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崇丽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5)
新教育形势下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因材施教的创新研究
宋崇丽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5)
新教育形势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层面,将重点放在“教”上面,并未关注学生自身所展现出的主体性。这就导致部分普通高校学生的自身个性很难得到充分的重视,自然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无法展现。针对这种问题,本文在新教育形势下探索普通高校兵乓球教学因材施教的创新途径,旨在增强学生对于乒乓球这项运动的理解,增强认知能力与运动技术。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侧重点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普通高校承担着一定责任。在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之后,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受到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突出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材施教作为一种将学生作为侧重点的教学方法,与新教育形势下的要求具有较高一致性。从因材施教理论的本质入手,其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合于满足学生的个体体育学习需求。将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学”,而并非是“教”。这就赋予了学生自身较强的自主性,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制定学习的计划,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目标、学习资料、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媒体的选择。
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学习信息的处理加工。如果将学习进行系统的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两个层面,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学生头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过程。结合学习信息的处理加工理论,整个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依据信息加工模式进行具体描述。(2)学生主体地位理论。该理论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与基础,该理论表现在课程内容层面是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而表现在教学方法层面则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与自我发现,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的精力投入情况。凭借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地位理论层面来看,因材施教的主体就是学生,旨在去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发展。(3)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该理论基础下认为学习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包括学习情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对话以及意义的构建四个方面。学生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自然也就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在构建主义理论视角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非仅仅来源于教师的传授,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帮助,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确保教学资料能够以一种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为该教学理论应用到新教育形势下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当中提供可能,也为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教育部曾在《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当中明确指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其中提及了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过程要加深对于教学原则的理解,加强对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在宏观层面已经对因材施教与体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出基本依据,为体育教育应用因材施教来实现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孔子的一生可谓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归根结蒂还是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孔子坚持这一套教学理论去教育学生,结合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以及气质特点等内容,展现出因材施教的价值。在新教育形势下,这里提到的因材施教虽然应用环境以及社会背景发生了转变,但本质上的内涵并未改变,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因材施教也同样是从学生自身入手,包括大学生学习体育时的心理、能力、项目爱好以及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从现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框架地去开展乒乓球教学实践,做好对于内容层面的设计与优化。虽然高校阶段学生性格已经基本定型,但还是会受到不同的家庭环境、地域环境、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必然会在整个群体当中存在个体差异,这显然是一个必然的成长阶段,这就导致在针对不同的课程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则显得十分必要。
从目前高校开展乒乓球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采用传统以教授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重视度明显不足,不仅不能够兼顾兵乓球教学过程中存在差异的学生,还会极大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可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无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很多教师严重忽视学生的专项基础、身体素质、兴趣偏好、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并无差异,造成与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相悖,学生本身无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多来自于体育学院,在毕业之后直接走向教育岗位,对于兵乓球教学经验层面严重匮乏。无法理解全新的教学形态,缺乏教学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无法获得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乒乓球体育情感和学习态度的良好发展。(3)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普通高校对于乒乓球教学资源层面的投入内容,多数投入都是一次性的,很多设施都相对落后,即便是已经关注经费层面的投入,但由于缺少长期的发展规划,所能够起到的效果依旧十分有限,导致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资源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状态,在开展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效果有限。(4)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相对滞后。很多教师在乒乓球教学的安排方面,并非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与健身意识,教学目标与学习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考核方法保持传统的考核机制,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并不能成为考核要素之一,造成评价内容有失公允,不利于学生乒乓球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对于普通高校开展乒乓球教学过程在目标设定方面多数是围绕学生之前该运动的掌握情况作为衡量标准,以学生学习完该运动之后的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事实上,现代大学生已经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性来全面了解体育学习的基本内容,在学习之前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乒乓球而言,作为“国球”自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被称之为大学生的体育起始能力。大学生的起始能力与教学目标设定之间存在的矛盾点,则是因材施教需要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因材施教,体育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前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学生对于乒乓球运动的了解程度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做好分类处理,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保证乒乓球教学目标存在不同侧重点。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为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发挥出因材施教在乒乓球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当中,丰富体育教学方法与拓展体育教学手段已然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学方法的更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因材施教提供服务,充分展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基于此,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目标设定之后,由于是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内容的重新规划。前期阶段,教师需要吃透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乒乓球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对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筛选,最终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在乒乓球教学实践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投影仪、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乒乓球的每一个运动技术、比赛录像等进行直观呈现,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接受多种感官的学习刺激。最后,针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情感、学习动机以及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法,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真正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展现出因材施教的价值。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能够呈现出不同特点,如健美操教学则要求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而乒乓球运动则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球类的运用能力。针对不同的运动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根本与关键性要素。一方面,在心理教育方面,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层面,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从而实现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乒乓球运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层面要保持较高的团队性,适当地集中团队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过程,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评价,确保可以在教学评价当中满足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评价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形成科学的评价内容,保证评价内容与评价目标能够符合相关要求;让学生自身成为教学评价的焦点,实现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反馈建议,依据反馈内容来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学评价中的因材施教,根本就是评价方法的针对性处理,应让评价能够针对每一个学生,展现出评价的全面性。
[ 1 ]张红升.陕西省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4).
[ 2 ]王博.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效性分析[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9).
[ 3 ]陈兵.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内容创新探究[ 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5).
[ 4 ]李阿强,徐学磊.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
G807.4
A
1674-151X(2017)12-071-02
投稿日期:2017-10-30
宋崇丽(1983~),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