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本土化”问题思考

2017-11-27 13:12:37石爱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本土化武术

明 磊,石爱桥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200234;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本土化”问题思考

明 磊1,石爱桥2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200234;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了中国武术当代发展存在的文化流失问题之后,对中国武术本土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本土化缺失着实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国武术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应当为本土情结所左右,而应当在深厚、健全的民族情感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反思和把握。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来自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掀起了中国武术本土化回归的浪潮”“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民族文化自省的使然”“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呼唤”“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前提”。指出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回归,不仅是中国武术文化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理性回归,同时也是推进中国武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在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基础上,武术国粹才能发扬光大、惠及后人,文化瑰宝才能绽放出永远璀璨的光芒。

本土化;缺失:中国武术:发展:思考

随着现代科技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一样,体育的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体育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西方体育文化借助其强势文化的发展,渗透到世界各国民众生活之中。在体育步入“全球化”进程的今天,“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体育全球化构成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挤压”[1],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本土化”与“西方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对峙局面,我国本土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华大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伴随着华夏儿女的繁衍生息继承和发展了数千载。在这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武术从最初的格杀之技发展成为宫廷、民间的娱乐剑舞,从遍及市井的勾栏瓦舍深入到街前巷外的百姓人家,已经在“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中成为中国人固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然而到了清朝末年,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扩张和占领,使其发展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挤压,使得中国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急剧下滑。“话语权的丧失”“生存空间的挤压”“发展的边缘化”“西方模式化”,以及“嫁接”“复制”“模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曾经辉煌的中国武术。诸多问题的存在,使我们恍然明白原来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最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缺失。

1 本土化与中国武术的本土化

“本土化”,英文为Indigenization,最早是社会学与人类学常用的概念。从语意上来说,还具有“在本地原有某种物质基础上生长”的意蕴[2]。随着本土化理论的深入发展,20世纪后期本土化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运动。一般来说,“本土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指的是外域文化的本土化。即他国(本国)文化在本国(他国)的传播过程中,吸收本国(他国)文化而进行适度的本土性改造,逐步形成具有本民族(他民族)特色,适应于本国(他国)、本地(他地)或本民族(他民族)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另一个层面指的是本国文化的本土化。即土生土长于本国或本地的、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在经过长期的转变后,达到广泛适应于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某种性质或状态。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文化的本土化发展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是本国文化还是他国文化,倘若没有了本土化的根基,该文化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土壤,最终将会走向枯竭和灭亡。而在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发展与本国或他国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性、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体育本土化的研究中,欧阳柳青教授曾做过两种解释:“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活动进一步在全国普及,成为大众体育经常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外来体育在中国的同化,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本土体育。”[3]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内涵同样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中国武术他国本土化”,即如同西方快餐文化肯德基、麦当劳的他国本土化发展一样,中国武术的他国本土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武术本国本土化”,即中国武术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在中国本国的发展。追溯中国武术的本土化问题,不难发现,在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的本土化问题特征并不明显,因为那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还相对落后,不同的文化之间也不构成威胁,武术的本土文化无须刻意维护就能够自然存在着。然而,自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日渐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彼此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所以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把维护自身的存在看作神圣的职责”[4]。在这个敏感的时期里,像中国武术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本土化发展问题,自然成为当代中国民族体育乃至世界各国民族体育发展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

2 中国武术从“文化失语”到“本土化缺失”

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又面临着一个民族化的过程,既是一个进步扩大开放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5]。在这个双向过程中,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对各种主流文化造成了不同的边缘化。相对于西方体育文化来说,中国武术文化当属边缘文化。在中国武术的本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作为边缘文化的中国武术有着继续被挤压、被边缘化的趋势。在中国社会的今天,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逐渐被篮球、足球、健美操等西方体育所代替;中国武术的认同感越来越低,青少年群体对中国武术的认知程度越来越低,把跆拳道、空手道认作中国武术的大有人在;中国武术的话语缺失,学习武术的人群越来越少,成为桎梏武术当代发展的枷锁,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跆拳道将中国武术踢出赖以生存的大都市”,同时也有人担心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扩张中沦为体育大观园中的“后庭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疾呼与担忧反过来更让我们警醒和反思,警醒中国武术发展出现的当代问题,反思中国武术从“文化失语”到“本土化缺失”的悲凉历程。

如果说近代以前的中国武术发展还没有本土化的概念,那么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体育的强势入侵时,武术发展的本土化意识才初现端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力撕裂下全面崩溃,以武术为首的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中心地位”逐渐失落。为了重新构建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国人开始了积极向西方体育学习的进程,而本土化缺失的问题也伴随着中国武术在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显突出。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体育在“救亡图存”“尚武精神”等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组织在我国近代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基于多重战略需求而积极发展我国近代体育事业,在引进传播近代西方体育、培养体育人才、开办体育运动组织、举办运动竞赛、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和体育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极大的贡献,从而掌控了我国近代体育的话语权,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话语权的代言人。”[6]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武术在改革旗号的高呼声中走向了首次变革,“新武术”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武术正式进入体育化的发展历程。自此之后,西方体育坐标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新导向,左右着作为本土体育文化的中国武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照搬前苏联体育的发展模式,将体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文化形态来发展,使得“西方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为国争光的体育发展目标,促使了西方体育占据体育事业的主导地位”[5],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严重的边缘化,中国体育发展的呐喊也在“唯西方体育化”的浪潮中“万马喑然”。

憧憬着奥林匹克运动耀眼的光环,中国体育开始了全面的西方竞技体育化进程。在一段时期内,中国体育发展的重心一边倒地偏向了以西方体育为首的竞技体育,金牌数量的多与少成为衡量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一时间,“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体育主管部门都围绕着‘金牌至上’展开了工作”[7],与金牌数量无关的非奥运会项目成为无人问津的“后庭花”。在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近百年的文化霸权挟持中,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话语的多重构建、发展空间的无限扩张中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其边缘化程度也在中西体育主客体变化的进程中愈演愈烈。在今天,“网络、电视和报纸等重要的媒体上所能看到的大多都是西方职业体育报道,而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报道少之又少”[8];人们喜闻乐道的运动项目大多是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体育内容,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全运会、农运会的竞赛项目,几乎都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蓝本的西方体育的内容。今天的中国大地哪里还有我们本土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体育化的中国武术哪里还有本土体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基因?

可以说寄居于体育枷锁之下、话语缺失的中国武术,在中西体育对话中似乎已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已经深深地西方体育化。而本应作为本土语言的民族话语,也在沉默中逐渐微弱,最终导致了整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本土化意识的缺失。当下中国武术本土化意识的缺失,使得我们的民族瑰宝正在变得我们自己都无法识别,其功能价值在不断攀附着西方体育价值的同时,武术的文化个性也在日渐丧失。长此以往,用不了多久,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千姿百态的武术文化就将所剩无几,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的确已经变成一种近乎单一化的文化。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发展成为中国体育的官方语言,学校体育成为培养西方体育人才的摇篮,大众体育中人们喜闻乐道的尽是西方体育的身影,瑜伽、健美操、篮球、足球、跆拳道、剑道等体育项目已经取代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地位和空间。本土化缺失着实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3 中国武术的本土化:情绪还是理性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斗争和争议的过程。建立在大的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文化的存在,是真实的和不可消灭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追逐着一体化、标准化、数字化,另一方面也在追求着多样化、民族化与个性化。所以在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保持本土化还是坚持全球化、是固守民族化还是选择国际化、是选择个性发展还是选择共性存在,成为我们亟需考虑的问题。基于此,对于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便有了出于情结还是出于理性的现实思考。笔者认为由于武术本土化发展已经成为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不仅关乎着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命运,还关乎着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繁荣共存理念的伟大实现。对于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我们只有切实立足本国本土化发展,才能使得中国武术更好地进行他国本土化发展。因此,站在“中国武术本国本土化”的立场上,对武术的“本土化缺失”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是中国武术发展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但是,在全球化这样复杂的发展背景下,一味谈论中国武术的“本土化”是否有待商榷,这也难免会受到一定的质疑,因此,中国武术的本土化还存在一个情节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合理性,存在于情结与理性的双重关系之中。“情结”是指“心中的情感纠葛”或“深藏心底的情感”[9],在精神分析学中指的是“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10]在这里我们将武术本土化的“情结”界定为“由于对华夏大地或中华民族的眷念和执着而产生的一种带有矛盾、冲突乃至痛苦的民族情感”。具有这一情结的人,深知中国武术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对于华夏大地或中华民族固有的眷恋和执着,又对现代化、国际化表现出种种迟疑与冲突。不可否认的是,在体育全球化的大潮中,本土化“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持了体育的民族特色和民族自尊心的情感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扼制了西方体育文化的殖民化、本土民族体育的边缘化。

因此,面对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呐喊,我们必须作出合理性的回答,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到底应当是一种情结的体现,还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实质显然是对中国武术合理性发展的追求,它是对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理性把握和理性选择的结果。首先,任何本土体育文化都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族特色,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中国武术必须坚持民族性和民族特色的发展,才能使其在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保持文化的自我个性。但是,长期的自我封闭必然会使中国武术成为全球化发展的“边陲地带”。其次,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同样是一个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境中不断生长、不断更新的过程,合理吸纳能够加速这一过程的完善。第三,在中国本国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武术,并不只应适用于本土,在本土化的良性发展中能够涉及并影响到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武术本土化的情结与理性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其中共通性表现为“强调民族特色的发展”,差异性表现为“前者注重精神家园的情感坚守,后者则更注重对中国武术的民族性、对中国武术传统的辩证否定”。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武术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当为本土情结所左右,而应当在深厚、健全的民族情感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反思和把握。

4 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

4.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掀起了中国武术本土化回归的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世界影响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国力强盛、民族复兴的浪潮,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潮悄然而至。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补给和滋养。”[11]因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讲,优先发展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对其长远发展而言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命脉,是保障中华民族扬帆起航的核心内驱力。所以,在“民族复兴需要文化繁荣”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所有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12]。

对于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而言,本土化的回归不仅是武术发展的历史诉求,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传统回归的历史必然。在近百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武术本土化缺失的确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它的认识和体验变得陌生。学校武术走进了一个‘无人教’‘无人学’的境域中;竞技武术的发展成为竞技体育中的另类,参与人数在不断地萎缩和孤零;老少皆爱、价值和功能多元化的武术,正成为‘弱势群体’自娱自乐放任自流的文化存在形态”[13]。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本土化发展的缺失,才导致了中国武术的话语权不断迷失、当代发展的边缘化程度日益严重,受众人群数量不断萎缩,导致中国武术汲取不了中国传统文化“源泉”中的养料和水分。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崛起、文化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选择本土化回归,便成为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4.2 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民族文化自省的使然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人们树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4]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核心,在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主导作用。钟敬文先生认为“民族文化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能照出民族生活的面貌;它还是一种爱克斯光,能照透民族生活的内在肺腑;它又是一种历史留下的足迹,能显示民族走过的道路;它更是一种推土机,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15]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地位。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建立起来的文化霸权、所推行的文化扩张,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民族文化的独立权和主体性正在不平等的互动中走向边缘,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话语主权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

从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西方体育文化借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以其先进的科学性、公平性、现代性,快速占领着我国体育文化的制高点。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撕裂,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表现出来的“低眉折腰”“卑躬屈膝”无疑是一种民族自卑心理的切实体现。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主体地位逐渐让位于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走向了不断地强化“他者”、维系“他者”的边缘之路,最终使得携带着中华民族浓厚文化基因、情感、审美、价值观的中国传统体育几近在自己的本土沦为陌生的“他者”。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中国武术近代以来的变革,本应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发展,然而我们在因袭着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发展道路中,武术自身的存在价值被否定、发展空间被挤压……诸多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未来。

刘献君先生曾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文文化也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非民族的概念”[16]。从传统体育文化“去殖民主义”的立场来说,同样需要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回归。若中国武术最终沦为西方体育的附庸,中国武术所存在的民族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今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西方体育为主导地位,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中国体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依然选择以西方体育为坐标的话,那么我们就难以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这种文化“他者建构”模式,不仅仅影响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融入世界主流体育文化体系之中,也会丧失其主体交流权和表意权。为了实现本民族体育发展体系的“去殖民化”,我们必须努力构建自身的话语权。而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面旗帜,有责任承担起化解西方体育殖民化的重任。因此,坚持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回归,也成为武术发展的根本和前提。

通过对中国武术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我们不难发现武术的真正继承和发展,重心仍在我们民族的本土,或者是在保持武术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本土性”不变的前提下的武术世界传播。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中国武术,本土性、民族性、文化性回归的中国武术,才真正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才能够真正产生有别于西方体育程式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才会将不同于西方体育身体文化的中国武术展现到世界的舞台,才能够真正体现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确切内涵,才能真正体现出世界体育文化“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因为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世界体育的“和而不同”,归根结底寻求的是“不同”中的“自我”和“个性”。正如楼宇烈先生所说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主体意识是不能没有的,否则的话就会出主而入奴,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17]那样。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个性。守住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个性,中国武术才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4.3 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呼唤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全世界共同拥有的财富,是全世界不断向前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今天,被我们称之为国粹的京剧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中国武术、中医、汉学、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显式微;我们的青少年热衷追求洋文化,而对民族文化却缺乏热情,甚至逐渐淡漠;青年人都以追逐个性为荣,集体主义荣誉感正在沦丧,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我们手中一点点走向遗失和消亡,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漠。

面对国家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发展的需求,国家层面颁布并实施了“文化兴国”战略,充分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养分。”[18]同样,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给予了进一步的肯定。我们知道,“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必然要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之中,只有保持文化自身的民族性和本土化根基,才能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更好的传播。”[19]如果失去了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特有的文化精神,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就将大打折扣。这一点对于早已名扬海内外的中国武术而言,同样不可忽视。“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决不能没有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的脊梁。”[20]中国武术被誉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更成为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单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的武术发展就“必须眼睛朝内,不要眼睛朝外。”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几乎全部吸吮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养分和精髓。以至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地反映。”[21]在整个华夏大地,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正如阮纪正先生所说的“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一样。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内涵,完全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的凝结。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尤为独特的身体符号,以“肢体动作、身体符号来诠释中国的文化与古老文明,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载体和输出形式”[22],已经成为世人了解中国文化、解读中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在中国武术中,“内敛而不张扬、追求整体而不抵拒局部、追求结果而更重视过程、讲求技击而不提倡技击、强调规范而不压抑个性等等的文化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乎完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在身体语言中全面的寓意,是民族文化在身体文化中的文化归宿。”[23]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在身体运动中的表现和载体,寓意中国武术中的文化精髓辉映着东方文化的光彩,彰显着中国文化的魅力。武术的本土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文化精髓,弘扬中国文化的文化魅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感召力以及认同力。所以,在民族崛起、文化复兴的时代,全力推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回归,便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4.4 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前提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最具鲜明“民族性”的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来看,历来都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全球化和国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武术的国际化越来越凸显出其独特的功能和突出价值。近年来,在国家、政府以及各民间组织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度”“知名度”以及“影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当之无愧的“世界名牌”。今天,“国际武联会员国已增加到149个,遍及五大洲,数量在世界各单项体育联合会中处于中等偏上,过去,外界看武术是算中国人、最多算亚洲人的运动,但现在,武术正慢慢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24]2014年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发布了一项名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的调查报告,指出“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饮食和中医”[25]。由此可见,中国武术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快速崛起、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体育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排头兵”。

纵观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诸多的辉煌成就,但是,深究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却发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问题,诸如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发展不足”以及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误读”“理念缺失”“话语缺失”等。邱丕相、曾天雪等人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规范和鼓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备;武术赛事和以武术为主体的舞台剧等缺少得到公认的品牌;武术文化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尚有欠缺,缺少复合型武术文化人才;以武术文化为主体的产业规模较小,创新不足,后继乏力”[26]等。在武术国际化的发展方面,“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遭遇的文化误读、认同危机等文化困境,仍是制约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理念缺失主要表现在偏重技术的‘体育竞技化’改造,忽略‘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中国武术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缺少一个旗帜性的精神,缺少一个代表性的宗旨,缺少一个标识性的口号”;“武术技术逻各斯的霸权、文化工业的肆虐、单向度价值的扩张、竞技理性控制的延伸等面向,使得武术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压抑性文明’的现象”[27]等。

从以上问题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当代以及国际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而笔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武术的当代以及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和举措中,仍然充满着“唯西方中心”的思维倾向。而“本土化”发展作为中国武术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其存在的价值还没有得到人们真切的关注和重视,这种“重叶轻根”“重外轻内”的发展倾向直接导致了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了“无根”和“渺茫”。所以,对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本土化与国际化、民族化和世界化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与国际接轨的本土化基础前提,就没有了国际交流的必要,也就没有了所谓国际化”[28]。因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是其世界化、国际化的基础,而世界化、国际化只是多元共荣的民族化、本土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或状态。只有“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同样,只有“越是本土的,才越是国际的”。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武术存在的价值是武术文化自身的个性化,而这种个性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维系和继承武术传统的本土基础之上。所以,对于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而言,国际化是当代武术发展的主导,本土化则是武术发展的核心。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其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决定了现代武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

5 结束语

从理论上来讲,历史是不能隔断的,根脉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根植在本民族的肥沃土地之上的[29]。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是以武术“本土化”发展为前提、以武术传统和传统武术为主体的。武术“本土化”发展能够使中国武术在本土化良性发展的进程中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之间相互融通,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中国武术向现代化的自我转换,最终成为推动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所以,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而言,我们一定要紧密围绕着“本土化”的主题来进行。忽视了“本土化”的维系,就意味着斩断中国武术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否定和无视中国武术“本土化”的推广,不是也永远不会成为我们发展中国武术的终极目标。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回归,不仅是中国武术文化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理性回归,同时也是推进中国武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在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基础上,武术国粹才能发扬光大、惠及后人,我们的文化瑰宝才能绽放出永远璀璨的光芒。

[1]刘杏芝.体育全球化——世界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和谐共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4):104-107.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4.

[3]欧阳柳青,周贤江,杨梅,等.21世纪初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J].体育学刊,2001(1):18-20.

[4]李庆霞.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冲突[J].求是学刊,2003,30(6):34.

[5]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26(7):71-74.

[6]刘剑.20世纪20年代我国体育话语权诉求的历史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7):23-26.

[7]王智慧.论体育强国视域下的国家体育话语能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9):257-262.

[8]娄章胜,袁校卫.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J].体育学刊,2008,15(12):87-91.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71.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龚宇.“传统文化回归”与现代基础美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53-57.

[13]孙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40.

[14]钟敬文,董晓萍.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196.

[15]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78.

[16]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21.

[17]赵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问题探析[J].理论学刊,2014(2):124-127.

[18]燕国材.我国教育改革不理想的症结[J].探索与争鸣,2006(37):5-7.

[19]邱丕相.武术初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9.

[20]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开放时代,1996,(3):24-29.

[21]邱丕相,马文友.武术的当代发展与历史使命[J].体育学刊,2011(2):117-120.

[22]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5):53-57.

[23]国际武联副主席:武术正向奥运靠拢会员国149个[N].天府早报,2014-11-01(2).

[24]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node_7200186.htm,2014-02-21.

[25]邱丕相,曾天雪,刘树军.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探索[R].上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10.

[26]蔡月飞.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34-38.

[27]孙鸿志,王岗.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问题:理念的缺失[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3):80-83.

[28]虞定海、刘靖.批判与重建:武术国际化传播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4):80-84.

[29]杨启亮.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7(9):23-28.

责任编辑:郭长寿

Reflections on“Localization”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 artial Arts

M ING Lei1,SHIAiqiao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2.College of Wushu,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The authors us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o make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localiz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ck of localization of Chinesemartial arts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problem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martial arts,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and the whol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martial arts localization,we should not be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plot,but should consider and grasp national feelings on the basis of rational reflection.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rational return of Chinesemartial arts localization“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et off the retur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localization”;“the rational retur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localization is the inspiration of inheritof national culture”and“the rational return of Chinesemartial art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martial arts.”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 return of Chinesemartial arts“localization”is not only the rational return of Chinesemartial arts culture theory,road self-confidence and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system,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advancing the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martial arts.Only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localization”,can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an flourish,benefit future generations,and can our cultural treasures bloom out forever bright light.

localization;m issing;Chinesemartial arts;development;reflection

G80-054

A

1004-0560(2017)04-0133-07

2017-05-12;

2017-06-1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TY076)。

明磊(1981—),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方法。

石爱桥(195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本土化武术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7:44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42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