着近年来体育参与者数量的剧增,体育参与者面临的运动风险也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和趋势。运动会成瘾(Exercise Addiction)作为体育参与者面临的严重风险之一,已开始在体育参与群体中流行。在国外,运动成瘾也被称为强迫性运动,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会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1],国外早有学者做过有关运动成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还不是很成熟,对核心概念的定义也是人云亦云,存在诸多争议,亟待后续研究的跟进。
“成瘾”的概念早先主要是来源于医学。《成瘾医学》将其界定为: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或习惯,这种嗜好和习惯主要通过对中枢神经造成的兴奋和愉快体验而体现。成瘾也指不可自制的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药物,虽然明知会给自身带来身心伤害和诸多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的行为和习惯。关于运动成瘾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施安国先生对其定义的基础上延伸出的定义:一种慢性的、患者不顾后果持续参加运动并不断增加运动强度的强迫性行为[2]。此定义主要由慢性、患者、不顾后果持续运动、持续增加强度、强迫行为五个词组,由此可见,运动成瘾从根本上被定义为了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具有慢性形成、强迫性等特点,其成因是运动主体不顾后果的持续参加强度不断增大的运动。
综合运动成瘾的心理、生理机制,结合医学定义和前人的相关定义,笔者认为在当下社会环境下,运动成瘾的定义应该重新结合此种疾患在体育群体中流行的现状而跟进和调整,笔者将运动成瘾定义为:因长期参与某项体育运动使运动者对运动产生强烈的身心依赖,并不顾一切后果的持续运动,且造成运动者严重身心损伤的疾患。
运动成瘾的形成主要是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社会环境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理机制主要包含交感神经兴奋-复合胺、β内啡呔、细胞因子等假说,其主要机理认为运动使人体内产生多巴胺、类吗啡等物质,这些物质能使人神经产生短暂的愉悦感,一旦运动停止则此类分泌物下降,人会产生抑郁等情绪,通过这种机理促使人们持续参与运动[3]。
运动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人们通过采用体育运动健身健美和达到减肥等目的的过程中,人们觉得停止运动会使自己失去健美的肌肉、不利于保持或形成迷人的身材,因而形成的强迫性运动行为。
社会环境机制主要是指作为社会人,往往会受到社会和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在目前体育潮流涌起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人都具有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锻炼动机和行为,然而很多人没有明确自己的锻炼目标,盲目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如目前城市马拉松跑中的盲从现象等,特别容易促成锻炼者成瘾行为的出现。
运动成瘾作为运动者面临的一种疾患,近年来已开始在运动群体中广泛流行,对运动者造成了较大的运动风险。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参加运动方式相对单一、运动习惯较为规律甚至刻板、运动的主观意识性较强、长期运动负荷持续增大[2]、不顾运动后果等,这些都是运动成瘾者表现出的外在症状。还有研究发现一周有5~6次训练的运动员对停训一个月表示拒绝,反之一周有3~4次训练的运动员却表现出回避症状[4]。
总体而言,运动成瘾作为一种潜在的运动风险已不得不被重视,其行为表现相对容易察觉,而其心理表现则较为隐晦,不易于被察觉和进行健康干预。
运动成瘾作为一种当下流行在体育群体中的疾患,对锻炼者造成的身心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当下国内体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体育群体越来越庞大,运动成瘾症的健康干预和预防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合理预防和干预运动成瘾,需要锻炼者和相关人员从多方面把握,从细节着手,有效规避和进行健康干预。
运动动机是指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初衷,其内涵为运动目的。正确、合理的运动动机是有效避免和预防运动成瘾行为的前提。为达成某种合理的健康目的参与体育运动,是相对合理的运动动机。为了运动而疯狂参与体育锻炼是运动成瘾形成的潜在表现。因此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对预防运动成瘾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作用。此外,培养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可以有效分散对一项运动的沉迷,能较好的防止长时间持续参与某项运动项目的情况发生,能预防运动成瘾行为的发生,也可很好的治疗运动成瘾行为。
身体机能水平指个体在某个时期所处的身心状态。进行身体机能评测指运动者在参与体育活动之前进行的系统身体评测。有目的地对身体各项指标和机能进行评测,客观了解自身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所处的状态,有助于体育参与者准确掌握自身身体情况。根据自身客观的身体机能状态制定合理、可行的运动计划,可以使锻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运动成瘾的防治。在运动前进行身体机能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对于防御和治疗运动成瘾而言是不容忽视的必要环节。
运动成瘾一旦形成,不管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就目前体育群体中成瘾行为的流行状况来看,运动成瘾造成的影响大多数对人是有害的,因而运动过程中人们必须做好运动成瘾的防御措施,采用提前制定健身计划、运动前的心理疏导等措施,将防御上升到一定高度。运动过程中若运动者一旦被诊断为运动成瘾的患者,则必须立即调整或停止锻炼行为,通过行为控制、心理医生疏导等措施进行成瘾行为的治疗。
当前社会背景下,体育的发展已逐渐开始走向主流,尽管参与体育就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但作为保持健康和成就人生最合理的方法之一,体育运动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和社会放弃。作为体育行为主体参与者,必须正视风险与机遇,在体育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规避和防御各种危害,达到保障健康的目标。
[1]Lichtenstein MB,Hinze CJ,Emborg B,etalCompulsive exercise:links,risks and challenges facedent[J]Psychology Research & Behavior Management,2017(10):85.
[2]谢松林.运动成瘾综述[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6.
[3]张瑞,郭海申.运动成瘾的生理学机制研究评述[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1):91-94.
[4]蒋琴华.运动成瘾症心理学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10):895-897.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211
G80
A
2095-2813(2017)11(a)-0211-02
李利强(1992,10—),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青少年运动风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