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研究

2017-11-27 13:12:37邵艳艳龙行年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术价值观核心

邵艳艳,王 宏,龙行年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研究

邵艳艳1,王 宏2,龙行年2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武术及其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晶。与时俱进地传承武术精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研究认为:以武德为伦理基础,以侠义之举为具体表现形式,以爱国、民族大义为最高境界,是武术精神的内涵所在。而同作为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实践的指导观念,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同源”“同理”“同本”的契合性。其次,武术精神与作为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双向推动的互动关系,即武术精神的弘扬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了武术精神的时代发展意蕴。

武术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契合性;实践互动

对武术精神的传承、发展是保持武术文化顽强生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武术教育传承优秀技术外的又一重要使命。当前,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萃取,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为武术精神在当代的推陈出新发展提供了科学化的指导和依据。与此同时,习总书记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如何将这一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需要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参考。

1 武术精神内涵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的“精神”,是指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3]。武术精神的内涵反映在武术人对武术文化认同的意识、思维活动及一般心理状态上的统一中。

1.1 武德是内化成武术精神的法门

武术精神形成与对尚武群体所共同认可的伦理道德体系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武德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包括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武术礼仪,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是社会伦理道德品质在武术这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运用,即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和崇德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4],因此武德也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一部分。

武术是强调“打”的技术实体,本身带有“暴力”“野蛮”等恐怖色彩的标签,使人们听完“不寒而栗”,历来为统治阶级所压制。但长久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武术为人们所崇敬:武术作为战争割据时期的重要政治工具,国家危难之时是鼓舞人心、救国救民的精神寄托;武德中所突出的操守品格、行为准则世世代代影响着无数的国人。儒家仁学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信、勇”和后期扩充的“忠、敬、礼”等信条都是早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向往;“尊师敬长”“重义轻财”等优良传统礼仪传承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也使武术完成了由“术”到“道”升华的面貌观。

1.2 侠义之举是武术精神的彰显

在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中,侠义早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武术现象,树立了救世救民的正义形象,他们是人们获得安定社会的现实依赖,凝结了整个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英雄情结。“侠者之大,为国为民”,他们把约束个人的仁义礼仪信等行为准则上升到自我对社会安定的职责层次上:在充斥着是非、恩怨情仇的善良与邪恶的世界里,行侠仗义、锄强扶弱是他们的重大使命,救人济世、以天下为己任、爱国护民是他们不可丢弃的社会责任。因此,侠义精神是武术精神中最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侠就是习武者中最具精神导向的群体,侠的行为和精神往往为习武者所模仿和学习[5]。习武群体践行武德,摸索内化,“习武者”到“侠”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们恪守高尚“行侠仗义”的人格魅力,践行“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神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人生价值观,是乐观豁达、坚毅勇敢的代表;他们切实把武德融集一身,落于实践,才会得到万千大众的崇拜和学习;“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体现了人们对侠的崇敬;它与“儒”有相同的历史地位认证。侠士、义士的社会责任意识、追求安定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国家观,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活动,是武术精神的外在行为表现。

1.3 民族大义是武术精神的旨归

武术形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的[6]。孙中山先生曾提到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武术中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7]世代影响着武术身体文化、技术内涵、道德伦理和价值体系。

武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挥着多样而富有弹性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原始社会中生存斗争的必备生存技能;外敌入侵时,仁义之士、江湖侠义之士的侠肝义胆,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大义凛然;国家危难时,面对“东亚病夫”的国际性嘲笑,武术首被国人推崇,成为展现民族自强、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尚武精神”上升为中华精神的核心;和平时期,武术的强身健体、休闲审美、娱乐精神都展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武术精神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无形中已经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刻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讲,武术精神中对民族大义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武术对于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形象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解读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8]。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于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凝聚了全党全社会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共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时代呈现。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迎合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中的精华于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本质上讲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引发的是人们最真挚的思考,以及对价值观的认可和渴望。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凝炼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更是一种国家意志,决定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它解答了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对于24字价值观的理解,不能简单理解为行为目标,而要以一种价值观念和理念进行理解。例如“富强”,不能只理解为国富民强的目标追求,我们应当树立“富强观”,涵盖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以实现人民的富强为追求;“爱国”不能单纯爱地域范围中的中国,更要认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3 理论共通: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3.1 同源: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9]。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导着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倾向。注重和谐、形神兼备的思想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讲求个人动作与内心的和谐统一;技击技术不仅要体现拳种本身的自然形态,还着重反映一定的神韵。武术精神是人们对“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物竞天择”等生存哲理的思考;是人们对野蛮与文明的反思、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天人合一”这一人生意义的渐悟、对“修身养性”的生命感悟等。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它是我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下,在与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摸索出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价值观集合。豁达的情怀、勤劳勇敢、大同仁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保持的精神“命脉”,它消解人们因精神世界的倦怠所产生的浮躁与焦虑等心理,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此外,对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追求。

3.2 同理:民族传统伦理的主体

中国文化可以称之为德行文化[10]。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人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它构建了自我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适应的是我们民族的国情。武德规范了习武之人不得恣意用武、狂妄自大的行为要求,“先礼后兵”是化解与他人之间矛盾的首要原则;在师徒传承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观念反映的是对长者、师父的尊敬;师父对徒弟的教导不光注重技艺的传授,更注重对其人品的培养,家国为大、惩恶扬善、追求正义、明辨是非等都是习武之人的必备素质。人们积极践行武德规范,促进了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青年毛泽东曾有过“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为重要”的论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的稳定都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社会诚信、和谐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回溯了诸如“仁爱”“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等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养分,在立足于这一根基的基础上,努力开掘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当代意蕴,进而建设新型文明国家。

3.3 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

“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历来坚持不变的政治理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的是一种价值取向,与西方的“神本主义”相对立。“以民为贵”“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论述,都体现了人民为主的民本主义精神,它超越宗教、鬼神对世界的主宰,肯定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地位。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反映了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特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中国化实践,它规定国家性质,规范国家政体和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指导公民的个人行为,进而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而在武术精神中,个人价值追求武德规范上的孝亲、尊师、敬幼、诚实愉悦、修身,个人达到和谐,进而维持社会安定等,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美好愿景,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指导。

4 实践互动: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向推动

4.1 互动依据: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实践理性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武术精神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个人层的武德伦理—社会层的侠义之举—国家层的民族大义”这一自下而上的成熟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按照“国家层的政治理想—社会层的制度导向—个人层的行为准则”这一由上而下的体系提出的,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社会、公民中的实践要求。但价值观建设并不是‘自下而上’自然形成的,而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反复复的结果[11]。因此,当前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推进还将反复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过程中,这也是进行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互动的理性依据: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武术精神适应当代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其二,传承武术“自下而上”的精神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有承接可能。

4.2 生动载体:传承武术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武术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的思想源泉。传承武术精神即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又形象、涉及面广的载体。中国武术的目的不仅仅是积极地引向外在的显示,同样也是要有导向内心的自审[12],因此,武术对于人“砺身”“砺心”的修炼作用,承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践行要求。

4.2.1 武术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递了仁爱济世、忠恕、孝悌、诚实守信、中庸、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依然要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中,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民族特性。

弘扬武术精神,缘何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特性呢?答案在于武术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一定程度上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所以从内涵上讲武术精神能够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一些价值理念。武德伦理反映的是习武用武群体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纽带的价值趋向。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乐观豁达、舍生取义、明辨是非的侠义精神,反映的是重义轻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武术精神中的这些内容,能够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爱国、敬业、富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理念。在武术精神中,伦理道德行为准则是规范自我、促进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人们只有树立个人的远大志向,方可承担起建设国家、安定社会的责任,而这一特性也正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即责任意识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4.2.2 武术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酝酿、深入与凝练的过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当前24字价值观理念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表达,关系人们的方方面面,但“凝练”的过程依然还是来自于“小众”群体的努力成果。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于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理论成果走向大众化、走近群众,进而引领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弘扬武术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诠释,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通过弘扬武术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大众化阐释,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过程;二是通过弘扬武术精神,以大众化的形式和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形”的集中体现。武术教育中,武德教育重视对“抱拳礼”、递送器物尖锐一端朝向自己等习武用武行为礼仪的灌输;通过习练武术技艺,磨砺了人们吃苦耐劳、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以武会友”增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民族英雄岳飞、爱国名将戚继光、近代武术家霍元甲等胸怀天下的爱国意志激励了国民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们肩负起国家兴盛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等,这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又激发人们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在弘扬武术精神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特性。

4.3 超越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武术精神的时代发展意蕴

4.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武术精神的时代地位与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科学的价值观,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阐释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作为人们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它满足了当前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武术发展所要遵循的科学理论依据,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明确了武术精神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

武术精神中包含了诸多的人生哲学,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规范,逐步升华为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诸如武德伦理、侠义之举、民族大义等爱国主义行为都是引导人们讲道德、遵守道德的重要内容与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武术精神的时代地位——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关照、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武术精神应当作为解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问题的重要工具,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备受西方体育压抑的困境中,明确了在开放的时代武术精神要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与时俱进,融合先进的体育发展理念,跟上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加强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并为武术精神的内涵注入新的阐释,方可在世界体育文化的竞争中体现中华体育的民族特色,这也是武术精神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4.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了武术精神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武术精神与时俱进发展的首要动力。武术的形成依托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特色,与社会主义相背离。正是因为这一局限性的存在,武术精神不能完全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内容。作为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武术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弥补武术精神局限的同时,扩充了它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个人、社会层面上,武术精神中武德行为标准中诸如孝悌仁义、宽容忍让、尊师重道等信条内涵,由于受家族本位、宗法本位的伦理制度影响,如“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要求等,实则反映了武术精神重个人义务的履行而轻其权利获得的狭隘特点,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相背离。在和平的年代,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单纯依靠传统侠义精神显然不具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文明、和谐等理念弥补了侠义精神中的门户之见、江湖义气、保守意识等弊端,完善了武术精神的时代特性,体现了对人们平等主体地位的关照,进而促使人们科学生态地践行在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与人友善。在国家层面上,“富强”扩充了武术精神中爱国信仰的内容。我们不仅要协同团结,热爱自己的国家,还要为促进国家经济强盛、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民主”的理念弥补了武术精神中对人们权利的忽略,指明了武术精神的当代发展方向;武术精神中对“文明”的践行,应不止于个人行为举止的文明,还当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奋斗,助力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此外,在弘扬武术精神中我们还要在“和谐”理念的导引下,继续巩固深化对“和谐”的追求,挖掘武术精神中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资源。

5 结束语

作为时代发展主题,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与国际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肆意隔断我们的民族精神命脉,而是巩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中和、辩证、直觉等思维特质,引领了武术精神时代内涵。传承武术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武术精神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武术精神并不能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贴近群众、大众化地践行发展的生动载体。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反映出我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并不懈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12.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建,2014(3):4-6.

[3]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06.

[4]蔡仲林,周之华.武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5]王献斐,杜琼.从侠与儒的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与“义”[J].搏击,2009(6):21-22.

[6]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3.

[7]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1-3.

[8]韩振峰.“最美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N].光明日报,2013-07-07.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5.

[10]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

[11]李文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3.

[12]雷军蓉,张继生,谭旭利.论奥林匹克与中国武术教育价值的一致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69-72.

责任编辑:郭长寿

Interaction of M artial Spirit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AO Yanyan1,WANG Hong2,LONG Xingnian2
(1.School of Graduate,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2.School of Martial Arts,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mustbe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artial arts and their culture spirits are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herit the spirits of martial arts that follow the step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tively.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martial spirits includes three aspects:takenori as the ethic foundation,chivalry as the concrete form and patriotism and nationalism as the highest state.And as a guide for human to practice social life,there is theoretical correspondence of“w ith the philosophy,w ith the ethics,w ith the People-centered”between Martial Spirit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What’smore,there is a reciproc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rtial arts spirits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t i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which means the implementation ofmartial arts spirits provide a carrier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s development of themartial arts spirits.

martial spirit;socialist core values;theoretical correspondence;interactive practice

G80-054

A

1004-0560(2017)04-0140-05

2017-03-17;

2017-04-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与路径取向(16BTY070)。

邵艳艳(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

龙行年(1962—),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武术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武术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