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李明建
(1.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教师进修学校,121000;2.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三屯小学,121000)
立足常规体育工作 确保全员性参与
王勇1李明建2
(1.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教师进修学校,121000;2.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三屯小学,121000)
每一学年学生在体育课上基本可掌握6~8个项目,如,低年级的障碍跑、仰卧推起成桥、立定跳远,中年级的50m跑、篮球运球、投掷垒球,高年级的投掷实心球、足球运球、耐久跑等,学生已经在体育课堂上掌握了以上项目,而且器材和场地等方面都是现有的,可以保证“全员运动会”开展的需要,这也是“全员运动会”与体育课所学项目相结合最大的优势。
实施策略:“全员运动会”项目应与体育课所学项目进行结合,如,快速跑、投远、投准、耐久跑、连续蛙跳,同时兼顾球类和体操类等教材。为保证必要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较低的项目应提高其练习密度,如,投准比赛的运动强度较低,在开展比赛时要规定投掷时间,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击中目标最多。这样学生就会在单位时间内快速、重复地做出投掷动作,进而通过提升练习密度而保证必要的运动负荷。另外,要对每学年的体育课考核项目给予重视,学生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对运动项目掌握得较为熟练,如将考核项目作为“全员运动会”的项目,既能巩固技术,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每名学生每天都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每所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项目各异。如,柔韧性练习、长跑、篮球运球、足球基本功、武术、跳短绳等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学生正在练习的内容,可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全员运动会”项目之一,这更容易促进全体学生参与。
实施策略:大课间组织形式因为是全员参与,所以受场地因素限制所涉及的项目多为“活动”而非“运动”。如,广播体操、自编轻器械操、各个项目的基本功练习等,运动强度都较低,所以在将大课间项目引入“全员运动会”中应注意从“活动”到“运动”的转换。以篮球基本功为例,在大课间中学生们多为原地运球练习和双人间的传球,如引入到运动会中可借鉴“NBA篮球技巧赛”模式,注重运、传等技术的发挥,通过增加运球跑动距离,设定传球难度等方法来保证必要的运动负荷,使得比赛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将大课间的项目引入运动会不仅是对大课间活动的一次展示,更是一次考核,有助于各个班级、每名学生更加重视大课间活动,在这个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意义显得更为深远。
课外体育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运动项目,并在体育教师或校外辅导员的组织下进行系统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了体育特长,为此他们需要一个展示技能的平台,“全员运动会”可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提供竞赛机会。
实施策略:“全员运动会”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更容易彰显全员运动的亮点。首先,项目新颖繁多,如,足球、独轮车、软式棒垒球、拔河、跳长绳等都可以在运动会中开展竞赛;其次,技术含量较高,运动特征明显,运动负荷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有些学校因地制宜地自创了一些项目,要不断挖掘其锻炼功能,尽量使其固定并将其作为本校特色体育项目。比赛不是目的,要树立大教育观,通过“全员运动会”的开展拉动更多的学生投身于课外体育活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训练和在“全员运动会”中的竞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体育特色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
在“全员运动会”中引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无疑进一步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全员运动会”项目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相结合的优势在于这些项目的评价指标、测试方法、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易于组织和成绩统计。
实施策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相对而言缺乏趣味性。因此,在引入“全员运动会”时应适当变化,增加趣味因素。如,可将各个单项进行组合,也可制作一些任务卡,让参赛学生根据任务卡的提示完成规定比赛项目,还可以增加难度设计负重跑,连续立定跳远等项目。总之,应让本来无趣的项目变得有趣,让学生在比拼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全员运动会”能不能实现全员参与,关键看竞赛项目的选择,将体育课所学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纳入到“全员运动会”中,既有利于开展,又适用于经济较为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如果学校硬件条件较好,而且能保证持续投入,那么应该大胆引入新兴竞赛项目,为学生创设前卫、别致及具有锻炼功能的竞赛项目。无论哪一种形式,“全员运动会”所表现出来的都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对学校常规体育工作的一次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全员运动会”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有机的结合具有相辅相承、相互推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